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臺灣後,已經習慣國外相對彈性的上班模式的我,索性找了一份在獨立書店的兼職工作。一邊為未來的計畫做準備,一邊在這家同時販售繪本與咖啡的小店裡練習手沖咖啡。 有趣的是,這份原本不在規劃內的工作,卻意外帶給我許多啟發。因此,我想把這段經驗記錄下來,分享給剛好點開這篇文章的你。
本文內容
- 繪本只適合小孩嗎?
- 繪本的價值?
- 作為讀者,如何評價一本繪本?
- 近期推薦的三本繪本!
繪本只適合小孩嗎?
說實話,在開始書店兼職工作前,我已經許久沒有主動打開繪本了,最近一次讀繪本甚至要回朔到 2023 年在澳洲當兼職保姆時,因為孩子有聽故事的需求,我才有機會「念」繪本。於是,繪本在我的記憶中總是和學齡前的幼童產生聯想。這次,因為工作的書店是以繪本為選書主軸,在這個充滿繪本的環境下,我也總是忍不住從書架上抽下一本書開始閱讀,沒想到因為這個契機,讓我重新定義了對於繪本的認知。我認為繪本只是書的一種形式而非分類
。厲害的作家能在簡短的篇幅、少量的文字中,營造出完整而動人的故事。同時,繪本也需要讀者用想像力去補足畫面背後的故事。
綜合起來,我會說:繪本確實更容易被小孩接受,但它絕對不僅是小孩的專屬
。
繪本的價值?
相較於動輒數百頁的文字書,能夠讓作者透過各種華麗的辭藻、建構故事觀、進而漸漸推進劇情,繪本通常只有 32 頁,閱讀時間甚至不到十分鐘,習慣讀長篇文字書的人可能會覺得故事還沒投入就結束了,很難全然享受。
但我認為,正是這短短 32 頁,突顯了繪本的獨特價值。以下三點是我的觀察:
不合理卻合理的荒誕感:
多讀過幾本繪本就會發現,許多繪本故事的情節常常會有些不合於常理的劇情,比如《我的頭上長了一朵香菇》就是從一隻鴨子頭上長了一朵香菇開始,這種不合常理卻因故事設定而變得合理的荒誕,反而提升了趣味與吸引力。
沒有文字,留給讀者自行解讀:
有些繪本乾脆不加任何文字,讓畫面本身成為故事。作者可以把細節藏在插圖裡,讓讀者自行發掘與詮釋。這種留白,就像藝術作品一樣,每個人都能讀出不同的版本。
透過畫面推動情緒與劇情:
有時候,只要角色眼神方向的改變,或是頭上多了一頂帽子,就能暗示劇情大轉折。像《我要找回我的帽子》就是很好的例子。繪本透過細微的畫面變化,營造出接近「定格動畫」般的效果,讓情緒一點點堆疊到高點。
作為讀者,如何評價一本繪本?
我的小小體悟是:能引起讀者情緒起伏的,就是一本好書
。
很多人在閱讀時會期待「要學到什麼」才算有所收穫,但在繪本世界裡,我覺得不需要那麼具有目的性。反而是你在翻閱時,感受到的任何情緒反應,都是最棒的回饋和享受
。不論是讀到共鳴時會心一笑、因為結局的反轉而倒抽一口氣,甚至被某個細節觸動心弦。這些真實的情緒波動,就是繪本最動人的價值。
近期推薦的三本繪本!
《我要找回我的帽子》 by Jon Klassen
這本是我的首推。第一次看完時,我忍不住翻回前幾頁確認自己是不是漏掉了什麼,最後回到結尾還是忍不住脫口一句「噢~不!」
《機車媽媽》作者:楊富閔 / 繪者: 周見信
這本繪本帶著臺灣文學作品的樸實感,日常卻動人。母子之間的情感透過彼此間那不說出口卻又強大的內心戲流露無遺,看著這本作品總讓我想起自己坐在媽媽機車後座的時光。
《Du Iz Tak》作者:卡森.艾莉絲
這是我在澳洲當保姆時,最常念給孩子聽的繪本。整本書都是作者發明的「蟲蟲語」,既不是英文,也不是任何已知語言。正因如此,它非常適合用來和孩子互動。我的做法是:先唸蟲蟲語,再用英文和孩子交流,最後假裝手是書中可怕的大蟲子去搔癢孩子——Bon!故事結束!
VOILÀ!這就是這次的分享了~
如果你也喜歡繪本歡迎和我一起交流,喜歡這篇文章也別忘了給我個愛心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