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序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家對臺大校園的印象,大多是椰林大道兩側那些日本時代蓋的新古典主義、折衷主義的仿歐式建築,但其實在戰後1950到70年代,臺大也建了不少現代主義建築,這些作品似乎常被遺忘。

王大閎(1918-2018)是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當年在建築界可謂風雲人物,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與西方現代建築風格,才華橫溢,無人能及。王大閎為台灣留下了超過百件經典建築作品。

最近,臺大策劃了「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看完展覽後,我才驚訝發現,原來王大閎在臺大校園內就有近20件作品!

展覽雖然精彩,但仍意猶未盡。於是,我花了兩天時間再次走訪校園,逐一找尋並拍攝這些建築物。雖然多數建築無法入內參觀,但僅欣賞建築外觀與細節之美,已讓我大飽眼福。

王大閎是華人第一代完整接受西方建築教育的建築師,引領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國父紀念館就是出自他的設計。圖為國父紀念館完工初期拍攝

王大閎是華人第一代完整接受西方建築教育的建築師,引領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國父紀念館就是出自他的設計。圖為國父紀念館完工初期拍攝


王大閎,1918年生於北京,為中華民國首任外交總長、司法院長及駐荷蘭海牙國際法庭法官王寵惠(1881-1958)的獨子。與蔣家、宋家及孫家都有深厚的交情。王大閎未滿二歲時,因母親難產過世,被送往外婆家照顧。先後居住在蘇州、南京,後來隨魏道明夫婦和孔祥熙夫人前往巴黎,學習法語。因父親外交官工作緣故,1930年轉往瑞士,就讀位於日內瓦湖畔的栗子林中學,培養出宏觀的東西文化視野。

1936年,王大閎考取英國劍橋大學機械工程系,隔年轉入建築系。23歲時,他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深造,接受前德國巴浩斯巨擎葛羅培斯與密斯‧凡德羅的指導。可說是少數經歷過完整西方建築專業養成的第一代華人建築師。而兩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更是他的同窗好友。

1927年左右,九歲的王大閎。圖片來源:《論述與回憶——王大閎》

1927年左右,九歲的王大閎。圖片來源:《論述與回憶——王大閎》

1935年左右,與父親王寵惠合照。圖片來源:《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1935年左右,與父親王寵惠合照。圖片來源:《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王大閎自小浸潤於東方精緻美學,並在西方教育體系中札實學習,廣泛接觸文學、哲學與音樂,為他提供了獨特的創作靈感與對古典美學的品味。與眾不同的成長背景,培養出他那份高遠脫俗的貴族氣質。

雖然受西方文化薰陶,王大閎卻念念孜孜要找出屬於中國氣味的現代建築。他曾說:「從文化的根,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發展出新的中國建築。」這根本的主軸,源自對文化內涵的重視,並體現在生活的方式上,王大閎一生都在探索這樣的課題。
最終,他創造出簡練高雅的建築風格,成為1950年代新建築發軔期的精神領袖,當代最優異的建築大師。

王大閎建築師「建國南路自宅」復刻於北美館的建築

王大閎建築師「建國南路自宅」復刻於北美館的建築

王大閎建築師「虹盧自宅」

王大閎建築師「虹盧自宅」

王大閎建築師1961年臺大校園作品「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王大閎建築師1961年臺大校園作品「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王大閎揮別了十五年的西方世界,回到上海,與四位朋友共同創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並負責上海市政府的〈大上海都市計畫〉。但隨著國共內戰升級,1949年大陸政權轉移,王大閎先至香港停留兩年多後,並於1952年應父親要求移居台北,隔年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

王大閎自1953年開業,執業至1995年退休,為台灣留下超過百件的建築作品,1961年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71年的外交部大樓、1972年的國父紀念館等等,其中光是臺大校園內就有將近二十件作品。

