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徐州路的臺大法學院圖書館於 1963 年完工,建築座東朝西。為了減少西曬陽光的影響,特別使用嵌陶瓷花磚作為遮陽設計。這些花磚呈碧綠色,縫隙則為粉金色,寓意「金碧輝煌」,與紅牆白柱、深簷重影相互輝映,不僅清新雅致,更展現莊重的儀式感,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作品。
由於圖書館的對面與兩側皆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因此王大閎在設計時,特別顧慮到如何與周圍環境形成對話。就像化工館與臺大中軸線上的校舍相互呼應一樣,這座建築同樣展現了與周邊空間的關聯性與協調性。
甫落成時的台大法學院圖書館(圖片來源:王大閎建築研究及保存學會)
中國建築現代化
王大閎在他漫長的創作生涯中,一直關心傳統與現代的關係,特別是中國建築的現代化這個問題。這對他們那一代的建築師來說,是一個刻在DNA裡的課題。畢竟,出生在中國,卻無法回去,心中滿是無法抑制的鄉愁。而那個年代,國族主義其實是一種非常高漲的情緒,跟生活是深刻綁在一起的。
因此,建築師們總在思考,如何透過設計把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
此外,每一個建築師心裡都有一個夢,就是設計大型公共建築物。可是王大閎對國父紀念館這個案子其實是很失落的。雖然,國父紀念館依然被視為近代宮殿式建築中相對超越性的作品。這讓他更堅持去思考「什麼才是中國的現代建築?」
他曾經寫過一句話:「白日燃燭」,意思是即使在白天,還要點燃蠟燭,象徵他對現代中國建築的執著與追尋。
原臺大法學院,現改為臺大國際政經學院
入口的警衛室,日治時期為事務所,造型精巧十分有特色。右方不遠處即可見到圖書館
臺大法學院圖書館清晰的三段式構造建築
臺大法學院圖書館的設計邏輯
法學院圖書館除了周圍是古典主義建築外,王大閎還想參考宮殿作為設計藍本。但問題是,他不能直接照搬傳統宮殿屋頂進來,例如加上琉璃瓦等等。因此,如何結合中國宮殿的空間概念、現代主義的設計邏輯,以及機能主義的平面配置,便是這棟建築的重要課題。
看它的平面圖,可以發現王大閎特別喜歡60×60 和 90×90 這兩種梁的尺寸,這些數字都是三的倍數,符合他偏好的比例系統。
建築入口與圖書館內部之間有階梯,這種抬高的設計,能夠形成強烈的儀式感,也加強了建築的中軸線感受。進入建築後,可以看到一套模組化的系統,柱子的落點經過精確計算,每個方塊單元的大小基本一致。
蔣雅君副教授表示,王大閎會以這種方式來劃分空間,其手法是受到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註1]的影響。
密斯在設計巴塞隆納德國館[※註2]等建築時,會先在方格紙上畫滿格線,然後在上面確定比例,接著放入他的空間布局。那個時代的建築師們,有個共通喜好,就是把所有空間塞進一個「盒子」裡,直到結構主義出現,這種設計才逐漸被打破。
在這個方正的框架下,王大閎如果想要做一個「宮殿式建築的轉換」,又要符合內部的機能需求,他該怎麼辦呢?
實際上,這棟建築的後段是藏書空間,二樓則是閱讀區。對藏書空間來說,必須避免陽光直射,但建築前段是流通櫃台與樓梯區,這裡則需要光線,也就是他可以大展身手的「演出空間」了!
王大閎巧妙地讓光線進入室內,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從建築的立面可以清楚看出這些功能安排。
入口挑高的區域,使用了鏤空花磚,陽光透過花磚洞孔所落下的陰影,會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窗櫺的光影變化,帶來一種集體記憶的共鳴。
在入口兩側的樓梯旁,外牆覆蓋著花磚,當你走進建築時,透過花磚投射的光影變化,會營造出一種特別動人的空間感受。
王大閎在許多作品中都喜歡運用這種花磚牆,包含1962年落成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入口就有一面。其實,這種花磚在戰後相當流行,許多國中小學都能看到。有人研究指出,它的圖案風格可能參考了殷商時期銅器上的紋路,將那些抽象的小點點轉化為建築裝飾元素。
與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相同的鏤空花磚
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的花磚牆
★延伸閱讀: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二〕挑戰現代中國風–第一學生活動中
中國宮殿的轉譯與現代建築
中國宮殿建築(例如紫禁城的太和殿)通常有很多開間,而法學院圖書館的正立面也設計了五開間,柱子的存在感很強烈。當然,王先生不會直接用紅色柱子,而是在封閉的牆面鋪上磚,強調主體,並在兩側形成不同的儀式性空間。這其實跟國父紀念館的正殿的設計邏輯是一樣的。
此外,王大閎的設計也回應了周圍的古典主義建築。例如,他採用了三段式構造:下方是基座(臺基),中間是主體建築(屋身),上方則是屋頂結構。這樣的做法不僅符合傳統建築比例,也解決了地下室採光的問題——刻意抬高的建築,從窗戶引入自然光,提升地下層的舒適度。
王大閎骨子裡是現代主義者,所以在結構邏輯上非常嚴謹。例如,主結構的柱子直接落地,而次要構造物則不會讓結構從上到下完全連接,這讓建築的層次感更清晰,也讓比例更加優美。他還利用出挑的梁體,強調結構與柱子的銜接處,這種手法在他的設計中經常出現。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始終遵循「三段式的原則、主要結構、次要構造、構件的主從關係」這種嚴謹的邏輯,使得他的作品備受讚譽。
三段式原則,明確切分出基臺、屋身和屋頂。刻意抬高建築,引入自然光,提升地下室的舒適度
明確的主結構、次結構關係
仿木構的出挑,強調結構與柱子的銜接關係
從木構思維到現代材料的轉化
要轉化中國傳統建築,王大閎最常參考的對象就是木構。王先生的設計,常常能看到木結構語彙的影子,只是他改用鋼筋混凝土來表現。例如,他不會讓梁與柱的寬度相同,而是刻意強調「卡榫感」,讓視覺上更接近傳統木構造。
在扶手設計上,他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希望它看起來像竹子或木頭,這與當時許多建築師的想法一致,例如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註3],也曾用鋼筋混凝土來詮釋傳統建築。
他的設計邏輯是,柱子是柱子,扶手是扶手,兩者不能混淆,因此他在扶手與柱子之間設計了一段「脖子」,將這兩個構件視覺上分開。這些細節展現了他對建築語彙轉換的敏感度與細膩度。
五角形的扶手
扶手的折斷處理
扶手與支柱之間的「脖子」設計
更多細節...
◎感謝蔣雅君副教授專業導覽解說
※註1: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德語: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德國建築師,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代表人物,自1930年至1933年在德意志國德紹與柏林時期的包浩斯建築學校為最後一任校長。[連結]
※註2: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1929年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德國館,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由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它也是世界博覽會的德國展區開幕式的舉辦場所。[連結]
※註3:丹下健三(日語:丹下 健三/たんげ けんぞう Tange Kenzō;1913—2005),日本建築師。1987年第9屆普利茲克獎得主。畢業於東京大學。為戰後日本經濟騰飛時期活躍起來的代表建築師。[連結]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