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raw-image

繼今年一月的「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台大校園建築展」後,下半年迎來另一場重點展──「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這次展覽展示了王大閎自宅的家具復刻品,細膩地呈現他對生活細節與空間美學的思考。

展覽地點仍選在台大農業陳列館(俗稱「洞洞館」)。這棟由張肇康設計、1962 年完工的建築,原本規劃為三合院式的三棟建築,但近年因台大興建人文館而拆掉兩棟,只保留最早完工的一棟。金黃與綠色的淋釉陶管外牆,質地堅實且帶著細膩光澤,館內兩座樓梯極具特色。貝律銘曾盛讚它是1960年代最傑出的現代中國風作品之一。
王大閎不僅與貝律銘同窗,也是張肇康的哈佛學長,三人都師承華特‧葛羅培斯,使得展覽在此空間舉辦別具深厚意義。

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

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

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

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

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

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


徐明松的開場與建築觀
展覽開場時,策展人之一徐明松老師即點明:「這個展覽是研究王大閎的另一塊拼圖。雖然拼圖有多大,還不得而知,但這確實是其中相當有趣的一塊。」眾所周知,王大閎在台大設計了二十多棟建築,在中研院也留下十多件作品,整個台北市更散布著他無數的房子。徐明松語帶嚴肅地提醒:「如果能真正看懂王大閎的房子,再出來當開業建築師,你會比較不那麼破壞都市。」他強調,建築業對城市的影響極為深遠,不像工業設計的產品可以隨手丟棄,一旦房子蓋壞,就會成為都市長久的負擔。

他進一步引用義大利設計界的一句名言:「從城市到湯匙。」意思是設計者必須同時理解宏觀的城市與微觀的器物,因為連一支湯匙的存在,也應該放在整體環境中思考。對照王大閎的設計歷程,他不僅蓋房子,甚至還親自為自宅設計家具,從大至小,皆展現出一以貫之的思考與追求。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舊照,郎靜山攝影。(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舊照,郎靜山攝影。(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的家具設計起源
1952 年底王大閎來到台灣之前,其實已在美國累積了豐富的設計經驗。1941 年自哈佛研究所畢業後,因父親王寵惠擔心國共內戰的動盪,勸他暫時不要返國,他便留在華盛頓的中國駐美大使館從事翻譯工作。期間,他仍積極參加紙上建築競圖,連續五年都有作品發表於美國建築雜誌。這些早期嘗試,奠定了他一生最核心的思考:中國建築如何現代化,也為日後的家具設計提供了前期實驗。

來台後,他前後為自己設計了三棟自宅:1953年的建國南路自宅、1964年的虹盧,以及1979年的天母弘英別墅,三棟房子清楚反映出他建築理念的演變、也打造了適合自己住宅的生活物件。建國南路自宅空間極簡,生活自律近乎禪修,家具全部由他親手設計,因為「市面上根本找不到適合的東西」。他的第二任妻子回憶,王大閎甚至連她的衣服與鞋子都要親自挑選,只為確保與住宅風格相襯。

王大閎與父親王寵惠

王大閎與父親王寵惠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舊照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舊照


王大閎家具的復刻歷程
然而設計家具對建築師而言並非易事,因為隔行如隔山,必須涉足完全不同領域的工藝與技術,舉凡木工、鐵工、漆工、沙發及燈罩織品等,都是不同的專業。徐明松坦言,重建建國南路自宅與復刻家具,是他職涯中最痛苦的兩件事。不同於建築展的模型,復刻家具必須面對真實比例、真實材料與顏色,但王大閎沒有保留任何家具設計的圖紙,只能靠照片與室內配置圖來研究與揣摩;復刻太師椅時,靠背的弧度修改數次,木工師傅面露難色,直說這樣來回折騰毫無利潤。最終,許多細節可能也只能推測與「詮釋」,盡量做到趨近事實。

