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開始,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組織將『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問題』視為地球面臨的三重環境危機。
這些曾被視為遙遠又抽象的議題,到2025年已以無比殘酷的方式,靠近我們的生活。
不再只是「熱」,極端氣候、森林大火、乾旱、海平面上升、糧食短缺等這些氣候後果不再是預言,而是開始越來越頻繁發生在每個角落。氣候變遷危機加劇致使全球面臨更多人道與醫療挑戰,弱勢族群尤為受害。氣候引發的疾病傳播、營養不良和資源衝突等問題更加嚴重。
儘管全球多項國際協定要求減碳與環境保護,許多開發中國家因經濟發展需求與貧困壓力,仍以犧牲環境換取溫飽,反映在石油開發、森林砍伐、工業污染及過度開採等現象上。環境問題的重點:並非是「用不用塑膠袋」「有沒有搭大眾運輸」,當試著看見全球不平等的結構,將會意外發現 - 氣候災難從來就不是平均分配。
氣候危機加劇的當下,首當其衝的,往往是那些最弱勢的族群:
- 在貧瘠、不安全的住所,甚至沒乾淨的水資源、穩定的電力系統
- 飽受氣候、流行疾病、營養不良,地區性的資源衝突、軍閥影響
- 無法有基礎環境,更難以有流通的資訊、醫療、教育、就業機會。
當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確定時,氣候條件又惡劣至極。如何與對方談『碳足跡』?『森林保育』?『環保法規』?『生物多樣性』?
弱勢社群造成的環境議題,易被高道德誤解、背負『萬惡無知的破壞者』的罪名
主流偏見會誤以為:「他們就懶惰、不努力、不守法、不愛地球。」但真實世界的結構問題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 因長期貧困、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升級困難,只能依賴高污染、高風險的產業獲取較快的報酬。(這些報酬未必比較高,而是較容易、較快)
- 政府監管不力、制度腐敗,使資源分配、控管成效極差,不僅是檯面上知道的重大開發案,背後的非法開採、濫砍濫伐頻頻發生。
- 教育落差更使民眾缺乏環保觀念,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在乎,而是生死存亡之際,要如何去思考長遠的未來,也沒有技能、知識去選擇更好的方式。
比起直觀地責怪:他們就是『落後國家』、『不環保』,更該思考的是:
如何協助他們從泥淖中,找到施力點站起來。有尊嚴、有選擇地活下去?
基本溫飽都難以保障時,環境若又極端惡劣,是很難做出理性且長遠的選擇,凸顯組織單位合作的重要性 - 企業、國際組織、政府。這也是國合會駐外技術團長年在做的事:
國合會駐外技術團透過技術訓練與教育,協助當地居民提升專業技能與就業競爭力,進而改善貧困狀況。同時,扶植小型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與技術資源,促進其成長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發展。
此外,積極推廣『農業技術轉移與現代化』,提升農業產能與效率,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降低農村貧困程度。更重要的是支持開發中國家『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像是污水處理、廢棄物管理等導入。在女性權益也同步推進,雖說『有國才有家』,但家往往是透過女性作為支點,讓女性發揮影響力,可由下而上地更為有效的推動、協助。
看此篇文章的你,也是很重要的角色!
面對全球氣候與社會不平等問題,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是行動的一部分。從生活上,我們可以選擇當地、當季食材、食品,從日常做選擇,多搭乘大眾工具、提升資源使用、減少廚餘,再進一步去支持永續產品與公平貿易。
持續關注、分享氣候議題報告結果,你的關注與行動都是影響力。可定期捐款支持信賴的國際合作組織,如國合會、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公益捐款抵稅的相關資訊)
願這世界不只永續,更加有愛、有光、有機會。從你我開始,從理解開始。
氣候危機不只在於「新聞內容」,而是當危機來臨,我們誰能躲得過、誰又被犧牲? 與其焦慮,不如讓我們思考—— 如何讓這場改變的路上,不只有少數人在奔跑,而是更多人能被拉一把?
若家族內有孩童,讓我們對下一代的愛意不局限於家庭內,而是可以帶著彼此一起用更宏觀的角度思考議題。並且,鼓勵彼此在行動上有所選擇,在思辨上有所改變。
謝謝每一位願意讓世界更好的人,讓我們一起前進~
若你喜歡這篇分享歡迎轉發,讓更多人理解—— 環保不只是口號,而是我們每個人的課題。 氣候危機與社會不平等,從來就不是單一地區的責任。它關乎制度、資源、選擇權,更關乎我們是否願意理解彼此的處境。
別忘了追蹤我的專欄 🌱 讓我們持續探索不同的深度內容,推動理解與尊重, 改變根深蒂固的不合理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