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當診間進來一位,體型較為瘦小的年長女性,我總會在處置完他們的主要問題後,多問一句:有沒有測過骨質密度?
令我意外的是,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是骨鬆高危險群,也沒有聽過追蹤骨質密度的重要性,甚至遇過一位久居加拿大的病人說,每一年,她都會和加拿大的家庭醫師約診,但是她從來沒有聽那位醫生提過。
聽到這裡,我也是蠻驚訝的,畢竟許多醫學知識都來自西方,復健醫學也是從美國引入的,很難想像比鄰美國的加拿大,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的意識並不高。所以這一篇,就來談談骨質密度、骨質疏鬆相關的話題。
💡骨質密度是什麼?骨鬆又是什麼?
骨頭表面有一層堅硬的皮質,而內部為許多骨小樑所構成,可以把骨頭想像成房子,房子的樑柱如果品質堅固、且分布密度高,那麼這個房子就會很穩固,所以同樣的,骨頭的品質與密度較佳的病人,骨頭也會比較扎實穩固,就不容易因為跌倒或撞到而產生骨折。

大多數人的骨質在30歲左右達到巔峰,此後會隨著年齡而逐漸下降。如果骨頭的品質和密度均下降到一定程度,骨頭會變得很脆弱,可能只是撞到桌角,都可能會造成足部骨折。
而要符合骨質疏鬆的定義和基準,需要前往醫療院所做檢查,醫師會根據檢查結果做說明和後續處置。
💡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
✔不可控因素
1.女性
2.年齡超過七十歲
3.已達更年期或停經
4.家庭成員患有骨質疏鬆症
5.身材和體格特別矮小
✔可控因素
1.鈣質攝取不足
2.吸菸
3.飲酒過量
4.缺乏運動
5.攝取大量咖啡因
👉即使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健康個體,也建議女性從停經後五年開始定期檢測,而男性則從70歲開始。
💡溫馨提醒
如果沒有好好的檢查、治療,可能只是跌了一跤,就會造成重大的傷害喔! (如髖部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等,都會造成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請大家提醒自己家中長輩,定期前往醫療院所檢測追蹤。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