當年建國南路自宅的復刻工程耗資三千萬,完成後捐給於市立美術館,成為常設展區。當時已復刻了數件家具,因此直接保留在原址,做為第二展場展示。本回展場的重點,就放在虹盧與弘英別墅的家具上。從椅子、茶几、餐桌、屏風到立燈,每件復刻家具從選料到完成都經歷了一番現實拉鋸,不斷地溝通、調整。徐明松說,展覽完成的過程並不輕鬆,最後甚至不得不賣掉一張台機電股票,並向太太借款一百七十萬,才得以將展覽順利呈現。

徐明松老師導覽

徐明松老師導覽

光是太師椅的椅背,就讓團隊吃盡苦頭

光是太師椅的椅背,就讓團隊吃盡苦頭

太師椅椅背結構

太師椅椅背結構

建國南路自宅家具意象

建國南路自宅家具意象

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園區內的重建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園區內的重建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王大閎自宅的空間理念
回望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它的平面規劃雖然呈現西方格局,但行走其中卻顯得非常迂迴:從圍牆進門後,要先走到底再右轉進玄關,接著再轉一百八十度才能到客廳。若從房地產角度看,這些曲折動線似乎浪費了大量空間;進入臥室甚至得穿過餐廳與客廳,而且沒有門,夜晚只能以拉簾隔開,私密性有限。甚至1955年女兒出生,到1960年仍在這樣狹小的空間一起生活,簡直匪夷所思。
然而,王大閎設計巧妙之處就在於,他透過延長動線,在每個轉折點安排不同景致,把中國園林「步移景異」的概念帶進住宅。即便平面布局極具現代感,動線與景觀的設計仍保留東方傳統的空間體驗,巧妙融合了現代建築與傳統美學,展現他對住宅空間的深刻理解與創新手法。徐明松說,連2025年剛拿下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建築師劉家琨,在參觀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後,都自嘆才華遠遠不及。

★延伸閱讀:重建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建國南路自宅,從客廳望向庭院,王大閎提供(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建國南路自宅,從客廳望向庭院,王大閎提供(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建國南路自宅平面,王大閎提供(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建國南路自宅平面,王大閎提供(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的三棟自宅,從建國南路自宅到虹盧,再到弘英別墅,清楚呈現家具設計隨生活經驗與空間結構的演變。建國南路自宅的家具幾乎沒有倒角,全是直角並大量使用金屬材質,風格偏西方;到了虹盧,王大閎更熟悉台灣的氣候與環境,家具設計開始融入中國元素,與地域和諧共處;而入住弘英別墅時已逾花甲,心境上變化更大,頗有隱居的意味,九宮格的平面,以虛實來營造「遊」空間,餐桌改為八卦桌,所有角都切成 45 度,現代與傳統的分界越來越模糊。

王大閎第二棟自宅「虹盧」

王大閎第二棟自宅「虹盧」

1964,虹廬客廳,《建築師》雜誌

1964,虹廬客廳,《建築師》雜誌

1964,虹廬平面圖

1964,虹廬平面圖


1979,弘英別墅,來自《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1979,弘英別墅,來自《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1979,弘英別墅客廳與起居室,來自《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1979,弘英別墅客廳與起居室,來自《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1979,弘英別墅,餐廳遠看團扇窗,來自《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1979,弘英別墅,餐廳遠看團扇窗,來自《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1979,弘英別墅平面,《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1979,弘英別墅平面,《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虹盧貝殼茶几
這次展出的虹盧家具,並非全部做了復刻,而是挑選具代表性的幾件。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展場正面這張「貝殼茶几」。原件現存於建築師黃有良事務所,因王大閎當年經濟拮据而由黃先生購入收藏。這次展場所見的,是從倉庫借來拷貝製作的版本,尺寸完全精準。桌面覆蓋著薄片貝殼,材料是自東南亞進口,每片約 125×120 公分,進口了十五片,一共復刻了十五張茶几。

