這兩天我比較沉默,因為正忙著研究股票技術分析,並且親自下場操作。到目前為止,我總共買了四家不同公司的股票,投入了將近二十萬。雖然目前帳面上是「賠多賺少」,但因為線型還沒有明顯改變,我打算再持續觀察一段時間。
這幾檔股票,都是我透過形態學挑選的,它們的走勢幾乎都呈現「雙重底(W 底)」,後續也發展出旗形與三角形等型態。從技術分析的角度來看,這些型態還算健康,所以我選擇先放著。但看到帳面上的虧損,難免還是有些心慌。

參加股票技術分析課程後,我開始接觸 K 線、均線、KD 值、型態學、波浪理論 等工具。以前我認為技術分析只是「畫線」而已,缺乏依據,但上完課程後,慢慢理解其中的邏輯。它的核心在於相信股市運行存在某種循環,藉由過去的走勢,推估未來可能的買賣時機。
最讓我感到困難的是波浪理論,它透過 黃金比例 0.618,以及「五大波、三小波」的規律,來描述市場的變化。老師以黃金指數、費城半導體指數為例,發現它們竟然符合這套規律。這讓我開始覺得,技術分析或許並非空想,而是具有一定的道理。
不過,我目前還是專注於台股。由於台股許多個股的交易量不大,容易受到人為操作影響,因此更適合用均線與型態學來判斷 K 線方向。目前我還在嘗試操作,希望未來能逐步累積實戰經驗。
我並不是放棄基本面分析,只是失去工作後,希望更深入了解金融市場。手上累積了一些資金,如果只是放在現金或定存,實在太浪費。雖然長線投資帶來了穩定報酬,但復盤後我發現自己常錯過更好的買點。如果能搭配技術分析,或許能掌握更精準的進場時機。
若你也對技術分析感興趣,不妨找本相關書籍來研究,例如朱家泓老師的作品就是不錯的選擇。雖然不少人質疑技術分析的可靠性,但投資本來就像比賽—再強的隊伍也可能輸球。但只要能提高勝率,即使僅僅多過五成,長期下來就足以累積可觀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