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禮物》劇本書封面
- 很少看舞台劇的劇本書,所以不太習慣沒有△及()標示動作與心情的文字,不過其實也有【】標示戲中人行為動作啦。以對白為主,看得興起時可以自己唸對白,模擬自己是劇中人,不斷轉換視點去理解劇情,很是過癮。
- 因為黃子華的光環,那時候根本不可能成功買票入場觀看,只聽過照顧者朋友推介劇情跟長者照顧有關,當時對故事有興趣,但是沒想過要先買劇本書來看,就把這個故事放下了。最近忽然很想看這個故事,在書店看到劇本書,毫不猶豫就買來看。
- 所謂最後禮物,其實就是遺產,這是一個有關兄弟爭產的故事。只是重點不在於勾心鬥角,或者財物的本身,而是探討生產背後的動機與心結——親子關係。大家都很愛說「生仔要考牌」,可是父母對子女的愛與期待,又是否有標準可言?所謂的養育,會令孩子長成什麼模樣?
- 兩名兄弟,一個老早離家多年,從沒有背負照顧的責任,對父母、弟弟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年青時候,愛與恨都很遙遠,縱使小時候種下的怨恨,會被深刻地記着,成為不能磨滅的陰影;另一個儘管事業有成,亦長期伴在父母身旁,看着他們變老變衰弱,亦親眼見證/親身感受他們的壞脾氣,特別是入贅父親喪妻患病後的失措,面對接他回家同住小兒子,只有不斷發飆及言語上的單打,又不時拿他跟已離家出走的大兒子比較,令他對哥哥一直心存芥蒂,在父親死後故意向哥哥表新遺囑沒有他的份兒,上演「爭產」風暴。

《最後禮物》舞台劇劇照,飾演兄弟的黃子華(左)及潘燦良(右)
- 很難只憑劇本書去評論演員及演技,尤其黃子華的演技經常被詬病。但只看劇本的話,覺得角色就是為他度身訂造,無論是嬉皮笑臉看似與人為善,到能言善辯地據理力爭,或者到最後用很多歪理為自己的惡行辯護,只看文字都能想像黃子華如何演繹,甚至會跳出他演過的「賴三」(《狀王宋世傑貳》角色)的樣子(這樣形容會否對莊梅岩不敬?)。不過劇本書只有文字,要看動的才能知道他真正的表現。
- 潘燦良演技多變,倒是很難說弟弟的角色是否為他度身訂造,只是這個更糾結的角色--骨子裡其實是愛護家庭的乖孩子,但被家人關係折磨到變得惡形惡相、心態扭曲到跟哥哥爭產,「我唔係要攞多啲,我係要你冇!」倒是可以「幻聽」潘燦良如何演繹的。
- 只是再看有些朋友當年的感想,不少人批評配角表現不濟,舞台調度貌似也有問題(?)果然文字只是文字,要配合演員的真人演繹,才能感受戲劇的重量。
- 書中有兩個結:一個是公演的殘酷版,另一個是「略甜」的版本,雖說後者比較令人「安心」,只是既然兄弟關係如此惡劣,戲劇上的殘酷也許能帶來警世作用?從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角度來看,相親也相爭的糾纏關係,忽然聯想到一首老歌的歌詞:
在變幻時候跟風駛𢃇 在抉擇時候只好勢利 誰想講骨氣 最先必須有一些儲備
在抱著時候知己知彼 在對立時候爭取勝利 無非人生道理
在最壞時候必須卑鄙 在決裂時候彼此妒忌 無非人生道理 原本無心害你
--〈無心害你〉《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