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10年前是如何地錯過這部電影,只知道這十年間,它一直躺在我的片單資料庫。但每當有了選部老片來看的週末夜,甚或曾經偶然,興起而走進包廂電影院,站在五花八門的DVD牆之前,我總是有意無意地略過,不知為何我總想著,之後吧...這部之後再看,但也許吧?真是未知的宇宙力量牽引,我深信若再早個幾年看見,我大概尚無法深刻品味《樂來越愛你》片中的追求、失落、曾經美好,可能也看不懂好不容易都走在想走的路上,卻不在彼此身邊的那種,真實人生的況味。
小時候,世界問你的是,「你想做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於是自己也隨著視界擴展,天馬行空的幻想了好多這些那些,少了想像力的孩子,反而更可能遭到關愛同情,或若有似無的批判,至少我曾是這樣自我批判的,還以為夠遙不可及的夢才有值得追尋的理由。然後到了真的面臨「畢業」那片汪洋,突然我們的天馬行空都必須落地,要讓履歷擁有實踐的可能,要重複面試與重複失敗,要入職去試錯。在所謂「出社會」這片海上,被自己的工作能力、人際關係、官僚體制淹沒,於是不小心磨平自己的自信閃光,忘了當初用盡童年色彩才畫下的「夠酷、夠遙不可及的夢」。世界的系統預設就這樣,當你解鎖某個年齡,突然開啟了身邊人的極盡口舌之力,告訴你「要不要走___行業,那個很賺錢欸!」「去考___好了,很穩定福利又好。」「最近開始流行___欸,這是未來趨勢你去學學看啊。」讓人不禁懷疑自己,所以我走的路是這樣讓人擔心的嗎?我想成為的樣子,一點點都不足以讓伴侶或家人稱羨嗎?當然更可能是自卑的心理,促使任何他者的一點關心,聽來都成了令夢想陷落的黑洞。
整部片中最擊中我的正是那場晚餐的吵架戲,就猶如劇中兩位主角的多面向。夢想、現實兩詞本就衝突,而幸運(或者不幸?)擁有兩者的每個人都必須在其中維持平衡。而更複雜的是這其中又夾雜愛情這個元素,談戀愛當然在乎對方是不是「你喜歡的樣子」,但走得長遠,卻也不得不被柴米油鹽擊中。像是好努力拋著三顆球的特技演員,大風一來,很多時候我們顧不及太多,微妙的平衡崩塌,其中的某項,就被風吹散了好遠。陪我看電影的人不懂結尾何以走向遺憾,明明可以適當妥協、適當調整,盡力讓三者兼顧的。我卻怪他不懂夢想的不可撼動,不懂對藝術的偏執。但明明我才是捨棄夢想,逐步迫自己在現實中走穩的人。就像電影中原先是Seb更頑固於藝術堅持,後來卻換Mia擔心他偏離初衷......
這幾年感到矛盾的時候,也常反芻那段北漂的日子是如何既窮困又快樂,而現在經濟相對富足,卻總有某種困頓匱乏的感受,後來我終於能清楚區分當初那三顆球,我選的是夢想和愛情,而後來生命中的狂風巨浪襲來,我重新拾起了現實和愛情。我深知每個階段的選擇都無所謂對錯,畢竟人生是如此難以兼得,但也許該慶幸的是曾經擁有,並猶如男女主角在星空下說過的「永遠愛你」,放棄的那部分,都成了故事,而故事讓人生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