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產業與城市發展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我國長期存在「工時過長、薪資停滯」的結構性問題,導致勞工即使付出更多時間,也難以獲得相應報酬。另一方面,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歐美主要城市不僅在產業升級上持續突破,更在「城市治理與商圈活化」上積極創新。若台灣繼續依靠傳統的補助模式與政府單打獨鬥,恐怕將難以追趕國際腳步。
在此背景下,引入 BID(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商業改善區)制度,並與國際接軌,已是台灣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什麼是 BID?
BID 起源於北美與歐洲,其核心精神是 公私協力。在特定的商業區域內,業主、地主透過投票形成共識,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 BID 組織。業主與地主依法繳納改善費,形成「專款專用」的基金,用於公共空間維護、環境美化、安全保障、商圈行銷,以及創新創業支持。這種制度的優勢在於:
- 自籌資金:商圈不再依賴短期補助,而是長期、穩定的財務來源。
- 透明治理:基金必須公開,並接受地方議會及第三方審計監督。
- 外資信任:國際投資者能確信資金使用合理,降低制度風險。
國際案例借鏡
-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 BID:成功將治安、街景、活動結合,使該區由治安死角轉為世界地標,每年吸引數以千萬計觀光客。
- 德國柏林 BID:透過法律保障,業主與政府合作改善商圈基礎設施,並強化創意產業聚落,成為歐洲文化與科技創新的基地。
- 英國倫敦 BID:著重智慧城市與社區參與,讓 BID 不僅是商業區改善,也推動地方永續發展。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BID 並非單純的「商圈行銷工具」,而是結合城市治理、產業升級與國際招商的制度平台。
為何台灣需要 BID?
台灣雖然已有都市計畫法、都市更新條例與商圈補助計畫,但這些制度 零碎、短期、缺乏長期治理機制。
- 政府資源有限:補助往往一年一案,無法支持長期改善。
- 產權分散:商圈地主多元,缺乏共治平台。
- 外資觀望:缺少制度化的透明機制,難以吸引大規模投資。
BID 則能解決上述困境:
- 形成穩定財務機制,取代短期補助依賴。
- 建立公私協力治理平台,促進產權整合與商圈共識。
- 以透明化與零貪污為基礎,提升外資信任度。
防貪污是成功關鍵
要讓 BID 在台灣落地,必須強化「零容忍」的制度設計:
- 所有帳目、會議紀錄必須公開上網。
- 每年引入 第三方獨立審計,避免官商勾結。
- 明定刑責:挪用基金者須負刑責,最高可判七年徒刑。
- 設立 吹哨者保護條款,保障檢舉者不受打壓。
- 一旦涉貪,地方政府可立即停權並接管。
只有這樣,BID 才能真正贏得社會信任,避免淪為新的分贓平台。
與國際接軌,重塑台灣競爭力
BID 的推動,將使台灣與紐約、柏林、倫敦等國際城市站在同一制度基礎上。這不僅能活化商圈,也能創造更好的就業與生活環境,吸引外資與人才回流。
台灣正面臨全球化挑戰,唯有透過 透明、創新、零貪污 的 BID 模式,才能真正翻轉「低薪長工時」的困境,並重建城市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 結語
BID 是台灣的自救之道,也是國際接軌的必然之路。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補助,而是一套制度。當 BID 制度落地並真正做到透明與零貪污,台灣的商圈、城市與產業才能展現新活力,並在全球舞台上重新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