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開這本書之前,
光是封面就已經先說故事了。
薄荷綠的底色,上面有著鵝黃色的圓點點,
看起來就像糖果紙一樣甜美。
中間的圓形畫框裡,
兩隻熊母子安靜的坐在圓桌旁,
桌布是圓的、盤子是圓的,
連桌上的甜點也一顆顆疊成球。
整個場景就像是一場「圓形饗宴」,
把我們帶進一個沒有棱角的世界。

🟡故事的開頭,就像一場快樂的集體運動,
動物們一大早就去「圓圓商店」排隊,
隊伍裡每一隻動物都期待的往前走,
等著買到屬於自己的「圓」。
攤位是圓頂的,賣的東西也是圓的,
圓球甜點、圓點飾品,樣樣可愛。
讀到這裡,孩子一定會被那些「圓」吸引,
大人看著,可能會有一種熟悉的既視感,
是不是有點像我們在現實裡排隊搶新款?
🟡接著,
圓開始貼近身體,
熊戴著圓圓的髮箍,臉上滿是滿足;
獅子父子換上了圓滾滾的爆炸頭,
甚至有人開始畫「圓圓眼妝」,
讓眼睛更符合潮流的審美。
圓漸漸不是「我喜歡」,
而是「應該這樣才對」。
這一步的轉變,其實很細微,
從「想要」到「必須要」。
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常有類似經驗?
從「覺得那件衣服好看」到
「沒有那件衣服好像不行」。

🟡這個場景中,
舞臺上的紅色布幕拉開,聚光燈打下來,
貓穿著泡泡服踩在大圓球上,
其他動物也穿得圓圓的,
這一幕太令人熟悉了,
當一個流行變成「標準」,
自然就會有人得獎、有人落選。
好像不只是「圓的才好」,
還要「最圓的才最好」。
畫家在這裡用了很強烈的對比,
舞臺背景深灰,
燈光照出的圓球服是亮眼的薄荷綠和鵝黃,
讓讀者的目光自動被吸走。
這個舞臺把「誰長得像標準」推到最前面,
孩子可能會單純看成「誰最可愛」的表演,
但大人很難不想到,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把人放到舞臺上,
用一種看似客觀的眼光評斷誰比較合格?

🟡這裡出現了一個很安靜的場景,
滿月升起,山谷裡的湖水倒映著一個圓,
於是出現了「雙圓」。
動物們一列一列走向湖邊,
每隻手裡都拿著小小的方型手機拍下月亮。
這裡的對比很有趣,
天上的月亮和湖裡的倒影,是天然的圓;
而我們手裡的手機,是方的。
🟡我忍不住想,
每一次拍風景的時候,我們究竟在看哪一個?
是真實的景色,還是螢幕裡的照片?
我們是不是花更多時間盯著螢幕裡的風景,
而不是抬頭看看眼前的真實?
作者只是用一個溫柔的畫面提醒,
真正的圓,不一定要去買、去模仿,
它原本就在我們的世界裡。
🟡接著,整個社區都變成「圓形社區」,
房子是圓的、窗戶是圓的、門是圓的,
連院子裡的樹都修剪成圓球狀。
看起來像一個玩具小鎮,乾淨整齊,沒有一絲突兀。
畫面是清新的藍綠和黃色,
漂亮到像樣品屋的海報。
可是,當一切都很「圓」的時候,
我突然想,如果我不喜歡圓呢?
如果我需要一個角落、需要一點不同,
這裡還有空間容得下嗎?
「圓」會一直流行著嗎?圓真的「才好」嗎?
還是只是「被說成很好」?
🟡這本書不用文字說「要小心標準化」,
而是用圖像細細暗示。
作者用了很多幽默的安排,
讓我們看見不合宜的「圓」,
獅子頂著爆炸頭走秀、
動物們拿著手機排隊拍月亮、
鴕鳥硬被塞進洋蔥球裙⋯⋯
所有的「不圓」都要被塞進「圓」裡。
但手機是方的,鴕鳥的腿是細長的,
狐狸的鼻子是尖的。
這些「不圓」的小東西,
讓整本書不會變成單調的「圓化世界」。
這些小心思,
讓故事不只是「大家都喜歡圓」,
而是「我們怎麼被圓推著走」。
孩子可能單純看到有趣的角色設計,
而大人會讀到更深的一層,
在笑容背後,藏著一點點不安。
🟡全書的畫風圓潤,色彩清亮,
動物表情帶點天真,
讓嚴肅的議題變得容易入口。
它用「溫柔」談嚴肅的議題,
孩子能笑著讀完,
大人卻在心裡被輕輕的問了一句,
當世界都說「圓的才好」,你要怎麼選?
這本書並不是要我們否定「圓」。
圓本身沒有錯,它象徵了團圓、完整、安全。
問題是,當一切都被要求成圓,
我們會不會失去那些本來珍貴的棱角?
這是一個很「可愛」的故事,
而可愛裡藏著對「標準化」的溫柔提醒。
孩子會看見趣味,大人會看見反思。
而最重要的是,
生命的美,來自那些不規則的邊角。
《圓的才好!》
作者|林木林
繪者|庄野菜穗子
譯者|米雅
出版|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