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聽了一段 podcast,主題談到所謂的「男性困境」。內容讓我感同身受。在當今女權運動盛行的社會氛圍下,女性逐漸打破傳統框架,展現多元的可能性,獲得掌聲與支持;然而,男性卻似乎仍深陷於另一種無形的枷鎖。
男性往往被期待「陽剛、堅強、負責、不輕易掉淚」,這些社會加諸的角色期待,讓男性彼此之間難以坦承脆弱,更難向外訴說痛苦。反觀女性,特立獨行往往被視為勇敢與突破的象徵;同時,社會也較願意給予她們支持與鼓勵,甚至在金錢與責任上,女性常不需像男性般背負那麼沉重的標準。

進入研究所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情感與人際互動,想建立親密關係。然男性在追求異性時,仍被期待展現「主動、熱情、大方」的傳統角色。我卻是典型的內向者(I人),不愛社交,也不擅長裝出豪爽的樣子,更難接受在關係尚未建立前,就必須大方付出(買禮物、請客)的潛規則。結果,自然很難在戀愛上有所突破。這讓我困惑:如果兩性真正平等,為什麼交往不能像朋友一樣單純?為什麼男性必須符合「傳統男性」的包裝,才可能獲得青睞?
我始終支持女權,因為它讓女性有更多選擇與自由。但同時,我覺得社會對「溫和守禮的男性」過於忽視。那些擁有傳統陽剛氣質的男性,或許能快速引人注目,卻往往也可能成為劈腿、性騷擾或濫用權力的加害者。而另一群真誠傾聽、性格較陰柔、卻不符合「傳統男性」形象的人,卻常被貼上「宅男」「草食男」的標籤,被迫退到社會的角落。
性別平權的討論若只強調女性的突破,而忽略男性的困境,那麼真正的平等仍未實現。男性也需要空間,去展現柔軟、細膩與不被傳統框架綁死的樣貌。或許,我們該問:在談女性自由的同時,男性是否也能被允許「自由地不是傳統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