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1936年,倪蔣懷
他,是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他,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將親身得來的所見所思化為畫。
他是倪蔣懷(1894-1943),生於大日本帝國殖民下的臺灣台北市公館、病逝於瑞芳街。短短將近50載的人生,他勤學作畫,抱著終生未竟的留學夢、為顧及現實轉身投入礦業、卻終究難以忘情繪畫故抓緊工作餘暇以畫筆記錄他所經歷與看見的一切人事與光景。
我置身北美館「懷德樂美」的展場,跟著倪蔣懷的足跡走--他腳勤手也勤,勤走勤看勤畫也勤讀,好難想像倪蔣懷48歲的人生裡到底有沒有好好休息? 留下數量龐大的水彩畫作及藝術藏書的他,生前定然是時間管理大師、而且很可能經常沒睡飽吧!? 否則,在不算長的人生歲月裡,他怎可能留下這許多?
左為 〈猴硐礦區〉,完成於1928年;右為〈猴硐隧道〉,完成時間與左相同。
從小跟著漢學家的父親學習詩詞與書法,奠定了倪蔣懷愛讀能寫的深厚底子;求學階段的他遇見了影響與啟發他繪畫志趣至深的恩師石川欽一郎,與陳澄波、郭柏川等人同為石川在台灣執教的最早期學生,和恩師建立亦師亦友的好交情。倪蔣懷一心以為也企盼能赴東瀛深造藝術,但因家境考量,被恩師勸退放棄日本留學。他認分地從事礦業、有了經濟基礎、遂換了身分與方式繼續與內心深愛的藝術結緣--他成為贊助者,資助臺灣美術活動,也積極與畫壇好手們籌組與運作多個藝術團體,他聯合幾位知名畫家如陳植棋、藍蔭鼎等人合組「七星畫壇」、他出資贊助恩師石川欽一郎領導成立的「台灣水彩畫會」、獨資設立「台灣繪畫研究所」... 本身擅長且始終創作水彩畫不輟的他,不僅是臺灣水彩先驅、還成為第一位美術贊助者與水彩收藏家...

倪蔣懷畫筆下的基隆,完成於1927年。很喜歡這幅的構圖與色彩,夕陽下水面上的船帆片片莫名動人。

臺北植物園,倪蔣懷畫於1930年。
本次北美館的倪蔣懷紀念展,展出驚人海量的倪蔣懷水彩、速寫、藏書。多到一眼、一次看不完... 不知道是我的觀賞速度太慢、還是作品文件真的太大量,我想兩者皆有吧! 這些展品、根據北美館所述、是來自北美館2023年接受的倪蔣懷家屬近500件的捐贈,經過兩年多的盤點與修復後以此展覽呈現。雖然開展之際有些爭議、北美館也有做出官方回應及澄清;但我沒能記得或消化雜音,只願自顧自地沉浸在展場中,我透過他的畫所見所感的每一瞬間。
在眾多作品裡,臺北植物園是深得我心的其一。這是我從小到大經常流連散步的處所,許多成長記憶都植於此,近百年前倪蔣懷畫下的植物園一小段散步小徑,其實與現今風貌近乎無異,當我站在此畫前,莫名的既視感滿滿,我想這就是藝術的魔法、讓畫家的眼界與心思深刻地投予後世的觀者,產生一段段穿越時空的共振!

這一幅也是在現場帶給我特別深刻的共振的--畫的是台北孔廟,因為很接近我們全家人逢大年初一必闔家動身參拜祈福的保安宮,每去保安宮必會與家人們並肩走過這面寫有「萬仞宮牆」四字,內側繪著吉祥象徵的麒麟圖案的紅牆,所以此畫也給予我親切的共鳴。

有點斑駁的紙面,仍無損大稻埕的街景風情。這幅也是我反覆看了良久的一件作品,倪蔣懷畫李春生故居一帶,近幾年經常去大稻埕買藥買茶順便晃悠的我,看到這畫也是倍覺熟悉,差點忘了我與此人此畫,其實相距近一個世紀...

倪蔣懷畫八堵,約1929年。
假如倪蔣懷生在此時,他或許會是個活躍於IG或臉書,PO出自己的遊記日記藝術筆記讀書心得順便穿插幾幅畫作,甚至開個YT或Podcast頻道說書說畫說旅行說城鄉觀察的藝術兼旅行KOL吧! 不知為何,我看此展時,對他心生如此想像,生命活得充實豐盈如他,近半世紀的人生,過了快一個世紀後,看在我眼裡,依然雋永、生命力強韌、燦爛如不凋的永生花朵。
| 展覽名稱: 《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
| 展期: 2025/6/26~9/28 (門票30元/台北市民出示證件15元)
|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 二樓2A~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