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走進診所或健檢中心,拿到一張「全部正常」的檢查報告,卻依然感到疲倦、嗜睡、焦慮、難以減重,甚至情緒不穩、容易飢餓。這些「說不出原因的不舒服」往往被忽略或歸咎為年紀、壓力、生活忙碌。然而,有一個關鍵因子可能潛藏其中卻未被檢查出來——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
一、高胰島素血症:隱形的代謝風暴
在我們的日常醫療體系中,空腹血糖值幾乎是每次健檢的標準項目,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即使血糖看起來正常,身體內部早已上演著一場不為人知的代謝戰爭——這就是高胰島素血症的隱形威脅。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分泌的荷爾蒙,主要功能是幫助血糖進入細胞內,作為能量使用或儲存。然而,當細胞對胰島素的「指令」反應變得遲鈍,也就是所謂的「胰島素阻抗」發生時,身體會啟動一種補償機制——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強化這個訊號,希望能繼續將血糖推進細胞內。這就像一個音量原本就夠大的廣播,卻因為聽眾耳背而被迫把音量調到更高,但問題的根源其實不是音量,而是接收端出了問題。
這樣的狀態會導致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不斷上升,儘管血糖仍維持在正常範圍,看似一切正常,實際上胰島素已經在「超時加班」,長期下來不但加重胰臟負擔,也讓代謝環境逐步失衡。這種看不見的胰島素過高狀態,就是所謂的「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它常在糖尿病發病前十年就已經存在,卻因常規檢查未包含「胰島素濃度」而被忽略。
更令人憂心的是,胰島素不僅僅影響血糖,它同時也是一種強效的「促生長」與「儲存脂肪」信號。當胰島素長期偏高,脂肪會更容易被儲存而不易被釋放,導致腹部脂肪堆積、脂肪肝、三酸甘油脂升高,進而影響血壓、膽固醇,甚至增加發炎反應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換句話說,高胰島素血症就像一場安靜卻猛烈的代謝風暴,潛伏在檢查報告背後,逐步侵蝕身體的健康地基。它不像糖尿病那樣有明顯的血糖異常,也不像高血壓那樣可以靠數字立刻辨識,但它卻是許多慢性病的真正起點。若能及早偵測並處理高胰島素狀態,許多未來的疾病其實都有機會被逆轉或延緩。
二、體感異常可能比報告更準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身體明明覺得「哪裡怪怪的」,卻檢查什麼都正常。你總是提不起勁、容易疲倦、睡再多也覺得累,情緒時常低落,甚至食慾變得詭異——明明剛吃飽沒多久,又突然餓得發慌,而且特別想吃甜的或澱粉類食物。
這些表面看來不嚴重的小症狀,其實可能是一個共通源頭作祟:高胰島素血症。
傳統的健康觀念,習慣將「報告正常」當作身體健康的保證,但事實上,身體的早期警訊往往比任何儀器還靈敏。當胰島素持續偏高但血糖尚未升高時,標準的健檢數值並不會顯示異常,這使得很多人被錯誤地告知「你很健康」,但其實身體已經悄悄進入代謝失衡的階段。
高胰島素會干擾血糖的穩定性,造成血糖快速波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飯後會感到昏昏欲睡、頭腦不清、精神難以集中,因為血糖先上升再迅速下降,身體進入一種「低血糖反彈」的困境。同時,胰島素還會抑制脂肪分解,導致脂肪難以動員做為能量來源,讓人更容易疲倦、嗜睡。
此外,長期高胰島素也會影響荷爾蒙平衡,尤其是皮質醇與性荷爾蒙。這會解釋為什麼有些女性開始出現月經混亂、多毛、痘痘,甚至排卵障礙;而男性則可能表現出精力下降、脂肪堆積與睡眠品質惡化。
更關鍵的是,這些「不明原因的不適」,多半被誤解為壓力過大、年紀變大或作息不正常,於是人們選擇忍耐、忽略,甚至靠咖啡或糖來提神,無形中又讓胰島素進一步上升,陷入惡性循環。
如果你感覺身體「怪怪的」,請相信你的直覺。健康不該只是數字遊戲,而是身體整體狀態的表現。當體感持續出現疲倦、飢餓感不對勁、情緒不穩或減重困難,就應該警覺是否存在高胰島素的問題,即使報告顯示「一切正常」。
三、胰島素過高對身體的潛在危機
胰島素是身體不可或缺的荷爾蒙之一,正常情況下,它像一位勤奮的管家,幫助血糖進入細胞,維持能量平衡。但當胰島素長期分泌過量,就像一台機器運轉過久卻從未停歇,不僅效率下降,還會導致系統出錯,衍生出一連串的健康問題。