2028年臺大即將迎來百年校慶,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臺大合作,策劃了「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2024.12.20-2025.03.24),盤點並展示王大閎在校園內的建築作品,希望讓臺大師生能夠認識並關注自己校園內珍貴的文化資產。

本次展覽,除了有影像、文字的呈現外,還有台灣國立博物館數位化的施工圖。活動期間亦有多場由建築界學者專家的專業導覽,詳細時間可參閱文末的活動DM。

★延伸閱讀: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一〕徐明松老師談王大閎
★延伸閱讀: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四〕賴仕堯教授談校園規劃

raw-image

於台大農業陳列館(洞洞館)二樓展出的「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台大校園建築展」

raw-image

展場以大幅圖文展板,詳細介紹王大閎先生在臺大校園的建築作品。中央長桌上是由台灣國立博物館提供的數位化建築施工圖。

raw-image

1951年三十四歲王大閎,攝影師為郎靜山

raw-image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化學工程館

化學工程館

化學研究中心

化學研究中心

農藝系館

農藝系館

舊法學院圖書館

舊法學院圖書館

女生宿舍第九棟(女九舍)

女生宿舍第九棟(女九舍)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

展覽中央長桌上擺放了幾棟建築的施工藍圖

展覽中央長桌上擺放了幾棟建築的施工藍圖

展覽中央長桌上擺放了幾棟建築的施工圖,展示主要圖面部分

展覽中央長桌上擺放了幾棟建築的施工圖,展示主要圖面部分

王大閎不僅是建築師,更是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著作《杜連魁》改編自愛爾蘭作家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是他花費十年心血翻譯與改寫的成果,於1977年出版。這部作品將王爾德筆下19世紀末的倫敦場景,轉化為20世紀70年代的台北,深刻呈現了王大閎對當時社會與時代的獨到思考,並巧妙地將這些寓意寫入譯作中。

王大閎花費十年苦工翻譯改作《杜連魁》

王大閎花費十年苦工翻譯改作《杜連魁》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一幅看板上的照片,是2007年王大閎出席於台中TADA Center舉辦的「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建築特展開幕會場

raw-image

展場內的大型輸出圖,這是台大地質系館,為王大閎先生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raw-image
raw-image

看完展覽後,意猶未盡,於是又花了兩天時間走訪臺大校園,一一紀錄王大閎設計的建築作品。雖然多數建築物無法入內參觀,但僅欣賞其外觀與細節的美感,已讓我大飽眼福,對於王大閎建築師在創作上的執著,我由衷敬仰且深深感動。

我圈出了王大閎在臺大校內(現存)建築作品如下,有興趣的格友不妨按圖索驥,前往欣賞!(各建築介紹圖文,陸續更新中)

raw-image

農藝系考種館1970 <詳細介紹>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1962 <詳細介紹>

raw-image
raw-image

●化學工程館1962(1971擴建東西兩側) ※歷史建築,整修中 <詳細介紹>

raw-image
raw-image

●地質館1962 <詳細介紹>

raw-image
raw-image

●舊法學院圖書館1963(徐州路21號校區) <詳細介紹>

raw-image

●衛生保健中心1965 <詳細介紹>

raw-image
raw-image

●化學研究中心(※已拆除)<詳細介紹>

raw-image

●女生宿舍第九棟1967 ※無法進入參觀 <詳細介紹>

raw-image

●歸國學人宿舍1970 (長興街60,62號) <詳細介紹>

raw-image

●原藥學大樓1971(現教育部大樓) <詳細介紹>

raw-image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1974(簡稱「生化所」) <詳細介紹>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大氣系館增建1975 <詳細介紹>

raw-image

●農藝館1976 <詳細介紹>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1977(基隆路三段130號) <詳細介紹>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