徐明松說,傳統上會用鈿或螺鈿這類工藝來呈現桌面質感,更具裝飾性,而王大閎卻採用工業化的貝殼壓製成扇形的質感,試圖在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產品之間取得平衡。而茶几的桌腳也非常細膩美觀,木構架由三向度木頭交接,是傳統工法的「粽角榫」接合,並且做了許多圓弧倒角線收尾,不僅考慮孩童使用的安全,避免碰撞,也融合了古典與現代的況味,展現出王大閎從建國南路自宅走向虹盧時期的觀念轉變。

1964,王大閎於虹廬,王大閎提供(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1964,王大閎於虹廬,王大閎提供(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raw-image

虹盧太師椅
另一件討論度最高、造型獨特且風格鮮明的作品,是「太師椅」。原件早已不存,如今所見的是依研究資料重製。太師椅最早出現在 1964 年的虹盧空間中,並有兩個版本:一款為圓腳,一款為邊緣倒四十五度角的方腳,形式大小皆相同,但搭配與擺放位置不同。圓腳款放在起居室,方腳款則與貝殼茶几成組,放在客廳接待賓客使用,予人穩重端莊之感。

太師椅的椅背製作極為棘手,不僅講究曲線與造型,還必須考量人體工學。最大難題在於椅背與扶手的接合方式,究竟是一整塊木料削切,還是由三塊木頭銜接而成的呢?國泰家具的資深匠師盧老闆直言:「椅背是橫的,靠手是直的,要接得順。如果全部都橫的,或全部都直的,就很容易斷掉。」這顯示出結構上的限制:若僅用單一木料切削,彎曲處必落在木紋最脆弱的部位,難以承受壓力。必須以三塊木件榫接組合,並藉由榫接工法來提升整體強度。

不過,由於椅背在長年使用下,榫接處仍容易損壞,所以原件可能早已損壞報銷了。徐明松表示:「因為缺乏原件與圖稿,復刻時只能和木工師傅不斷討論,但椅背的弧度與順暢度始終難以讓所有人滿意,但最終仍盡力完成。」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太師椅與貝殼茶几後來還被王大閎帶到弘英別墅繼續使用,可見他對這兩件作品是相當滿意的。

虹盧太師椅舊照

虹盧太師椅舊照


方腳太師椅

方腳太師椅

太師椅最困難之處,在於椅背與扶手銜接的弧度。

太師椅最困難之處,在於椅背與扶手銜接的弧度。

方腳太師椅

方腳太師椅


方腳太師椅椅背的弧度

方腳太師椅椅背的弧度

方腳太師椅細節

方腳太師椅細節

圓腳太師椅

圓腳太師椅搭配燈飾

圓腳太師椅搭配燈飾


圓腳太師椅搭配燈飾

圓腳太師椅搭配燈飾

圓腳太師椅

圓腳太師椅

圓腳太師椅細節

圓腳太師椅細節


圓腳太師椅細節

圓腳太師椅細節

王大閎將傳統太師椅化繁為簡,椅背的水平懸浮線條近似唐宋官帽的造型,甚至讓人聯想到國父紀念館。虹盧的這批家具完成於 1964 年左右,而王大閎在 1965 年開始著手設計國父紀念館。徐明松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可能。

太師椅椅背讓人聯想到國父紀念館

太師椅椅背讓人聯想到國父紀念館

1965-1972,國父紀念館競圖計劃案模型全景,王大閎提供

1965-1972,國父紀念館競圖計劃案模型全景,王大閎提供

現場有詳細的說明展板

現場有詳細的說明展板


虹盧餐桌凳
展場中央擺放著一張高挑的圓形方腳餐桌,搭配四方形的餐凳。王家回憶,餐桌桌面當年特別請福州漆師繪製精緻的圓花。這套重製圖樣由藝術家郭芃君詮釋,經反覆研究後找到最接近的「寶像花紋飾」,每一朵花外圈勾勒朱紅花瓣,中層是白色花蕊,內層則閃爍著金箔,排列如孔雀開屏般呈放射狀。