首先,脂肪代謝會嚴重受阻。胰島素有儲存脂肪的作用,當濃度持續偏高時,身體會處於「儲存模式」,難以動用脂肪當燃料,這讓人即使控制飲食也難以減重,尤其是腹部脂肪最難消除,導致「中央肥胖」的現象。更糟的是,這些內臟脂肪會分泌發炎因子,進一步擾亂代謝系統,形成慢性發炎狀態。
接著是脂肪肝的形成。在高胰島素的環境下,身體會把多餘的葡萄糖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長期下來,即使沒有喝酒,也可能發展出「非酒精性脂肪肝」,進而影響肝功能與膽固醇代謝。
此外,心血管風險也大幅上升。高胰島素會促進交感神經活性,導致血壓上升;同時它也會增加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降低好的膽固醇(HDL),造成血脂異常與動脈硬化。這些都是冠心病、中風與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子。
對女性而言,高胰島素會干擾卵巢荷爾蒙,造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表現為月經不規則、痤瘡、掉髮、甚至不孕。而在男性身上,則可能導致睪固酮下降,表現為性慾減退、肌肉流失與體脂增加。
更令人震驚的是,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高胰島素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因為胰島素本身具有「促進細胞生長」的作用,當其長期偏高,可能會刺激腫瘤細胞生長與增殖。乳癌、攝護腺癌與大腸癌等,都被發現與胰島素過高有潛在關聯。
最後,還有一個被稱為「第三型糖尿病」的概念,指出阿茲海默症與腦部胰島素受器的退化有關。這代表高胰島素不僅傷害身體,也可能加速大腦退化,影響記憶、學習與認知功能。
總結來說,胰島素過高並不是一時的不適,而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的代謝失衡警訊。若未及早發現與處理,它所引發的後果將不僅是糖尿病,而是涵蓋心、肝、腦、性荷爾蒙與免疫系統在內的廣泛損害。這場潛藏在體內的代謝風暴,需要我們更高的警覺與行動。
四、提早發現的方法:檢查什麼?
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飢餓感異常、代謝變慢、情緒波動或減重困難時,許多人會選擇做一份健檢,希望找出病因。然而,問題常常出在——你以為檢查了,其實沒檢查到關鍵的項目。
在現行的健檢制度中,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HbA1c)是標準項目,但這些指標主要反映的是血糖的最終結果,卻無法反映胰島素在背後是否已經悄悄「過勞」。也就是說,當血糖已經異常,胰島素問題可能已經持續數年甚至更久。
那麼,該如何及早偵測高胰島素血症或胰島素阻抗呢?以下是幾項比傳統檢查更具前瞻性的指標與方法:
1. 空腹胰島素(Fasting Insulin)
這是最直接反映身體胰島素基礎濃度的檢查。正常人在空腹時,胰島素應該維持在一個低範圍(一般建議<8 μIU/mL)。如果空腹時胰島素就偏高,代表身體為了維持正常血糖,已經動員過多胰島素,是早期胰島素阻抗的警訊。
2. HOMA-IR 指數(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這是透過空腹血糖 × 空腹胰島素 / 405計算出來的數值,能更全面地評估胰島素敏感性。HOMA-IR通常建議應低於1.5至2.0,數值越高代表胰島素阻抗越嚴重。這項指標特別適合當作「代謝年齡」的參考之一。
3. 餐後胰島素與血糖反應
進階檢查可以安排葡萄糖耐受測試(OGTT)搭配胰島素曲線檢測,觀察飯後1小時與2小時的胰島素變化。許多人空腹正常,但餐後胰島素飆升,早已顯示胰島素調控失衡。這是一種比空腹指標更早期的偵測方式。
4. 身體組成與腰圍指標
除了抽血數據外,身體組成也是重要線索。腰圍超過標準、體脂率過高(即便體重正常),都可能代表內臟脂肪堆積與胰島素阻抗並存。這類「TOFI」(體重正常但脂肪過多)族群風險常被忽視。
5. 血脂異常:三酸甘油脂 / HDL 比值
這是一個簡單但實用的代謝警訊指標。若三酸甘油脂偏高、HDL偏低,或兩者比例大於2,可能代表胰島素已經干擾脂肪代謝。這組指標不需額外抽血費用,卻常常被忽略其在胰島素判讀上的價值。
主動檢查才能真正掌握身體狀況
要強調的是,這些檢查項目並非所有健檢方案都包含,需主動與醫師溝通或自費安排。但相較於等到糖尿病、脂肪肝或心血管疾病發作時才後悔,早一步了解自己的「胰島素地雷」區域,才是現代健康管理的關鍵。
因為,真正的健康,不是「報告正常」,而是你的身體能量充沛、內在代謝平衡、每天都感覺有活力。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