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在方格子或部落格上寫文章,一開始只是興趣,後來會慢慢想:「這些文章能不能變成被動收入?」我自己一路從「純興趣寫作」走到「會員訂閱」,過程中學到很多,也踩了不少坑。這篇就分享我的做法與觀察,幫你把一篇篇文章,變成可以長期發酵、甚至帶來收入的資產。
先換一個腦袋:文章 ≠ 日記,文章 = 長期資產
多數人寫文章時,腦中還停留在「今天的心情日記」。
但如果你希望它變成被動收入,就要開始「資產思維」:
一篇文章不只是一個當下的作品,而是未來幫你吸引讀者、帶來訂閱、創造信任的資產。
當你有這種想法時,你就不會只顧眼前流量,而是思考「這篇三個月後、三年後,讀起來還有價值嗎?」
把「一次性」變「常青」
被動收入的核心是「常青內容」(Evergreen Content),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後仍然有需求、能被搜尋到、能被轉發的文章。
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設計:
- 實用指南:例如「5 個免費 AI 工具」、「小資族副業攻略」,這種文章三年後仍有人搜尋。
- 案例與經驗:你的實戰經驗比純理論更有說服力。
- 觀點文章:針對一個長期話題提出你的見解,能累積「思想資產」。
技巧:
- 標題盡量不要用「今年」、「最新」,而是用「完整指南」、「長期適用」
- 內容不要太追逐短暫流行,盡量聚焦於「核心技能」、「底層邏輯」
文章內加「延伸閱讀」與「導流」
當你的作品累積到一定量時,記得彼此之間要互相導流:
- 每篇文章底部放「延伸閱讀」
- 把同類主題整理成「系列文章」
- 用「專題」或「電子報」把舊文重新包裝
這樣一來,讀者讀完一篇,不會離開,而是自然而然看到第二篇、第三篇,停留時間越久,信任感越強,也越容易贊助或訂閱。
建立會員或贊助機制
當讀者覺得你的內容有價值時,就會願意支持你。
在方格子最簡單的做法就是:
- 文章末尾放 (行動呼籲),告訴讀者可以支持你
- 會員訂閱:提供「加值內容」,例如深度案例、模板、懶人包、影音版
- 限時活動:每季推出一次「會員專屬講座」或「問答直播」
記住:
贊助與會員的重點不在「多」,而在「持續」。
當你的文章長期被搜尋或轉發,就算你休息,仍會有人持續贊助你。
結合「聯盟行銷」或「數位產品」
除了會員制,另一個長期被動收入的來源是「聯盟行銷」與「數位產品」。
- 聯盟行銷:推薦你實際使用過的工具或書籍,放上專屬連結。只要讀者透過你的連結購買,你就有分潤。
- 數位產品:例如電子書、模板、課程,把你寫過的內容延伸成「收費資源」。
這種方式特別適合長青文章。因為文章一旦排到搜尋結果的前幾名,就會穩定帶來流量,連帶帶來收入。
建立「信任」比「賺快錢」更重要
很多人想靠文章賺錢,第一步就狂塞廣告或推產品,結果適得其反。真正長期有效的方法是:
- 先穩定輸出價值
- 累積信任與讀者黏著度
- 再慢慢引導到會員或產品
當你有了信任,讀者自己會問你:「有沒有課程?有沒有會員內容?」這才是真正的「被動收入」。
行動建議(一步步實作)
如果你想把文章變成長期被動收入,可以照這個路線:
- 選三個核心主題:專注寫深度文章
- 每篇加延伸閱讀:打造自己的內容網
- 持續 CTA:鼓勵贊助、訂閱、下載免費資源
- 每季回顧舊文:更新數據、補充新例子
- 嘗試數位產品或聯盟行銷:從小開始
這樣持續三個月,你會看到文章開始「自己工作」,即使不寫新文,也有舊文帶來流量與收入。
心態:耐心比技巧更重要
把文章變成被動收入,不是三天就能看到結果的事情。
但只要你用「資產思維」累積,一年後回頭看,會發現你已經有:
- 一批穩定流量的長青文
- 一批忠實支持你的會員
- 一套可以持續擴大的收入模型
這就是長期的威力。
寫在最後
我一開始寫作時,也完全沒想過「被動收入」這件事。
但當文章越寫越多、越被搜尋、越被收藏時,我突然發現:
原來每一篇文章都可能是一個長期的小型「自動化業務員」。
這篇分享給同樣在寫作的人,讓我們一起從「單篇作品」走向「長期資產」。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想法,也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我會盡量回覆。
💡 行動呼籲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
你的支持,是我持續寫下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