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Climate Week NYC,我特別申請了三天Pass的 The Nest Climate Campus。它是官方合作的核心平台,把主舞台、共辦活動(Co-Hosted Events)、媒體、實境體驗等全部集中在紐約 Javits Center,形成「一站式」的氣候行動園區。對於需要同時觀察政策訊號、資本風向、企業策略落地的人來說,這裡就是年度最密集的交換節點。


🏛️ The Nest 是什麼?為何重要?
- 官方合作、統合平台:The Nest 是 Climate Week NYC 的官方活動夥伴,主打「Under One Green Roof(同一片綠屋頂下)」的匯聚效果,讓分散在全城的活動集中進行,降低移動與溝通成本、提高連結與交付效率。2024 年就有 32 場共辦活動在館內同期舉行。
- 成長中的社群體量:2024 年 9,407 位參與者、來自 4,382 個組織踏入 Campus;主舞台與共辦活動延伸到 Javits Center North 的 3/4/5 樓。2025 年持續擴張,並提供免費的 3 日證(合格對象)。
- Javits 的綠色硬體加持:館頂 6.75 英畝綠屋頂,搭配太陽能與儲能系統;屋頂成為 70+ 種鳥類與蝙蝠棲地、年減熱負荷並吸收暴雨逕流,是紐約地標級的綠建築示範。
- 媒體與跨域合作:Campus 內設置 Media Hive,近年合作媒體包含 The Guardian、Fortune 等,讓議題不只在會場內交流,也能被更廣大受眾看見。
一句話總結:The Nest 把「永續的內容、生態與人脈」裝進同一個可操作的空間裡。這種集約化設計,對需要跨域協作與快速對接的永續工作者而言,效率極高!
🎯 9/23 我走進Main Stage的主軸:
Climate Smart is Business Smart!
第一天我把重點放在主舞台的這場對談:“Climate Smart is Business Smart!”,由 Action Speaks × The B Team 協作主辦,講者是 IKEA 集團 CEO Jesper Brodin 與 Patagonia CEO Ryan Gellert,主持為 Leah Seligmann(The B Team CEO)。主軸很清晰——氣候行動不只是道德選擇,更是企業與經濟的生存智慧。
日期/時段:9/23(週二)11:10–11:50
地點:Nest Main Stage(Javits Center)
主辦:Action Speaks × The B Team;企業案例:IKEA、Patagonia
🔎 三條深度觀察
1) 領導缺口與「勇氣」的稀缺性
兩位CEO都實在地指出現今社會的企業聲音變小:
Gellert 指出
部分企業對氣候議題變得安靜,但不應等待政府立法才行動。
Patagonia 選擇設定自己的路徑並「持續前進」。
轉型是生存,而非選項
Brodin 強調
Transformation ≠ 意見之爭,而是企業存亡的經營現實。
公共角色的回歸:兩位 CEO 皆呼籲把「公民(citizen)」放回最重要的社會角色——這也在提醒品牌必須回應更高強度的公眾期待。
“We don’t wait for governments to act—we set our own course and march through.”
“The most important title in society is not CEO… it’s Citizen.”
2) 永續的商業案例:效率、循環與治理
IKEA 的數字證明:能源效率與營運優化帶來 約 29% 能源成本下降(年省約 €97M);更重要的是,客戶關心永續但無力付溢價,IKEA 將「資源節用」的企業文化,轉譯成成本優化 + 產品策略。
循環模式成為新供應鏈:以荷蘭床墊回收為例,建立回收 → 再製 → 再上架的可獲利循環鏈,同時改善廢棄物與材料風險。
Patagonia 的結構解方:把所有權轉為基金會架構,降低季度財報壓力,用治理設計保護長期使命與公共承諾。
“Less consumption is part of the solution—even if it challenges our own model.”
“It’s not about opinions; it’s about business survival.”
3) 誠實敘事與信任累積
承認矛盾、持續精進:Patagonia 直接面對「靠消費維生」的核心矛盾,選擇用耐用設計、維修再利用、開放技術等策略把傷害降到最低,並以透明報告建立信任。
從承諾到交付:IKEA 與 Patagonia 的共同點,是把永續編進營運策略(而非公關),並以治理結構守住長期視角。
我在現場的體會,這種坦誠對話在主舞台上不粉飾,反而更能贏得專業社群的尊重,也更容易被媒體擷取傳播。
🧭 Campus 現場觀察:一個「可操作」的永續聚落
同場共聚,效率極高:主舞台、Co-Hosted Events、體驗展區(Climate Collective)與媒體區,都在館內相鄰樓層;這種設計讓一日行程能兼顧思想輸入(主舞台)、垂直議題對接(Co-Hosted)、實體體驗(展區)與內容擴散(媒體)。
以「綠屋頂」作為隱性敘事:當你在館內移動時,Javits 的綠屋頂與食農循環、廚餘處理、在地採購等被設計進動線(如 Garden Eatery 的敘事牆),把場館本身變成教材。
硬體與生態是內容的一部分:6.75 英畝綠屋頂 + 太陽能與儲能、野生動物棲地與防撞玻璃,這些並不只是「背景」,而是在提醒永續需要基礎建設與公共投資。
免費註冊降低門檻:針對合格從業者開放免費 3 日證,讓跨部門團隊能一起進場,達到「社群密度 × 交流頻率」的正回饋。
媒體共創與社會擴散:合作媒體入駐(如 The Guardian、Fortune 等),讓現場觀點快速外溢到更廣的公眾層次。
🧩 給台灣企業的 3 個行動提醒
治理設計先行:若沒有股權/章程/績效制度上的長期護欄,承諾很容易被季度壓力吞噬。
把永續視為效率工程:能源效率、循環再製、供應鏈設計,都能同時降本+控風險+拓價值。
誠實敘事建立信任資本:承認矛盾、公開進度與缺口,反而更能凝聚員工、客戶與投資人。

Caption:Javits 6.75 英畝綠屋頂+太陽能與儲能,示範城市型場館的基礎設施轉型。



Caption:The Nest Climate Campus 主舞台。集中式設計讓思想輸入、跨域對接與媒體擴散在同場發生。(Javits Center, Climate Week NYC)

講者特寫(Brodin / Gellert / Seligmann)

館內導覽/體驗區(Climate Collective / Garden Eatery)
The Nest Climate Campus 不是單一會議,而是一個把永續「做成可操作系統」的場域:政策、資本、產業、媒體、體驗與基礎建設同地疊合。在這樣的舞台上,「從承諾到交付」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被見證、對接與放大的具體行動。
對台灣企業,我想說的是:
永續不是附加價值,而是生意的基本邏輯——也是治理的長期考題。
#ClimateWeekNYC #TheNestClimateCampus #JavitsCenter #IKEA #Patagonia #TheBTeam #循環經濟 #NetZero #ESG
📖 本文為「紐約氣候週觀察日記」系列之一
更多資訊請洽『無限維度』:https://www.infinityconsultin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