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美國經濟前景充滿矛盾。儘管企業財務長在第三季的樂觀情緒有所回升,將「不確定性」視為主要風險的比例降至 30%,但部分經濟指標已發出警訊。例如,美國紙箱出貨量與產能下滑,高價商品銷售放緩,折扣零售表現優於精品百貨,這些都顯示消費者正在縮減非必要開支。此外,聯準會內部對通膨目標的討論分歧,以及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批評聯準會主席鮑爾,要求降息 100 至 150 個基點,凸顯了行政部門對央行政策的壓力。儘管美股標普 500 指數年初至今創紀錄上漲,但市場預期在聯準會「非衰退性降息」下,年底前將僅呈現整理格局。
在產業與地緣政治方面,全球供應鏈正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持續演變,雙方正就波音公司的飛機訂單進行談判,同時美國對日本特定車企徵收新關稅。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指出台灣高性能晶片產能過於集中存在風險,並強調美國在飛機引擎等關鍵產品上仍握有對中國的談判籌碼。為了確保本土供應鏈安全,川普政府正尋求直接入股加拿大鋰礦公司 Lithium Americas,以對抗中國在鋰精煉領域的主導地位。
這項轉變也體現在具體產業上。中國商飛 C919 飛機的交付目標因美國暫停發放發動機零件出口許可,從原定的 75 架大幅削減至約 25 架,這凸顯了其供應鏈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在科技領域,蘋果 iPhone 17 系列傳出 Wi-Fi 連線問題,可能與首次採用的自主研發 N1 晶片有關。同時,微軟的 AI 策略走向多元化,開始在 Microsoft 365 Copilot 助理中引入 Anthropic 的模型,而加拿大 AI 獨角獸企業 Cohere 也獲得新一輪融資,估值達 70 億美元,顯示企業級 AI 應用前景看好。
美國電動車市場則正經歷一場由政策驅動的搶購潮,因聯邦稅收抵免政策即將於 9 月 30 日到期。這使得 8 月新電動車銷量年增 17.7%,二手車銷量更飆升 59%。然而,這類「提前透支」的需求預計在政策結束後將急凍,汽車製造商已放緩電動車生產,轉向汽油和混合動力車,以應對可能面臨的銷售挑戰。
全球人才流動也因各國政策分歧而發生變化。德國正積極向印度技術人才招手,強調其移民政策的穩定性,與美國川普政府對 H-1B 簽證的嚴格打擊形成鮮明對比。反觀英國,其改革黨提出的激進政策若勝選,將廢除合法工作五年後申請永久居留的制度,改為每五年重新申請簽證,這可能引發社會動盪並影響其人才競爭力。
在區域經濟方面,澳洲 8 月 CPI 年增 3%,創一年新高,使得央行降息預期降溫。泰銖兌美元年初以來升值 7.24%,導致旅遊成本提高,預計旅遊收入將減少 15% 至 17%。同時,中國為穩定經濟,推出 10 兆元人民幣的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隱性債務計畫,並在建材與新能源產業推行穩增長方案,嚴控產能並整治光伏產業的「內捲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