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來越難有『共同話題』?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有沒有發現—— 現在的人,聊天越來越難聊到「一起懂」的話題。

不是我們變冷漠了,而是那個讓我們擁有共同記憶的載體悄悄轉變。那個年代,網際網路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智慧型手機還未普及。

下課回家吃飯的時候,全家人坐在同個電視前,不管你是想看還是不想看, 電視上播什麼,你就只能看什麼。其中,可能是被迫一起經歷那些影像、聲音、情節:

  • 八點檔《台灣霹靂火》裡,各種草根文化,經典台詞:『一桶汽油一隻番仔火』
  • 日漫《超級賽亞人》萬年重播,永遠不懂『為何哥哥還是會看到忘我』
  • 日劇《交響情人夢》中,奇耙的俊男美女愛情劇,用古典樂交織搞笑愛情內容
  • 韓劇《大長今》多樣的韓國料理、宮廷鬥爭,永遠記得配樂『烏拉拉~烏拉拉~』
  • 韓長壽劇《順風婦產科》超好笑的罐頭笑聲,整個無厘頭劇情、荒謬到令人笑哭
  • 台劇《流星花園》在校園劇,莫名讓所有少女都想成為杉菜
  • 台劇《紫禁之巔》經典的超尷偶像劇,一言不合就要去練舞室尬舞

你可能原本不愛,但因為爸媽愛、妹妹愛、哥哥愛、外婆在看,或沒其他好看就默默地把整部戲追完了。也可能因為班上同學討論,回家開始會等電視台播放。


共同的「播放時間」

以前的內容會「播放」,而不是「選播」。所有人都『同一時間看同一個內容』

電視播放羅志祥、蕭亞軒、蔡依林、王心凌等華語新歌,大家都討論那首歌超好聽、MV怎樣穿搭。甚至發現大街小巷都在放『愛你』、『特務J』; 週末晚上播美國電影,星期一全班都在討論誰好帥、誰最圈粉。

棒球熱門賽季班上直接分派系,LaNew熊、兄弟象班上各有各的擁護群,課堂中空白時間馬上就各自討論,甚至是中午午餐、午休都還在講。

這些共同感受的「等待時間」、「不耐煩」,也因此產生「交流互動」。

現在科技發展下,演變成「各看各的世界」拿著手機、戴著耳機,每個人有自己的演算法、專屬的小宇宙。

有人沉迷短影音,有人只追實境節目,有人愛聽C-pop、K-pop,有人看旅遊吃播。一桌人各看各的手機螢幕、各活各的世界,沒人確切知道彼此在感受什麼。

同一頓飯的時間體驗不同內容,觀影感受難有交集,常見的是大家都在滑手機。

不是我們話變少了,而是我們已經不再「共享媒介」,不是被放進「同一個播放清單」「同個播放時段」裡。

以前缺乏選擇,反而被迫擁有相同的記憶

而現在,我們擁有無限的選擇,卻各自沉溺在不同的世界裡。

還記得,上一個讓你和別人「瞬間對頻」的話題是什麼嗎?

某部你沒特別關注,但大家都在講的連續劇、電影?

電視突然播出的某首新歌? 還是,等候的《流星花園》最新劇情呢?

那種「你也有看!」「我知道!」的驚喜感,共同話題越來越難、越來越少。

文章前的你肯定想問:Hedy,重新凝聚關係的方法會是什麼?

