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俄羅斯戰情中心裡,煙霧瀰漫,長桌上的地圖被紅藍兩色標記得像剛洗過的血巾。屏幕上最新衛星影像顯示:烏克蘭東線的推進並未停歇,反而出現了出人意表的路徑——一條軍列正穿越邊境向西北方向延伸,方向指向波蘭。
克里姆林宮裡的長者冷笑:「我們要分散北約的注意力。當他們在歐洲頭痛時,對亞洲的支援就會被掏空。」
北京的通訊在同一時間亮起。紅色的連線穿過西伯利亞、跨越蒙古草原,抵達中南海。中方高層語氣平靜:「我們會在台海再下一步棋。施壓、測試、必須讓對方付出代價。」於是,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前線,奇異地形成了一條戰略合流。
——華北海域,數十艘解放軍正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封鎖演習。導彈試射、反艦雷達網格、電子干擾,像一張大手掌,慢慢覆蓋整個西太平洋的節點。臺灣東部海域的水面,夜色被火光短暫劃破。
——東歐邊境,俄軍突破了某一段防線,裝甲部隊與輸送隊伍越過國際界線,向波蘭境內推進。炮聲在遠處炸響,村莊的輪廓在火光中顫動。波蘭總理在深夜緊急召開內閣,語氣裡只有冰冷與決絕:「這是對我們主權的赤裸侵害。」
北約祕書長立刻在布魯塞爾召開緊急會議。會議裡,法國與英國代表的臉色凝重,德國代表的眼中有恐懼也有怒意。波蘭代表哽咽:「我們的領土被侵犯,盟約的根基不能動搖。」
深夜,北約辦公廳發布一條聲明:
「對於在北約境內的任何武力侵害,北約將依照集體防禦條款回應。」
華府內,賀錦麗在戰情室裡聽到這個消息,手指緊扣成白節。她望向窗外灰濛的晨光,心裡清楚地知道:這已不只是台海或東歐的局部危機,而是可能成為跨大洲的全面對抗。
「如果俄國把戰火帶入北約國家,整個國際秩序都會改變。」國防部長低聲說。賀錦麗的眼神變得更冷:「那麼我們就不能只在言辭上回應。我不會讓專制力量在兩個戰線上同時得逞。」
她立刻聯合北約、歐盟與亞太盟友啟動多向支援:北約加強東翼防禦部署、美國與英國派遣航母與預備役增援,歐洲啟動能源替代計畫以對抗俄羅斯的能源戰,亞洲盟友則在美國的協調下提供後勤與情資支援給台海與東歐方向的盟友。
在台北,國防部長向總統匯報:
「北京的海上封鎖已進入新階段,他們利用俄國在東歐的攻勢牽制國際注意力。台灣必須立刻提升非對稱防禦,並與美歐盟友建立更緊密的情報共享。」
而在波蘭前線,一名烏克蘭指揮官在電話裡低聲對波蘭軍方說:
「我們會把他們牽住,不讓他們輕易轉移兵力。這一刻,團結比什麼都重要。」
戰火的蔓延產生立即的連鎖反應:金融市場再度暴跌,糧食與能源價格飆升,難民潮在東歐邊界蠢蠢欲動;同時,台灣內部因為「兩線同時緊張」的消息再度出現恐慌性搶購。
但這場危機也喚醒了另一種力量:在華盛頓、布魯塞爾、東京與台北,政府與民間的合作被迫加速。賀錦麗與北約領導人在視訊會議中互相承諾——不論在資訊、經濟或軍事上,他們將協同作戰,阻止任何專制勢力以分散攻勢換取戰果。
北京內部並非沒有異議。某些軍事指揮官擔心同時與多個強權對峙會帶來不可控後果;但戰略部門則冷酷回應:
「現在不是猶豫的時候。我們要以速度與恐懼撼動對方的決心。」
夜色裡,太平洋上的艦隊航跡交錯;東歐的平原上,坦克履帶留下深深的印記。世界像被兩隻不同方向的巨大手同時擠壓,空氣裡充斥著火藥與電波的味道。
結束時刻,一封匿名電報被送到白宮:簡短的句子如冷箭刺入每個決策者的胸口——
「兩線開火,是為了逼你們做出選擇。」
賀錦麗把信摺起,放進抽屜,但她知道,這一次,選擇不僅是她一人的。整個自由聯盟的耐心、勇氣與智慧,將在接下來的幾日內被考驗到極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