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夜色沉沉。街頭傳來抗議的喊聲,警笛連綿不絕。土耳其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在經濟惡化與通貨膨脹下的無能應對。食品價格飆升,燃油短缺,民生問題累積成巨大的怒火。
土耳其總統府內,幕僚焦急:
「北約要求我們支援東歐防線,但民間已經失控。」 總統的眼神冰冷:「我們的人民才是首要。沒有國內穩定,任何海外部署都是空談。」
結果,土耳其意外地選擇不加入北約的軍事行動。其航母與空軍保持在本國領空及海域,僅提供象徵性的情報支援。北約內部震驚,尤其是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原本依賴土耳其空軍與物流支援的戰略,瞬間陷入真空。
安卡拉街頭,抗議升級為衝突。民眾堵塞主要交通幹道,與防暴警察爆發肢體衝突。社群媒體上,匿名帳號迅速煽動情緒,甚至出現來自俄羅斯的資訊干擾——假消息聲稱「政府秘密與北約合作,把土耳其捲入戰爭」,使局勢更加混亂。
這一動盪對全球戰局產生即刻影響:
—北約東翼的部署缺口增大,美國與歐洲盟友必須重新分配兵力。 —俄羅斯在東歐的攻勢相對獲得戰略緩衝,部分軍力可轉向支援波蘭境內的推進。 —北京觀察台海局勢時,也注意到土耳其的不穩定,使其在對台施壓時更有信心,認為美歐聯盟可能因多線壓力而分心。
華盛頓戰情室裡,賀錦麗與幕僚面對最新報告,氣氛凝重。
「土耳其失守了國內秩序,也等於北約東翼出現真空。」國防部長說。 賀錦麗緊握桌緣,低聲說: 「這不是只看軍力的問題,而是戰略縱深被切斷。我們必須加倍警覺。」
同時,土耳其內部,一群青年科技志願者試圖監控假消息來源,並設法穩定國內社群輿論。他們的努力能在短期內緩解部分恐慌,但整體政治信任已大幅下滑,土耳其陷入持續內亂。
台北、布魯塞爾與華府的決策者都明白:
「兩線戰爭、經濟戰與資訊戰之外,土耳其的動盪成了意料之外的變數,可能讓整個聯盟策略被迫調整。」
夜晚的安卡拉街頭,煙火與警笛交織,象徵著歐亞大地上的裂縫正在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