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致富》這本書的作者是梁展嘉,他畢業於台大土木系,後來曾到新加坡擔任小學老師,之後轉職成為全職交易員與操盤人。
類似的題材,讓人會聯想到林茂昌先生的《我的職業是股東》。原本以為梁展嘉的書會著重在交易層面,但實際上書中更多談到的是他的人生歷程、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在成為全職交易者後,並沒有外界想像中那麼自由自在的處境。他提到街坊鄰居常議論「為什麼你不去工作」,朋友或親戚也可能因此疏遠,社會眼光往往帶著質疑。
至於投資技術的部分,「一線致富」的「一線」指的就是10日線。對於技術細節,我反而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但對於他分享的思維與哲學層面的反思卻相當印象深刻。
例如,他批判《原子習慣》中「每天進步1%」的概念並不現實,因為真正的複利累積應以「年」為單位,而非「日」。長期投資並非總是成立,企業經營可能遇到挑戰,市場也會面臨崩盤。
這本書的核心目標,是為上班族設計的投資指南,強調透過簡單可執行的方法達成年化報酬率20%。雖然作者並未完整驗證其績效來源,但核心精神是「不選股、不盯盤」:專注大盤指數,依靠技術分析,以「一線投資法」來追求財務自由。
他提出三大自保招式:
1. 投資大盤指數,分散風險,避免個股不確定性。
2. 縮短持有時間,機動調整,適應市場變化。
3. 把握10日線進出點,簡單明確,降低判斷複雜度。
操作策略被濃縮為「一線、二式、三進出」:
- 一線:只看10日線,避免多重指標干擾。
- 二式:判斷大盤屬於「沖天式」或「階梯式」,依市場特徵調整操作。
- 三進出:一年僅需交易三到四次,屬低頻交易,能降低成本並避免過度操作。
在市場觀點上,作者提醒不要假設台股長期必然上漲。2000年大崩盤的經驗讓他認知到市場的週期性,必須理性看待投資風險。他將2008年金融海嘯與1990、2000年的大崩盤做比較,認為不同程度的跌勢需要不同策略。書中也提到台積電的例子:即使是張忠謀,最初也未必有絕對把握能成功,顯示即便最優秀的企業,未來依然存在不確定性。
因此,投資大盤指數才是有效分散風險的方式。
至於成功交易者的特質,他引用艾爾德醫師的觀點,指出成功交易人應具備:
- 敏銳思維與好奇心,保持開放態度,不預設立場。
- 經歷過挫折虧損,藉此磨練成熟心態。
- 特立獨行的勇氣,能在眾人恐慌時保持理性,在狂歡時保持警覺。
梁展嘉的人生轉折,也是一段放棄菁英光環的歷程。他原本擁有台大與留學背景,走在典型的職場菁英道路上,卻在大學時僅修好「課業」這一學分,對人際經營有所遺憾。最終,他選擇放棄鐵飯碗(新加坡小學老師),投入全職交易與奶爸人生,換取財務自主與時間自由,但也失去了傳統的人脈網絡。
對於全職交易,他提醒對於工作興趣不足不等於適合,很多人其實只是因為工作過勞才產生錯覺。一般工作仍有其價值,例如穩定收入與建立人際網絡,都是不可替代的資產。
另外,他也批判投資人常見的三大「複利謬誤」:
1. 期數謬誤:應以「年」為單位,而非「日」。每天進步1%的計算往往誇大了效果。
2. 效果謬誤:忽略市場波動,過度美化複利成效。
3. 收益率謬誤:假設高報酬可持續,但實際難以長久。
最後,作者強調投資系統與紀錄的重要性,建議至少建立四大紀錄工具:
- 交易人電子試算表:記錄進出細節。
- 淨值曲線:追蹤資產變化。
- 交易日記:反映決策當下的狀態。
- 交易計劃:為未來操作設下明確規則。
總結來說,《一線致富》特別適合希望透過簡單規則、專注大盤指數,來穩定累積財富的上班族。它提醒我們,投資不必複雜,紀律與心態才是成功的關鍵;而全職交易並非人人適合,讀者應在風險與人生價值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