不過,餐桌的塗裝方式仍有一些妥協。王家認為原設計是要整張桌子都採用天然漆器。徐明松說,因工期與成本限制,最後僅在花紋部分使用天然漆,其餘大面積則改以化學塗料「優麗旦漆」噴塗,因此略遜於天然漆的沉穩質感。儘管如此,黑色桌面搭配彩紋圖案,仍展現出簡約而現代的線條,並帶有一絲神秘主義的氣質。相較於建國南路自宅的大理石餐桌,這樣的設計已有明顯的突破。

虹盧的餐桌椅舊照

虹盧的餐桌椅舊照


虹盧的餐桌凳組

虹盧的餐桌凳組

虹盧的圓形方腳餐桌,桌面有寶像圖紋彩繪

虹盧的圓形方腳餐桌,桌面有寶像圖紋彩繪

曲自代中國吉祥圖案的「寶像花紋」基本色彩為黃白紅三色

曲自代中國吉祥圖案的「寶像花紋」基本色彩為黃白紅三色


寶像花紋的設計過程與最終定稿。(圖片擷自紀錄影片)

寶像花紋的設計過程與最終定稿。(圖片擷自紀錄影片)

製作過程中,團隊不斷推敲寶像花紋的分布方式。(圖片擷自紀錄影片)

製作過程中,團隊不斷推敲寶像花紋的分布方式。(圖片擷自紀錄影片)

王大閎設計的餐凳都沒有靠背,徐明松解釋,王大閎認為吃飯就該打直腰桿,因此他的餐桌一律搭配無靠背的凳子,同時也讓用餐空間保持整潔俐落。這些四方型的餐凳椅面都稍寬,坐起來意外地舒適。徐明松甚至讓大家試坐,我也坐了一下,發現椅凳邊緣的圓弧配合稍寬的椅面,能很好的支撐身體重量,完全不會感覺硬梆梆,真有股衝動想買一把回家!(笑)

虹盧的餐桌凳組

虹盧的餐桌凳組

圓腳方形餐凳

圓腳方形餐凳

徐明松老師詳細解釋凳子的結構

徐明松老師詳細解釋凳子的結構

徐明松老師讓參加導覽的民眾試坐餐凳

徐明松老師讓參加導覽的民眾試坐餐凳

這張凳子最關鍵的細節在於「牙子」。牙子是連接水平與垂直桿件的支撐構件,若在建築領域裡則被稱為「懸橋」,主要作用是增加穩定與承重。這張餐凳的牙子造型帶有濃厚的傳統味道。徐明松笑說:「你們看它虛的地方,像不像國父紀念館?」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太師椅靠背的造型,也正好能與餐凳牙子的空間嵌合,而那個造型比例,正是國父紀念館的原始設計,透過這些家具實與虛的交換,展現出王大閎當時的設計想法。

帶有中國味道的牙子結構設計

帶有中國味道的牙子結構設計

牙子的設計讓人聯想到國父紀念館

牙子的設計讓人聯想到國父紀念館

raw-image


東西方的對話:兩張沙發
沙發與立燈的存在,則展現了另一種趣味。這張黑白配色的沙發,是受包浩斯影響,ㄇ字型的結構簡潔俐落,保留沙發基本構件,黑色圓木椅腳、黑色沙發框架與白色靠墊。

另外一張紅黑白沙發,則採用 L 型木製排骨架搭配沙發墊,輕盈且帶有東方美感。沙發的水平與垂直結構都是木頭骨架,原本沒有做任何加固設計,後來考量穩定性,最後在木頭內加入鐵件以加強支撐,王家人也同意這個設計。事實上,王家人對沙發構造並不清楚,因為這些家具平時由佣人打掃,細節無法完全掌握。
徐明松說,復刻沙發的工藝繁複,造價高達十幾萬,但線條乾淨、東方韻味濃厚,相較前面那件偏西方味道的沙發,這件在設計時間上可能稍晚一些。

