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中,C2ES(美國氣候與能源解決方案中心)於9/22舉辦了兩場重量級論壇,分別是:
《The Future of the Action Agenda》
《A 2030 Vision for the UNFCCC Climate Action Agenda》

這兩場對話不僅檢視過去十年「氣候行動議程(Climate Action Agenda)」的演進,也勾勒 2025–2030 的新方向。我現場的觀察是:這些討論不只是政策辯論,而是揭示了未來三年影響國際秩序的核心矛盾。
一、CBAM 與全球制度的矛盾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成為最具爭議的焦點。
前 WTO 高級官員 Manuel 直言:
「CBAM 本質上等同關稅,卻被稱為『費用』。對埃及與三個非洲國家的研究顯示,實際上相當於 15% 的額外成本。在 WTO 規則下,這很難被視為合規。」
這一番話點燃全場,因為它直指南方國家承擔的不公平處境:快速付出轉型成本,卻缺乏補償機制。
COP30 籌備團隊來自巴西的代表則呼籲:
「我們需要把 UNFCCC、WTO 和區域組織放在同一張談判桌上,直到找到解決方案。」
這顯示『跨制度協調』將是未來氣候治理的核心挑戰。
對台灣而言,CBAM 不只是合規壓力,更是產業升級的倒逼機制 —— 若能提早在低碳製造與供應鏈透明度取得優勢,危機也可能轉化為競爭力。
二、早期預警系統:成效與落差
在第二場論壇上,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Kamal Kishore 帶來令人振奮的數據:
「全球死亡風險在過去 15 年已下降至三分之一,這不是修辭,而是數據。」
他舉例:兩個月前俄羅斯地震與日本沿岸居民的即時撤離,這在五年前幾乎不可能。EWS(Early Warning System, 早期預警系統)的效益已被證實,但他同時指出三大缺口:
- 資金不足 ——「80% 的新投資流向少數幾個國家。」
- 技術落差 ——「行動廣播是金標準,但全球僅 46 國具備。」
- 社區落實不足 ——「簡報裡常談社區參與,但真正投入基層的資金極少。」
現場一度安靜,因為這揭露了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構性矛盾。
三、COP30 的巴西精神
COP30 主席團隊代表則提出願景:
「2027 年,我們必須讓每個人都擁有早期預警系統。」
他以 muito trabalho(努力工作) 與 mucido 精神 描述巴西角色,並提出「雙軌交付」:
- 具體成果(Concrete Outcomes):甲烷治理、適應方案、EWS 普及。
- 制度治理(Process & Governance):確保承諾不只是一次性口號,而能形成持續性的結構。
這種 「成果+制度」的雙軌思維,正是避免行動流於碎片化的關鍵。
四、私部門的市場化角色
另一個重要觀察是:私部門逐漸被納入全球治理架構。
COP30 團隊透露,他們已與 WBCSD、BCG 等機構合作,探索如何讓氣候投資具有回報,並將 碳會計(carbon accounting) 納入正式議程。
這意味著:
ESG 不再只是合規要求,而是投資、風險與回報設計的核心元素。
私部門角色將決定氣候行動能否真正「落地」。
五、觀察與啟示
- 全球南方的結構性不公平
無論是 CBAM 還是 EWS,問題都指向同一根源:南方國家被動承擔代價,卻缺乏相稱支持。 - 跨制度衝突將決定未來談判
WTO、UNFCCC、區域貿易協定之間的矛盾,若無協調,將加深全球治理與貿易的不確定性。 - 企業必須搶先佈局制度轉換期:
在 CBAM 落地前,若能先行調整碳管理與供應鏈透明度,就能化危機為優勢。
在 EWS 議題上,企業投資韌性基礎建設與社區合作,將成為未來商業模式的一部分,而不僅是 CSR。
這兩場 C2ES 對話讓我清楚感受到:
全球制度正在被「碳」與「風險」重新定義。
談判桌上的承諾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成本轉嫁與資源分配,正在此刻發生。
對台灣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一次「參與規則制定、讓世界看見價值」的契機。唯有結合治理思維與行動落地,我們才能避免淪為被動承擔者,而是成為引領者。
#ClimateWeekNYC #C2ES #UNFCCC #COP30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 #早期預警系統 #EWS #全球南方 #氣候治理 #WTO #ESG #碳會計 #供應鏈透明度 #企業永續 #永續轉型 #氣候風險 #巴西COP30 #台灣永續 #淨零轉型
📖 本文為「紐約氣候週觀察日記」系列之一
更多資訊請洽『無限維度』:https://www.infinityconsultin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