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來源:大紀元報導https://www.epochtimes.com/b5/25/9/23/n14601061.htm/amp)
這一週,我持續在紐約觀察 Climate Week NYC,同時聯合國大會(UNGA)的高階週也同步展開。第二、三天的現場氛圍,與第一天相比更加緊繃:政治與市場的拉鋸變得鮮明,所有的對話都繞回一個核心——承諾如何轉化為「可以被允許、被融資、被併網」的交付。
一、UNGA 與氣候政治:從對撞到加碼
9/23 聯合國大會總辯論正式開場。川普在會上再次否定氣候變遷政策,形容這是一場「全球最大的騙局」。這樣的言論,與歐洲、島國、發展中國家的訊息完全背道而馳,也立刻成為當天各個場合無法迴避的背景。
隔天(9/24),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要求各國「更快、更進一步」提出新的氣候目標,並點名 COP30 前必須交出具體版本。最受矚目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承諾到 2035 年減排 7–10%,並大幅擴充風能與太陽能裝置容量,讓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 30% 以上。
雖然這個數字被部分分析認為仍然保守,但在美國退場的聲音下,中國的表態依然被視為一種國際「補位」。
二、歐盟:數週內的新目標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 Teresa Ribera 在 Times Square 的公開對話中強調:歐盟將在數週內提出新的減排目標,她更直言,「以為氣候行動可以延後,是一種自我毀滅」。
我看到來自公用事業與製造商的焦慮:大家關注的不是目標本身,而是它是否能真正帶動 並網排隊、許可時程、長期購售電協議 的實際進展。
三、資本與市場:從「怎麼做」到「怎麼付」
在 Axios House 與 The Nest Climate Campus 的多場論壇中,對話不再只是願景,而是聚焦在「交付的算盤」:
Day 2:消費者、保險與住宅市場的財務風險,私募資本在轉型中的角色,以及 AI 對企業治理的挑戰。
Day 3:清潔基載(尤其是核能)的再聚焦,TerraPower 與 X-energy CEO 上台分享,背後呼應的正是數據中心需求暴增下的能源可靠性。
同時,Ceres 在 The Nest 的主舞台舉行「Championing the Clean Economy」論壇,聚焦企業如何在逆風下持續推動轉型,以及投資人需要被保障的「自由去考量所有財務風險(包括氣候)」。
這些討論反覆回到三個痛點:
(1)電網容量、(2)許可時間、(3)數據中心需求。
解方多指向混融融資(blended finance)與公私協力(PPP),讓龐大的基礎建設投資得以落地。
四、城市與社群:小額但高滲透的落地實驗
相較於宏觀的國際政治,城市與社群層面的訊號雖小,卻特別真實:
紐約州環保廳(DEC)公布哈德遜河河口公共通行與韌性補助,金額雖不大,但凸顯調適已經被嵌進社區治理。
NYCHA 住戶氣候行動展示則讓公共住宅住民直接分享專案成果,把「氣候週」拉回民眾日常的脈動。
這些專案可能無法吸引國際頭條,卻是一種值得關注的「可複製模組」:若能被證明有效,就有機會透過融資與政策快速擴散。
觀察
這兩天的紐約氣候週,帶給我幾個強烈感受:
- 政治與市場的落差:UNGA 的話語對撞,使得會場上的討論更集中在「怎麼把目標轉成可融資、可併網的專案」。
- 數據中心成為隱藏推手:不論是核能、電網還是儲能,幾乎每一場都有人提到數據中心用能,這正在重塑能源的投資邏輯。
- 小規模社群專案的重要性:它們代表著「公平」與「調適」的基礎,雖然資金量小,卻是氣候週現場最具『人味』的亮點。
後續追蹤
接下來我會特別關注:
- 歐盟新指標的數字與時程,是否真的能帶動市場信心。
- UNGA 的氣候訊息,會如何在雙邊會議與談判桌上抵銷美方的退場言論。
- 金融與保險的風險討論,會不會轉化成具體的揭露框架或新產品。
#紐約氣候週 #UNGA #氣候金融 #電網 #儲能 #韌性 #社群行動 #資料中心
📌 本文為「紐約氣候週」系列觀察之一,完整系列將持續更新。
更多可見無限維度:https://www.infinityconsultings.com/
我們在國際現場連結資源、整合觀點,協助企業實現永續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