復刻黑白沙發

復刻黑白沙發

復刻黑白沙發,後方為復刻紅黑白沙發

復刻黑白沙發,後方為復刻紅黑白沙發

復刻黑白沙發

復刻黑白沙發

復刻紅黑白沙發

復刻紅黑白沙發

復刻紅黑白沙發

復刻紅黑白沙發

副刻紅黑白沙發、L型椅背骨架

副刻紅黑白沙發、L型椅背骨架


虹盧陶瓷立燈
沙發旁邊通常會有立燈,這次展出的兩盞燈分別暱稱「花瓶三腳立燈」和「花瓶章魚腳立燈」,都是充滿即興巧思的作品。王家人回憶,王大閎喜歡逛中華商場,這兩盞燈應該就是他從二手骨董店購得的現成花瓶,畫了簡單的設計圖之後,請工業設計師幫忙加裝腳座與燈罩,改造成為獨一無二的燈具。

此外,他的作品中還有一盞冰裂紋花瓶茶几燈,原件仍在,但由於復刻不易,因此只有以照片呈現,收錄在專書中。據說王大閎本人十分喜歡這幾盞陶瓷立燈,從虹盧又帶到弘英別墅使用,可見在他心中的分量。

策展人之一黃瑋庭特別提到,章魚腳的立燈其實是變化款,燈腳是以黃銅彎曲成漢字「飛」的飛翔感,與廠商來回修正數次才完成這優雅又穩定的弧度。而燈罩的曲線及材質,也是經過無數布料的嘗試、包含裝了燈泡打光後的效果等,最後才選定一款是亞麻布的筒形、另一款則是彈力的束腰形。

花瓶三腳立燈

花瓶三腳立燈

花瓶三腳立燈

花瓶三腳立燈

使用彈力布的束腰形花瓶章魚腳立燈

使用彈力布的束腰形花瓶章魚腳立燈

以扁黃銅彎曲而成的花瓶章魚腳立燈

以扁黃銅彎曲而成的花瓶章魚腳立燈

使用亞麻布的筒形燈罩章魚腳立燈

使用亞麻布的筒形燈罩章魚腳立燈

由於復刻難度高,最後僅以照片呈現的冰裂紋花瓶茶几燈。這些陶瓷立燈都從虹盧帶到弘英別墅使用

由於復刻難度高,最後僅以照片呈現的冰裂紋花瓶茶几燈。這些陶瓷立燈都從虹盧帶到弘英別墅使用


髮簪燈及其他立燈
王大閎在自宅設計中很少使用天花板燈,他偏好立燈。一來與他早年的生活環境有關,二來立燈可隨意移動,能為空間帶來更多變化。
展場正面的這盞長條立燈,在空調送風下微微搖晃。造型簡約、樣式看似簡單,卻讓燈具廠商直呼困難,因為上方吊桿細如髮簪,結構容易不穩,燈管常晃動、不易保持平行。團隊前後嘗試了多個版本,才終於定型。

製做這批家具與燈飾最大挑戰,是沒有完整尺寸,只留下照片和少數平面圖,只能靠打樣去判斷比例與質感。其中一個關鍵細節是燈罩頂上的貝殼板,換燈泡時必須取下。王家拿到打樣後,透過實際操作,回想當年更換燈泡時的高度與手感,以此確認設計是否準確。因此必須做一比一打樣,反覆檢驗高度、燈罩大小、曲度,以及點亮後光線的效果。歷經多次調整,這盞燈終於完成,暱稱「髮簪燈」,非常受到歡迎。

