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晚,我突然很想來點巧克力🍫解饞。
但那個背後彷彿有長眼睛的小子,在我剛把巧克力餅乾從冰箱拿出來時,立刻黏到我身旁。幸好我眼明手快,左手拿個小碗趕緊裝進去,假裝若無其事地把碗放在櫥櫃上。
小子立刻湊過來
🧒🏻:「媽媽,那是什麼?」
👩🏻:「這個嗎?這是...碗。」強作鎮定,心裡OS:應該不會被發現吧⋯
🧒🏻:「碗,碗裡面有什麼?」(他很努力地擠出這句話)
👩🏻:「裡面喔!媽媽的東西啦!」我開始有點緊張了,要如何脫身?
🧒🏻:「看,我看~~」
(嗚,以後連偷吃零食都要提心吊膽了😂)
最近他開始大量使用「疑問句」,不再只是單純指物品名稱,而是進一步探索:
「那是什麼車?」
「這是賣什麼的?」
「裡面有什麼?」
「OO是什麼意思?」
這讓我既驚喜又頭痛,因為有些詞彙,大人覺得理所當然,但要用簡單語言解釋給兩歲前的孩子懂,真的是挑戰。
例如:
💉幾天前我們去打自費流感,對孩子說:「今天爸爸媽媽先打,下一次再換你。」
他立刻追問:「『下一次』是什麼意思?」
我只好解釋:「就是不是今天,改天、之後,你才要打針。」他笑了笑沒有回答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理解。
🥳今早玩遊戲時,我脫口而出:「我就不相信你猜得出來。」
結果他馬上反問:「『相信』是什麼意思?」
我:「『相信』就是...我覺得會發生的事...這樣你聽得懂嗎?爸爸解釋給你聽好了」,偷偷把球丟給老公解釋,自己溜走退場。
原來,孩子大約在兩歲後,會進入「疑問期(questioning stage)」,除了大量問「這是什麼?」之外,還會開始追問「為什麼」「怎麼辦」「是什麼意思」。
真的需要考驗爸媽臨場反應,我還以為還有一段日子才會開始面對「十萬個為什麼」(笑)媽媽繼續進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