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前寫了一篇「移動式支撐」,果不其然,同學的疑問如雪片般飛來。但畢竟篇幅有限,我不可能把《專買黑馬股2:從魚頭吃到魚尾的飆股操作法》裡完整的五六萬字內容,全部搬到網路上來。其實,許多同學的問題,書裡面早就有解答。今天就針對上一篇沒能展開的重點之一──進場成本──做個補充。
🔑 上一篇回顧
上一篇【守太久還是跑太快?一張圖教你掌握出場節奏】,談到趨勢由多翻空時的離場策略。
有同學問:「既然有這麼多的離場條件,我究竟該選哪一個?」
👉 答案其實很單純:要看你的進場成本。
📊 為什麼進場成本這麼重要?
我的交易系統有「目標滿足法」和「支撐跌破法」,當我們發現買點時又無法估算有效漲幅,位階可能高、可能低,漲幅能延續多久也沒人能事先預知。所以「成本」會直接影響你使用移動式支撐的彈性與空間。
📝 案例說明(延續上次的個案)
一個趨勢由多翻空,有六個離場位置(至於各自的代表意義,請大家自行爬文):
🅰️ a位置買進:不管在1、2、3、4、5、6哪裡出場,都是獲利。
🅱️ b位置買進:在1、2、3、4賣出都還是賺錢,但如果等到5或6,可能就只是小賺,甚至接近打平。
🔠 c位置買進:只有在1和3的賣點能勉強小賺或持平,但如果等到2、4、5、6,結果就是虧損。
👉 同樣一個趨勢型態,你的進場點不同,出場策略也會截然不同。上述abc買點,並非完全具備適合進場的訊號,只是做為教學的示範。
⚡ 那如果是倒V型反轉呢?
如果不是緩跌,而是「倒V型反轉」──先急漲、再急跌呢?這時候還能照樣套用「由短而長」的移動式支撐離場法嗎?會不會等到訊號出現,已經又回吐一大段了?
✔️ 答案是:沒錯,確實如此。
這種情況,就必須搭配另一套策略。
🙌 最後小提醒
如果大家喜歡這個系列,就麻煩多幫我按讚、分享。您的鼓勵與支持,就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下一篇,我再把方法完整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