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臺大校園的印象,大多是椰林大道兩側那些日本時代蓋的新古典主義、折衷主義的仿歐式建築,但其實在戰後1950到70年代,臺大也建了不少現代主義建築,這些作品似乎常被遺忘。
王大閎(1918-2018)是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當年在建築界可謂風雲人物,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與西方現代建築風格,才華橫溢,無人能及。王大閎為台灣留下了超過百件經典建築作品。
最近,臺大策劃了「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看完展覽後,我才驚訝發現,原來王大閎在臺大校園內就有近20件作品!
展覽雖然精彩,但仍意猶未盡。於是,我花了兩天時間再次走訪校園,逐一找尋並拍攝這些建築物。雖然多數建築無法入內參觀,但僅欣賞建築外觀與細節之美,已讓我大飽眼福。
王大閎是華人第一代完整接受西方建築教育的建築師,引領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國父紀念館就是出自他的設計。圖為國父紀念館完工初期拍攝
王大閎,1918年生於北京,為中華民國首任外交總長、司法院長及駐荷蘭海牙國際法庭法官王寵惠(1881-1958)的獨子。與蔣家、宋家及孫家都有深厚的交情。王大閎未滿二歲時,因母親難產過世,被送往外婆家照顧。先後居住在蘇州、南京,後來隨魏道明夫婦和孔祥熙夫人前往巴黎,學習法語。因父親外交官工作緣故,1930年轉往瑞士,就讀位於日內瓦湖畔的栗子林中學,培養出宏觀的東西文化視野。
1936年,王大閎考取英國劍橋大學機械工程系,隔年轉入建築系。23歲時,他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深造,接受前德國巴浩斯巨擎葛羅培斯與密斯‧凡德羅的指導。可說是少數經歷過完整西方建築專業養成的第一代華人建築師。而兩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更是他的同窗好友。
1927年左右,九歲的王大閎。圖片來源:《論述與回憶——王大閎》
1935年左右,與父親王寵惠合照。圖片來源:《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自小浸潤於東方精緻美學,並在西方教育體系中札實學習,廣泛接觸文學、哲學與音樂,為他提供了獨特的創作靈感與對古典美學的品味。與眾不同的成長背景,培養出他那份高遠脫俗的貴族氣質。
雖然受西方文化薰陶,王大閎卻念念孜孜要找出屬於中國氣味的現代建築。他曾說:「從文化的根,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發展出新的中國建築。」這根本的主軸,源自對文化內涵的重視,並體現在生活的方式上,王大閎一生都在探索這樣的課題。
最終,他創造出簡練高雅的建築風格,成為1950年代新建築發軔期的精神領袖,當代最優異的建築大師。
王大閎建築師「建國南路自宅」復刻於北美館的建築
王大閎建築師「虹盧自宅」
王大閎建築師1961年臺大校園作品「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王大閎揮別了十五年的西方世界,回到上海,與四位朋友共同創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並負責上海市政府的〈大上海都市計畫〉。但隨著國共內戰升級,1949年大陸政權轉移,王大閎先至香港停留兩年多後,並於1952年應父親要求移居台北,隔年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
王大閎自1953年開業,執業至1995年退休,為台灣留下超過百件的建築作品,1961年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71年的外交部大樓、1972年的國父紀念館等等,其中光是臺大校園內就有將近二十件作品。
2028年臺大即將迎來百年校慶,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臺大合作,策劃了「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2024.12.20-2025.03.24),盤點並展示王大閎在校園內的建築作品,希望讓臺大師生能夠認識並關注自己校園內珍貴的文化資產。
本次展覽,除了有影像、文字的呈現外,還有台灣國立博物館數位化的施工圖。活動期間亦有多場由建築界學者專家的專業導覽,詳細時間可參閱文末的活動DM。
★延伸閱讀: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一〕徐明松老師談王大閎
★延伸閱讀: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四〕賴仕堯教授談校園規劃
於台大農業陳列館(洞洞館)二樓展出的「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台大校園建築展」
展場以大幅圖文展板,詳細介紹王大閎先生在臺大校園的建築作品。中央長桌上是由台灣國立博物館提供的數位化建築施工圖。
1951年三十四歲王大閎,攝影師為郎靜山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化學工程館
化學研究中心
農藝系館
舊法學院圖書館
女生宿舍第九棟(女九舍)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
展覽中央長桌上擺放了幾棟建築的施工藍圖
展覽中央長桌上擺放了幾棟建築的施工圖,展示主要圖面部分
王大閎不僅是建築師,更是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著作《杜連魁》改編自愛爾蘭作家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是他花費十年心血翻譯與改寫的成果,於1977年出版。這部作品將王爾德筆下19世紀末的倫敦場景,轉化為20世紀70年代的台北,深刻呈現了王大閎對當時社會與時代的獨到思考,並巧妙地將這些寓意寫入譯作中。
王大閎花費十年苦工翻譯改作《杜連魁》
最後一幅看板上的照片,是2007年王大閎出席於台中TADA Center舉辦的「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特展開幕會場
展場內的大型輸出圖,這是台大地質系館,為王大閎先生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看完展覽後,意猶未盡,於是又花了兩天時間走訪臺大校園,一一紀錄王大閎設計的建築作品。雖然多數建築物無法入內參觀,但僅欣賞其外觀與細節的美感,已讓我大飽眼福,對於王大閎建築師在創作上的執著,我由衷敬仰且深深感動。
我圈出了王大閎在臺大校內(現存)建築作品如下,有興趣的格友不妨按圖索驥,前往欣賞!(各建築介紹圖文,陸續更新中)
●農藝系考種館1970 <詳細介紹>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62 <詳細介紹>
●化學工程館1962(1971擴建東西兩側) ※歷史建築,整修中 <詳細介紹>
●地質館1962 <詳細介紹>
●舊法學院圖書館1963(徐州路21號校區) <詳細介紹>
●衛生保健中心1965 <詳細介紹>
●化學研究中心(※已拆除)<詳細介紹>
●女生宿舍第九棟1967 ※無法進入參觀 <詳細介紹>
●歸國學人宿舍1970 (長興街60,62號) <詳細介紹>
●原藥學大樓1971(現教育部大樓) <詳細介紹>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1974(簡稱「生化所」) <詳細介紹>
●大氣系館增建1975 <詳細介紹>
●農藝館1976 <詳細介紹>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1977(基隆路三段130號) <詳細介紹>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
◎參考資料:
.靜默的光、低吟的風 王大閎/徐明松、倪安宇著
‧台灣現代建築的先行者-世紀王大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