這盞立燈以圓鐘形底座、纖細如髮簪的懸吊桿,懸掛米白色長形燈罩,因此得名「髮簪燈」。

這盞立燈以圓鐘形底座、纖細如髮簪的懸吊桿,懸掛米白色長形燈罩,因此得名「髮簪燈」。

髮簪燈的懸吊處細節

髮簪燈的懸吊處細節

復刻羅傘立燈

復刻羅傘立燈

復刻腰身立燈

復刻腰身立燈

復刻燈具之燈頂貝殼板

復刻燈具之燈頂貝殼板


虹盧雙面矮櫃和屏風
虹盧的雙面矮櫃設置在月門後方,與屏風為成套家具,色調一致、相互輝映。一面為黝黑漆底襯金箔,另一面則以黑木框搭配朱紅門扇,放置於餐廳與起居室之間,可兼作餐櫃與音響櫃使用。

與之相配的三折之字形屏風,用以區隔起居室與餐廳,是所有復刻家具中最後完成的一件。徐明松表示,復刻過程相當耗費心力,尤其是屏風上那些金色水平線條,究竟該採用金箔或金漆,團隊反覆試驗、討論多次。這項挑戰與虹盧餐桌的情況相似,因為缺乏原始圖稿,只能依據舊照推測金線分布,整個製作過程十分繁複。徐明松說:「最終完成時,真的讓人驚訝,非常有氣勢,比想像中更加高大壯觀。」

徐明松說,這面屏風讓他聯想到王大閎對外太空的意象。王大閎曾寫過科幻小說《幻城》,他對外星世界的遐想,幾乎都投射在這件作品上,充滿詩意與美感。徐明松進一步解釋,傳統的屏風早已存在,但王大閎追求的是一種現代感:黑色背景上以金色線條點綴,營造出如宇宙般的深邃氛圍,使古老的家具形式煥發出近未來的氣息。

虹盧舊照,圓角太師椅與雙面矮櫃框景

虹盧舊照,圓角太師椅與雙面矮櫃框景

虹盧舊照,雙面屏風與雙面矮櫃,朱紅面

虹盧舊照,雙面屏風與雙面矮櫃,朱紅面


虹盧的雙面矮櫃與屏風

虹盧的雙面矮櫃與屏風

虹盧的雙面矮櫃

虹盧的雙面矮櫃

復刻的雙面矮櫃,朱紅面,圓弧倒角與黃銅把手細部

復刻的雙面矮櫃,朱紅面,圓弧倒角與黃銅把手細部

復刻的雙面矮櫃,朱紅面,圓弧倒角與黃銅把手細部

復刻的雙面矮櫃,朱紅面,圓弧倒角與黃銅把手細部

復刻的雙面矮櫃,黝黑面,金箔與細框

復刻的雙面矮櫃,黝黑面,金箔與細框

虹盧舊照,雙面屏風,黝黑面及矮櫃黝黑面

虹盧舊照,雙面屏風,黝黑面及矮櫃黝黑面

復刻雙面屏風,黝黑面

復刻雙面屏風,黝黑面

復刻雙面屏風,黝黑面,金線條的分布有疏密、長短之分,全憑照片模擬,非常不容易

復刻雙面屏風,黝黑面,金線條的分布有疏密、長短之分,全憑照片模擬,非常不容易

raw-image



弘英餐桌凳與方桌
展場最裡側的展台上,展示的是弘英別墅時期的家具。王大閎設計的餐桌,有一明顯特徵——桌腳內縮,形成「懸臂出挑」結構。無論是建國南路自宅的大理石圓桌、虹盧的方腳圓桌,還是弘英別墅的八角餐桌,四支桌腳皆採用X型結構支撐桌板。

更有趣的是,弘英的八角餐桌桌板底面,竟隱藏著三層八卦形的骨架,越往中心越厚實。這張餐桌的構造,與王大閎在 1963 年設計的淡水高爾夫俱樂部頗為相似:同樣以下方基座支撐,上方呈圓形,樑的結構處理也與這張餐桌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為了呼應八角造型,桌面的木皮以放射狀方式拼貼而成。這需要先將木皮裁成一段段三角形,再逐一拼接,工序極為繁複,也相當耗料,可見王大閎對完美細節的執著。

