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yana Taylor飾演懷孕的形象作為象徵了革命的傳承
Paul Thomas Anderson(PTA)新作《一戰再戰》one battle after another,過往導演擅長描寫美國文化性與時代性,探究美國人性的道德形成與文明歷程。這次以當前美國川普當選,保守派、民族主義浪潮再起的現實為鏡,以一種「寫實虛構」的微反烏托邦正反對立陣營相互拉鋸對抗。
白人至上,軍權勢力,代表當今美國保守主義川普高壓治國;另一邊則是左派 激進的革命份子,為少數民族奮鬥,並以法蘭西作為團體代號,指向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淵源,而一場戲李奧納多正在看《阿爾及爾之戰》正印證此革命典範的複習,同時部分成員還潛藏在社會之中偽裝,假冒,趁機反動,內應。
電影英文片名,主要的戰爭與過去母親的戰爭,隔代之間的革命傳承之意,電影在前四分一左右的時間交代了「前歷史」。撇除正方偏向自由派的政治正確不談,電影最終錨定親情與過於正向的歷史傳承主題稍嫌保守,沒有太多新意的的結論;看到女兒經由生死關頭成長為一個合格的革命鬥士作為結尾,淪為一種「青春成長」電影謂之可惜。

嬉皮形象與慵懶革命者,似乎需要檢討一下這個過於搞笑的角色性質
但過程中PTA緊密的形式,以Greenwood 有些實驗性配樂與剪接快速流暢交代時間的進程,並安插看似混亂,但細究頗為可以觀摩學習的形式實驗,也感嘆台灣電影沒有此電影工業,難以望其項背,心理冒出:美國人的拍法只屬於美國,不如好好拍攝屬於台灣人的故事之餘,到了後段故事漸漸明朗,開始思考此片的核心,撇除風格的變奏,實驗的嘗試之外,《一戰再戰》到底想要說些什麼?(意思是,花招頗多,但以電影競賽來說,最後還是以勝負(好不好看、喜不喜歡)作為判準)
後段一度有拖沓之嫌,劇本與動作場面搭配顯得有力未逮,可能需要檢討一下李奧納多這個過於喜劇搞笑的角色性質,並懷念起柯恩兄弟:俐落的動作畫面,懸念情節的設計。相對期待著革命一端的英雄,卻變成了哈草吸到神智不清的甘草人物,不得不說作為反派西恩潘的表演、軍人法西斯形象,除了嘲諷,白人種族優越,與加入白人領袖級神秘組織段落,最後劫難倖存,顏面嚴重受損,修復之後再度登場,帶有一種詭異的好笑並其實蠻有意思(包含面容仰天地死去)。想到《夢想集中營》展示著某種法西斯技術(在此電影為表演的技術),髮型也有點類似。
好像釐清之後就沒什麼好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