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本創下獨立電影票房奇蹟的《武士撈過界》(侍タイムスリッパー),很多不熟悉日本影視生態的影迷,根據宣傳文案的幕後故事,擅自以為是另一部《屍殺片場》(カメラをとめるな!),結果受不了電影的傳統時代(電視)劇製作元素,以致未能成功建立口碑,還有刺激戲院增加特別放映場次的意欲,甚為可惜。

《武士撈過界》集合不受香港觀眾歡迎的元素:時代劇及陌生演員,能夠在香港公映極令人意外
雖然同樣為小成本獨立電影,滿滿傳統時代劇氣息(尤其是敘事、運鏡及劇本節奏)的《武士撈過界》,當然不及充滿玩味、有強烈「電影」意識,甚至從劇本到製作都出現「後置式反轉」的《屍殺片場》有趣,反而個人認為電影跟去年港產的《武替道》相似——同樣講述有群「時不與我」的人,要保存珍惜曾經大受歡迎,卻日漸式微的傳統動作戲。
追憶美好武打時代
走寫實人情路線的《武替道》,講述過氣動作指導李森(董瑋)被昔日拍檔邀請復出拍戲,因而結識苦無機會的年輕武打演員李世龍(劉俊謙),兩代師徒聯手拍攝動作電影,但期間重遇有舊怨的巨星梁志威(伍允龍),堅持舊派風格的李森面對行業轉變的衝擊,陷入各式各樣的矛盾,更令他與周遭工作人員及家人產生衝突。至於《武士撈過界》則以奇幻的穿越時空為包裝,講述幕末武士高坂新左衛門(山口馬木也)於激戰中被雷電擊中,意外穿越到現代日本,誤闖時代劇片場,被當成臨時演員。當他發現太平盛世不再需要武士之後,他唯有靠劍術轉行為「被斬役」(時代劇裡專門擔任被殺角色的演員),在現代開展人生,沒想那一夜還有更多秘密等著他發現!

講述香港武師生涯的《武替道》,原本被視為題材偏門,票房不被看好,剛好《九龍城寨之圍城》大熱捧紅劉俊謙及伍允龍(左),最後累積票房近一千萬港幣
兩部電影儘管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隱含相似的元素:明知舊派武打戲已經不受歡迎,還是抱有懷念及依戀之情--《武替道》的「依戀對象」是8、90年代的港產動作電影,無論跳樓、跳電梯或跳橋,都「搏盡無悔」,那種拳拳到肉的迫真風格,對不同世代的觀眾來說極有魅力,就算現在動作片越來越少,仍能吸引新生代入行追夢;《武士撈過界》則「情牽」一板一眼的時代劇,幕末武士來到現代,受到時代劇片場的副導演「優子大人」影響,發現賴以為生的劍術,可以在時代劇片場大派用場,縱使知道時代劇日漸式微,仍堅持要拜師成為「被斬役」,以「古人」的身份成為時代劇的「新血」!
要批判還是認同舊時代?
無論寫實及奇幻,都只是電影敘事的包裝手法,兩部電影面對日漸衰落的動作戲/時代劇,都抱有複雜的態度,只是呈現方式卻不太相同。
《武替道》的故事重點,除了懷緬過去,其實還有新舊觀念衝擊下,爆發的「兩代」矛盾——原來以前為了成就精彩動作,電影人習慣「不顧人命」、犧牲幕後龍虎武師的人命安全!李森當日為了一個動作場面,令武師同僚半身癱瘓,後來他復出拍戲,在現場亦經常為了達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效果,妄顧助手安全,甚至不依規矩在鬧市「偷雞」拍攝槍戰,搞得被捕之餘,拍攝原片亦不能使用!可是到最後電影仍推崇他「凡事親身上陣」的老派精神,迷走於批判與肯定的態度,令觀眾有點無所適從。

《武替道》對傳統武師「捨命搏盡」的精神持迷走態度
《武士撈過界》沒有提及新舊派時代劇的拍攝理念衝突(特別是近年日本引入港產動作設計指導,例如師承甄子丹的谷垣健治及大內貴仁,就為《浪客劍心》系列及《工作細胞》等日本電影帶來新氣象),將傳統時代劇的沒落單純當成太平盛世下,人民不再需要忠奸分明的時代劇,只有曾經在幕末武士時代活過來的人(包括主角及他的宿敵),才會堅持時代劇的正義——包括用真刀真劍比拼!傳統時代劇講求「真實」格鬥的風格,以及可能帶來的人命傷亡危險,本來近似《武替道》要批判的新舊思維衝突,只是《武士撈過界》把這個矛盾點輕輕放過,全面肯定時代劇的存在價值,對觀眾來說的確較易投入,就故事來說就有點頭重腳輕了。

《武士撈過界》對傳統時代劇近年面對的窘境原因避而不談,專心致敬,令觀眾更易集中
剛好最近《武替道》乘著《九龍城寨之圍城》大熱在日本上映,不少日本觀眾看完後,皆提到電影令他們聯想到《武士撈過界》,也許老派動作戲總態對觀眾帶來某種共鳴,無論是懷緬抑或批判,讓大家投入動作電影或時代劇就是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