這組桌凳還有一處耐人尋味的設計——桌腳與凳腳都刻意旋轉了45度。這樣的設計在製作上十分費工,因為轉角處多了角度,榫接與收邊的細節隨之增加,每一個接點都必須精確處理。

弘英別墅舊照

弘英別墅舊照

弘英別墅的八角餐桌凳組

弘英別墅的八角餐桌凳組

桌面放射狀的木紋貼皮

桌面放射狀的木紋貼皮

桌板底面的八卦結構與X字形桌腳

桌板底面的八卦結構與X字形桌腳

桌板底面的八卦結構

桌板底面的八卦結構

1963 淡水高爾夫球場

1963 淡水高爾夫球場


四十五度倒角處理的餐凳

四十五度倒角處理的餐凳

四十五度倒角處理的餐凳

四十五度倒角處理的餐凳

四十五度倒角處理的餐凳

四十五度倒角處理的餐凳

弘英別墅的方桌,用途廣泛,建築師喻肇川回憶曾在這張方桌上跟王大閎打過四人麻將。桌框略突出於桌面,並以四十五度倒角作收,目的在防止麻將的骨牌掉出桌面。細部收頭十分漂亮。

弘英別墅方桌

弘英別墅方桌

弘英別墅方桌

弘英別墅方桌

弘英別墅方桌

弘英別墅方桌

raw-image


現實的拉鋸‧完美的日常
這些家具的重生,不僅是工藝的復刻,更是一次對王大閎精神世界的回望;若說家具的細節展現了他對生活的觀察,那他的設計理念則透露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掙扎與融合。有人稱他為國民政府的御用建築師,但從他在國父紀念館的設計經驗——例如,原本希望以灰瓦呈現現代簡潔感,卻因業主要求不得不改用金黃色磁磚——王大閎一生追求完美,卻常在現實中拉鋸與妥協。或許,這正是他作品力量的來源、也是最動人的地方。


◎感謝徐明松老師導覽

raw-image

完美的日常──#王大閎自宅家具復刻展
Perfect Days ── Reproduction of Wang Dahong’s Daily Furniture
展期:2025/09/06~閉展日期公告請見「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或「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FB
時間:週一至週六 09:00-17:00(週日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二樓光影長廊(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 王大閎建築劇場
(建國南路自宅異地重建場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建築或木作上的「牙子」指木作或家具構件上用來咬合或固定另一構件的凸起部分。功能類似榫卯中的「凸榫」,能讓木件互相咬合,增加穩定性與承重能力。