關鍵是:我們失去「共享的場域與節奏」

  1. 建立關係網絡的儀式感,以定期、共同參與、大家有共識意義的行為。
  • 每週固定的家庭晚餐(全員把手機收起)播放輕音樂,交流近期的計畫
  • 固定朋友聚會,哪怕只是週五宵夜聊天
  • 每年舉辦小型的回憶交流,不談房子、成績,真摯地分享共同經歷、食物等
  1. 共同創作/創造新的共同經歷與其「聊天」,不如「一起做事」,關係會更實在。
  • 和朋友一起參加手作課程、烘焙、野餐、運動小隊
  • 創作一隻屬於你們的影片,可能是搞笑、穿搭、合唱、跳舞、踏青
  • 一起看一部劇/讀一本書/參加一場演出後,約地方吃飯分享感受、心得與觀點
  • 組讀書會/創作小社群(哪怕只有3人)
身體健康,不只是有飲食,人際連結是心理健康的關鍵要素

大家都知道要多運動、少油少鹽、避免熬夜,但往往漏掉心理健康如何管理。BMI、血壓、血糖這些「看得見、量得出」的數字,覺得只要這些指標正常,健康就沒問題。但心理健康卻往往被忽略,成為「看不見的隱形疾病」。


加碼分享:更健康、重新凝聚關係小技巧

在台灣,我們身處的文化、社會風氣,往往過於『比較』,從比較身材樣貌、收入、孩子成績,再到房子大小、穿衣品味、消費能力、旅遊次數。這些無形的壓力讓人在關係中,不免帶有防備、緊張與焦慮,以下和大家分享更健康、凝聚關係的技巧:

1. 共感練習(empathy training)

人都需要被「看到」與「理解」,建立連結的第一步是讓彼此感受到:

「你講的我懂」、「我也曾經那樣」、「你不是一個人」

  • 不插話地傾聽對方講完,如果不小心打斷,溫柔地提醒彼此『嘿!我還沒說完啦!』
  • 分享彼此的情緒與脆弱,但不發表評價、不急著給意見,而是傾聽陪伴、拍拍肩膀。
  • 使用「我」開頭的語句談感受,例「最近我覺得孤單」而不是「你讓我孤單」。不要預設對方都是蓄意而為之,而是清楚溫柔地表達。

2. 減少演算法式社交,增加面對面、同步社交

社交媒體讓我們「看似連結、實則降低不少我們共同體驗的連結」,特別在演算法影響下,往往被內容創作者吸引關注,反而與家人朋友建立共同話題變少。

  • 盡量安排實體見面,實體更能建立公同感,在五感 - 聽、視、嗅、味、觸上才會有共同感受的連結。
  • 如果只能線上,以同步形式 通話、視訊,能夠讓彼此避免『語意上的誤解發生』。
  • 若感受到關係內情緒,要能夠自我覺察下,練習坦然溫柔地讓對方知道,像『每次都是我打給你,能不能請你下次也打給我呢?』『我好想念你,不曉得你過得如何』。

越來越多元、分散的時代,『共同記憶』不再是理所當然,彼此理解和連結也變得更加珍貴。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標記曾陪你走過青春老朋友。

💭 讓我們一起,在這個分散的世界裡,找回屬於彼此的共同語言。

📲 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追蹤我,一起用文字讓生活更幸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dy Speaks ✎ Hedy有話說
2會員
27內容數
我是 Hedy,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 IG:@hedynote
2025/09/26
Climate justice means no one gets left behind — not even the poorest.
2025/09/26
Climate justice means no one gets left behind — not even the poorest.
2025/09/26
Society often romanticizes harm and stigmatizes neurodiversity. This is a call to build a world that respects every individual’s worth.
2025/09/26
Society often romanticizes harm and stigmatizes neurodiversity. This is a call to build a world that respects every individual’s worth.
2025/09/25
氣候變熱,腦也快燒掉?🌍 別急著『過度開採的國家』譴責砍樹的人,也許只是想給家人一頓飯。從理解與合作開始,讓我們重新思考,誰該為地球負責?真正的永續,得讓每個人都能好好活著。
Thumbnail
2025/09/25
氣候變熱,腦也快燒掉?🌍 別急著『過度開採的國家』譴責砍樹的人,也許只是想給家人一頓飯。從理解與合作開始,讓我們重新思考,誰該為地球負責?真正的永續,得讓每個人都能好好活著。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