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5年回看這部1989年的經典電影,就能了解之所以為經典電影的原因。因為不論時代更迭,人們仍舊在面對同樣的人生困境。

擁有「自己的觀點」
基丁任教的第一堂課,他帶著一班學生走出教室,看著這個歷史悠久的貴族學校,在走廊上的往年學生照片。學生們看進照片中學長們的眼裡,基丁藉著羅伯特·赫里克的詩《勸少女們珍惜時光》裡的「花蕾當採便須採,時光一去不回來。今日花朵展笑臉,明日逝去不再開。」在少年們心中種下抓緊時間的芽苗。
第二堂課則是讓學生們撕下《詩歌鑑賞》裡,書本作者埃文斯·普里查德以數字、面積來衡量詩歌優劣的書籍序言。而後以這幕名流影史的「站在講桌上」,鼓勵仍在成長的少年們透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並擁有自己的觀點。

「抓緊時間」和「自己的看法」這些看似老掉牙的問題,放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仍是不少學生的困境,正如片中引用惠特曼的詩「自我、生命,問題總在反覆出現。」但就是如此簡單、純粹,卻有始終存在的問題,讓這部36年前的電影,放到2025年都還是如此觸動人心。
「哇,這部電影好適合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這是筆者在觀影時的想法。「怎麼都沒有老師放給我看過呢?」隨即筆者便那麼想。但是是真的沒有看過嗎?還是只是我沒有看進心裡罷了?就算真的沒有,其他類似題材的電影我也不記得太多細節了。我這才發覺,要做到如此一般的春風化雨,並不是給學生看一部電影就可以達成的。正如片中的基丁,他帶著學生走出教室、爬上講桌,讓學生們不只用眼睛看到,而是身體力行地去體會。
在這裡特別感謝我就讀高一時的中文老師,帶著我們到戶外閱讀,了解文字之美是超脫於方間的。也謝謝高二、三的班導兼中文老師,送給我一本《自己的看法》,讓我在多年後拿起它閱讀,深感其饒富趣味。

所謂春風化雨
根據教育部辭典,「春風化雨」指適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及雨水,亦用於比喻師長和藹親切的教導。換言之,並非狂風暴雨。在成長儀式類型的電影裡,少年在壓抑的成展過程中,常以死亡來表達強烈的意志。像是電影《親密》裡的雷米,也是本片裡總是帶著笑容的尼爾。在發現自己想要爭取話劇男主角的尼爾偽造了父親的同意書,雖然最後還是被父親發現,但尼爾說服父親讓自己參與演出。鼓起全部勇氣的尼爾完美的詮釋角色。謝幕之時,所有人都在稱讚他,卻只有自己的父親冷言冷語,甚至要把他轉進十年制的軍校,讓尼爾與詩歌、戲劇隔絕。於是,耗盡力量且無法轉圜的尼爾決定做出自己的選擇。
青少年的心理是還未健全的,這也是個格外在意外界聲音的少年時期。外界的任何風雨都可能成為他們心中的電閃雷鳴。教育與教養不是要塑造一個「理想的孩子」,而是允許他們帶著矛盾與掙扎、帶著看似不太成熟的憧憬與理想,仍然被看見與接納。或許比起適合學生看,這部電影更適合教育、陪伴著少男少女們的導師、家人、「船長」。

「當一個老師,或許必須先清楚地認知,教育並非無所不能,只是提供種種可能。」
取自 凌性傑《自己的看法》
自我、生命,問題總在反覆出現。
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著愚昧。
這樣的自我生命中有什麼意義?
答案是,因為你的存在。
因為生命存在且昭然,
因為宏大的戲劇在繼續,
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摘自電影《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原文出自 惠特曼 O Me! O Life!
✨歡迎關注,我將分享更多影評、書評。
IG:lynn_movie (https://reurl.cc/89VEeo)
Threads:lynn_movie (https://www.threads.com/@lynn_movie)
Medium:Lynn (https://medium.com/@Lynn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