raw-image

◎參考資料:
.靜默的光、低吟的風 王大閎/徐明松、倪安宇著
‧台灣現代建築的先行者-世紀王大閎

avatar-img
34會員
2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ik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建築師王大閎深受包浩斯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一九六○年代受台大校長錢思亮遴選,而留下許多在台大校園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1961年「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位於臺大椰林大道底端、總圖書館左側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深紅朱漆挑高傳統大門,搭配黑色門框與金色鎖頭,白色的折板屋頂昂揚天際
王大閎(1918-2018)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當年建築界的風雲人物,活躍於1950至1980年代,他的作品融合了傳統中國與西方現代的建築風格,洋溢的才華至今無人能及。 1953年來臺後,蓋了建國南路自宅令建築界為之驚艷,隨後完成的國父紀念館、外交部等多棟重要公共建築,更是名噪一時
目前新莊老街上的老房子大多已凋零頹圮,建築物皆已經翻修,唯一保留完整的日治時期建築為林泉成古厝(商號),成為旅人來到新莊老街巡禮時,必會佇足觀賞的一處。 興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林泉成商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住屋格局為三進三院,側牆仍為土埆造,正背面都是磚造,且騎樓的二根圓柱也是磚造。
從乾隆到嘉慶這60年間,是新莊老街最興盛的時期。新莊老街又稱「廟街」,大約是現在的新莊路一帶。全長約一公里的街廓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歷經兩百年的歷史,至今仍保有幾許古樸。 沿途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及武聖廟已被列為古蹟;布袋戲、打鐵店、豆乾店、粿店、麥芽糖等幾間老店,也走過幾甲子
  我不是臺靜農先生的學生,也沒有其他私淑或遠授的子弟關係。我之認識臺先生並且後來留有小小一段溫暖的記憶,其實都由父親而起。 父親和臺先生都是安徽人,同為臺大早期教授,各在只隔著兩條校園路的理、文學院工作,又同住在宿舍區溫州街。父親和臺先生的友誼,早在我成為臺先生所主持的文學院學生前已開始。父親在家
新莊,淡水河西岸、大漢溪北側的肥沃平原,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聚落發展為繁華商港,再因河道淤積而轉變,其歷史軌跡豐富多元,本文帶您走訪新莊慈祐宮、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郡役所與武德殿等地標,探索新莊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發展變遷,以及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
建築師王大閎深受包浩斯現代主義風格影響,一九六○年代受台大校長錢思亮遴選,而留下許多在台大校園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1961年「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位於臺大椰林大道底端、總圖書館左側的「臺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深紅朱漆挑高傳統大門,搭配黑色門框與金色鎖頭,白色的折板屋頂昂揚天際
王大閎(1918-2018)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當年建築界的風雲人物,活躍於1950至1980年代,他的作品融合了傳統中國與西方現代的建築風格,洋溢的才華至今無人能及。 1953年來臺後,蓋了建國南路自宅令建築界為之驚艷,隨後完成的國父紀念館、外交部等多棟重要公共建築,更是名噪一時
目前新莊老街上的老房子大多已凋零頹圮,建築物皆已經翻修,唯一保留完整的日治時期建築為林泉成古厝(商號),成為旅人來到新莊老街巡禮時,必會佇足觀賞的一處。 興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林泉成商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住屋格局為三進三院,側牆仍為土埆造,正背面都是磚造,且騎樓的二根圓柱也是磚造。
