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x財富雙軌人生系列33
最近 Fed 宣布降息一碼,有外電報導指出:華爾街分析師警告,美國經濟挑戰被低估,Fed 可能重蹈 2007 年金融危機覆轍,開啟「恐慌性降息週期」。
有朋友傳Line問我:「是不是該賣股票了?」坦白說,這種因為單一事件而急著決定買賣股票的問題,我已經不想再回答了。因為自從50歲開始,我真正確立了「長期投資」的哲學,不再隨著短期漲跌而焦慮。
從短線操作到焦慮不安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財經媒體工作,開始接觸股票與基金。
有一段時間任職的媒體特別鼓勵員工買股票,理由很簡單:一是薪水不是很高,所以鼓勵員工投資股票,增添收入;第二是,既然要寫股市新聞,就得身在其中,才能掌握脈動。
那時候主管三不五時會報「明牌」,我不是對每家公司都熟悉,不懂線圖,也不熟公司財報,就跟著進出。股市一有風吹草動,心情立刻被牽動,看到主管說今天又賺了或賠掉一輛雙B,更是焦躁不安。說實在的,當市場消息多的時候,開盤時的上班時間很難專注在工作上。
頻繁進出股市那幾年,我也買過台積電和聯電,當時兩家公司還是競爭關係,聯電表現甚至比台積電亮眼。但因為短線操作,我根本沒能真正從長期成長中受惠。
後來我跑投信新聞,2008年金融風暴前,投信發基金跟前兩年發ETF一樣,熱鬧無比。我改買基金,因為用定期定額方式投資,減少盯盤焦慮,我不用像買股票一樣天天抱著緊張的心情。雖然金融風暴讓我停扣,至還留下兩檔套牢的基金,但也讓我體會到「時間與耐心」的重要。
因為孩子還小,我想陪伴他們成長。與其每天被財經情勢牽動情緒,不如把心力留給家庭。那幾年,我幾乎停止投資。這段「抽離」的時期,反而成為我的覺醒。少了每天盯盤,我才真正靜下來思考:投資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追逐短期刺激,還是追求長遠的穩定?
重回市場:資產配置與再平衡
等到重新回到市場時,我已經不再追逐短線獲利,而是開始重視資產配置與長期投資。新冠疫情前我注意到 ETF,翻開早年看的理財書才驚覺,市值型 ETF 早就是專家們再三強調與推薦的投資工具,而我當年卻視而不見。這回重新入市,我就以ETF為投資主力,也有幾檔個股,分配在市值型ETF、個股與債券型的ETF,比例是7:3。
這幾年下來,我的總投資報酬率約為35%,有幾檔標的報酬率介於75%~150%。
有人問我怎麼理財?有什麼心法?當理財顧問似乎得要有一套投資方法,且績效很好。我沒什麼大道理,也不像有些理財專家,用一堆線圖和數據來證明自己的投資績效。
我就只是選好標的,長期投資。我有篇寫複利的文稿,裡頭告訴大家,得投資10年以上,才能逐漸見到複利的威力。我等著見證呢!
隨著年紀漸長,我越來越覺得投資跟人生很像。
有人因為股市波動大,風險高而不敢投資,把錢放在以為最安全的「定存」或「保險」上。其實股市的長期走勢是向上的,短期波動只是過眼雲煙,長期投資能夠珉除波動大風險高的疑慮,反而是安全的。錢放「定存」或「保險」不敵通膨的侵蝕,安全嗎?
我還有做的一件事是「資產配置」,目的不是賺最多,而是確保自己在不確定的環境裡,依然有「防守的能力」。這份防守力,就像人生的韌性──當我們遇到低潮或意外時,是否還能保有後盾,不至於全盤瓦解。
而維持韌性的關鍵,就在於「再平衡」。
資產需要再平衡,人生也一樣。當我們察覺自己在某一面向(時間、健康、人際或金錢)過度偏斜時,適時調整,才能確保長期走得更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