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中心位於椰林大道靠近端點的右側,最初王大閎曾計畫在此興建教師活動中心,但計畫取消後,1966年改建為保健中心。這棟建築的設計與女九舍幾乎同步進行,然而風格卻截然不同——女九舍的梁柱與表面浮雕感,在保健中心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垂直分割的設計,而清水磚則被磁磚取代。
從原始施工立面圖來看,立面有兩兩一組的垂直塊狀面,上端部都成弧角,也包括入口雨庇。上方接近屋頂的女兒牆、底部類似基座,都以灰黑顏色的斬假石做收,讓建築立面維持著三段式原則,並呈現一個修長、比例優雅的建築外觀。
不過仔細對照施工圖,這棟外觀應該重新拉皮過,窗框的顏色,磁磚的樣式都更換過,基座的斬假石也取消了,改成磁磚,建築不再有原先的樸素與沉穩。
保健中心
東側有橫長的開窗,女兒牆接近屋頂處有一截為斬假石
入口雨庇帶有圓弧角的設計
保健中心的背面與正面採用了相同的設計樣式,但所使用的材質卻完全不同,這應該是後來整修所造成的結果。
原本米白色、帶有凹凸直條溝紋的牆面貼磚,建築正面已經改為二丁掛磁磚,而側面和背面則仍然維持原本的貼磚樣式。
建築西側牆
原始的米白色溝面磚
小口磁磚的嘗試
保健中心的設計時期,正好是王大閎開始嘗試使用磁磚的時期,特別是尺寸很小的磁磚。磁磚的優勢不僅在於防水,也很適合用來塑造曲線,使不同面的銜接更為流暢。
據王守正的說法,父親在這段時期非常熱衷於流線型的設計,而流線型的主要趣味在於讓許多面相互貫穿,而非被過於明顯地切割。因此,王大閎在這段時間開始積極實驗這種手法,而這樣的嘗試從保健中心開始,最終在「生化所」達到了更極致的展現——他以小口磚採垂直拼貼的方式,讓建築呈現出宛如太空船般的流線感,將他的設計實驗推向新的層次。
女兒牆接近屋頂處以斬假石處理做收,使平面維持三段式原則
立面有兩兩一組的垂直塊狀面
正面窗台下的圓弧造型原本是以小口磁磚拼貼,已經被改為洗石子
繞到保健中心後方,看設計最初的建材。
保健中心的背面與正面採用了相同的設計樣式。
內凹的長條垂直窗台區域貼上了深灰色小口磚。
小口磁磚拼貼出窗台下的圓弧線條
◎感謝蔣雅君副教授專業導覽
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展
2024.12.20-2025.3.24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