從乾隆到嘉慶這60年間,是新莊老街最興盛的時期。新莊老街又稱「廟街」,大約是現在的新莊路一帶。全長約一公里的街廓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歷經兩百年的歷史,至今仍保有幾許古樸。 沿途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及武聖廟已被列為古蹟;布袋戲、打鐵店、豆乾店、粿店、麥芽糖等幾間老店,也走過幾甲子
  我不是臺靜農先生的學生,也沒有其他私淑或遠授的子弟關係。我之認識臺先生並且後來留有小小一段溫暖的記憶,其實都由父親而起。 父親和臺先生都是安徽人,同為臺大早期教授,各在只隔著兩條校園路的理、文學院工作,又同住在宿舍區溫州街。父親和臺先生的友誼,早在我成為臺先生所主持的文學院學生前已開始。父親在家
新莊,淡水河西岸、大漢溪北側的肥沃平原,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聚落發展為繁華商港,再因河道淤積而轉變,其歷史軌跡豐富多元,本文帶您走訪新莊慈祐宮、第一公有零售市場、郡役所與武德殿等地標,探索新莊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發展變遷,以及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楊雲,字大宇。江蘇人,前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教授,已謝世多年。喜詩藝、好書畫。藝苑之傑人也。 楊公樂道體壇芳,化育英才燦瑞光。 雲義如星懸碧漢,高情似桂植蘭房。 大章小令從容撰,楮素苔箋傳寫詳。 宇內宗師題句贈,鏘金振玉美名揚。
Thumbnail
  在清代之臺灣,有位軍事天才,轉戰中國南方,屢平悍匪,才能受到曾國藩、左宗棠等晚清名臣的賞識,後壯烈殉國,子孫襲爵世襲罔替。   2021年有廟宇雕刻祂的神像供信徒膜拜,臺灣戰神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張大千曾說在各種畫科中,他「最早學習的是人物,後來才改學山水」。
Thumbnail
張大千赴敦煌臨摹壁畫對中國書畫影響十分重要。中國書畫最頂盛時期爲魏晉南北朝、唐代,及五代時期。當時的紙張及紡織品價錢昂貴,書畫通常以壁畫的方式呈現。根據宣和畫譜,一部記載宋徽宗時期內府藏畫的譜錄,可見南北朝和唐代的壁畫都以百幅作單位,可惜由於戰亂問題,在元朝,元軍摧毀了許多中國建築和文物。因為當時中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受贈儀式,旅居巴西的畫家張大千將六十二幅張大千從大陸帶出的敦煌壁畫臨摹僅存孤本,捐贈臺北故宮入藏。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自然之美,令人心曠神怡。白日依山盡,告訴我們每一次的努力都值得,也激勵我們不斷探索、追求更高。黃河入海流,象徵著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鼓舞我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要不斷學習、進步,追求卓越。總之,生活
Thumbnail
楊雲,字大宇。江蘇人,前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教授,已謝世多年。喜詩藝、好書畫。藝苑之傑人也。 楊公樂道體壇芳,化育英才燦瑞光。 雲義如星懸碧漢,高情似桂植蘭房。 大章小令從容撰,楮素苔箋傳寫詳。 宇內宗師題句贈,鏘金振玉美名揚。
Thumbnail
  在清代之臺灣,有位軍事天才,轉戰中國南方,屢平悍匪,才能受到曾國藩、左宗棠等晚清名臣的賞識,後壯烈殉國,子孫襲爵世襲罔替。   2021年有廟宇雕刻祂的神像供信徒膜拜,臺灣戰神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張大千曾說在各種畫科中,他「最早學習的是人物,後來才改學山水」。
Thumbnail
張大千赴敦煌臨摹壁畫對中國書畫影響十分重要。中國書畫最頂盛時期爲魏晉南北朝、唐代,及五代時期。當時的紙張及紡織品價錢昂貴,書畫通常以壁畫的方式呈現。根據宣和畫譜,一部記載宋徽宗時期內府藏畫的譜錄,可見南北朝和唐代的壁畫都以百幅作單位,可惜由於戰亂問題,在元朝,元軍摧毀了許多中國建築和文物。因為當時中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受贈儀式,旅居巴西的畫家張大千將六十二幅張大千從大陸帶出的敦煌壁畫臨摹僅存孤本,捐贈臺北故宮入藏。
Thumbnail
朱廷獻先生(1930-1990)辭世至今轉瞬已34年,最近整理舊書,看到先生著作,懷念起這位亦師亦友的長者!
Thumbnail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自然之美,令人心曠神怡。白日依山盡,告訴我們每一次的努力都值得,也激勵我們不斷探索、追求更高。黃河入海流,象徵著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鼓舞我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要不斷學習、進步,追求卓越。總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