各種傳統榫接圖示 及用途說明 - 國立臺灣大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iki Chen的沙龍
45會員
67內容數
Kiki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位於徐州路的臺大法學院圖書館於 1963 年完工,建築座東朝西。為了減少西曬陽光的影響,特別使用砍陶瓷花磚作為遮陽設計。這些花磚呈碧綠色,縫隙則為粉金色,寓意「金碧輝煌」,與紅牆白柱、深簷重影相互輝映,不僅清新雅致,更展現莊重的儀式感,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作品。
Thumbnail
2025/03/16
位於徐州路的臺大法學院圖書館於 1963 年完工,建築座東朝西。為了減少西曬陽光的影響,特別使用砍陶瓷花磚作為遮陽設計。這些花磚呈碧綠色,縫隙則為粉金色,寓意「金碧輝煌」,與紅牆白柱、深簷重影相互輝映,不僅清新雅致,更展現莊重的儀式感,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作品。
Thumbnail
2025/03/15
保健中心位於椰林大道靠近端點的右側,最初王大閎曾計畫在此興建教師活動中心,但計畫取消後,1966年改建為保健中心。這棟建築的設計與女九舍幾乎同步進行,然而風格卻截然不同——女九舍的梁柱與表面浮雕感,在保健中心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垂直分割的設計,而清水磚則被磁磚取代,使建築整體更具流線感。
Thumbnail
2025/03/15
保健中心位於椰林大道靠近端點的右側,最初王大閎曾計畫在此興建教師活動中心,但計畫取消後,1966年改建為保健中心。這棟建築的設計與女九舍幾乎同步進行,然而風格卻截然不同——女九舍的梁柱與表面浮雕感,在保健中心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垂直分割的設計,而清水磚則被磁磚取代,使建築整體更具流線感。
Thumbnail
2025/03/05
走在車水馬龍的基隆路上,左側矗立著一棟充滿未來感的建築物,竟然是王大閎建築師的作品。這一棟狹長與基隆路軸線平行的建築物,最明顯的特徵便是一整面水平延伸的遮陽板。 這是王大閎相當特別的一件作品,在形式上表現意圖非常強烈,採用了現代主義的水平線條設計,這在王大閎的作品中非常少見...
Thumbnail
2025/03/05
走在車水馬龍的基隆路上,左側矗立著一棟充滿未來感的建築物,竟然是王大閎建築師的作品。這一棟狹長與基隆路軸線平行的建築物,最明顯的特徵便是一整面水平延伸的遮陽板。 這是王大閎相當特別的一件作品,在形式上表現意圖非常強烈,採用了現代主義的水平線條設計,這在王大閎的作品中非常少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目前中正紀念堂除了《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 之外,還有幾個其他的展覽。 像是《最無情大賞》,這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學士班113級的畢業成果展,將書法、篆刻、水墨,結合創意,運用不同題材、媒材的創作形式來呈現。也透過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來感受東方美學的創作精神。 【學生畢展
Thumbnail
目前中正紀念堂除了《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 之外,還有幾個其他的展覽。 像是《最無情大賞》,這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學士班113級的畢業成果展,將書法、篆刻、水墨,結合創意,運用不同題材、媒材的創作形式來呈現。也透過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來感受東方美學的創作精神。 【學生畢展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中正紀念堂的展覽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書畫藝術系的畢業展,更是充滿了年輕藝術家的創意與激情。這次展覽已經結束,但作為紀念,我還是習慣性地拍了幾張照片,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 這次的書畫藝術系展覽,主要展示了許多類似國畫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元素,展現出藝術家們深厚的
Thumbnail
中正紀念堂的展覽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書畫藝術系的畢業展,更是充滿了年輕藝術家的創意與激情。這次展覽已經結束,但作為紀念,我還是習慣性地拍了幾張照片,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 這次的書畫藝術系展覽,主要展示了許多類似國畫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元素,展現出藝術家們深厚的
Thumbnail
近日去參觀2024台灣國際室內設計博覽會,看到各種創新類似的組合屋以及新穎建材和設備等。這些展示提供許多豐富的靈感,於是我想把覺得不錯的先記錄下來,希望老年後有自己的一塊地,能把這些商品及設計能有機會運用到。打算規劃成一部分自住,一部分農場經營點小生意。
Thumbnail
近日去參觀2024台灣國際室內設計博覽會,看到各種創新類似的組合屋以及新穎建材和設備等。這些展示提供許多豐富的靈感,於是我想把覺得不錯的先記錄下來,希望老年後有自己的一塊地,能把這些商品及設計能有機會運用到。打算規劃成一部分自住,一部分農場經營點小生意。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筆者近日至台中參觀《實構築》展,此展為去年於宜蘭蘭陽博物管展出(2022.12.15~2023.5.1,共收入24件作品),上個月移師台中(2023.8.15~10.14,共收入15件作品)。《實構築》展每兩年辦一次,目前已來到第八屆。然而,不知是台中展場太小而有所簡化,還是本次展覽主題
Thumbnail
  筆者近日至台中參觀《實構築》展,此展為去年於宜蘭蘭陽博物管展出(2022.12.15~2023.5.1,共收入24件作品),上個月移師台中(2023.8.15~10.14,共收入15件作品)。《實構築》展每兩年辦一次,目前已來到第八屆。然而,不知是台中展場太小而有所簡化,還是本次展覽主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