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月,每天的行程幾乎以小時計算,心中無時不響起「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哪一個重要…」的歌詞。在這樣忙亂的時候,面對早就買好的三場演唱會門票—江蕙《無.有》、周華健《少年的奇幻之旅3.0》、史汀Sting《Sting 3.0》—每一場都像是與自己過去某一段人生的約定,不容輕易放棄。江蕙是巡迴最後一場;周華健的20、30歷史性時候,我都有參與,現在的華建40,更是沒有放棄的理由;史汀是我心中西洋音樂的神級人物之一,現年74歲的他,這次應該是我人生最後一次看到他了。於是南來北往奔波下,也看完了這三場演唱會。

用「老老的歌」校準當下的情感溫度
看演唱會,是一種當下的事情,是Right Here、Right Now的節拍、呼吸和共鳴。江蕙讓我重新理解「離開與堅持」是如何並存,從退場到回望的成熟;年過60的周華健,提醒我「少年」可以是一種態度,是讓人願意「相信」的能力;Sting則讓我見證,「減法」不是失去,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凝視。這三場演出,來自三位截然不同領域與文化的歌手,他們唱的語言不同、風格不同,甚至他們面對觀眾的方式也不同,但無一例外地,音樂穿越時間現實,成為記憶與現實的共同語言。他們都做到了某件至今仍罕見的事:讓曾經的歌,直至現在,仍然有意義。回看自己的人生成長線,這些人的某些歌,都是地圖上的錨點,如今,在演唱會上,所謂「熟悉」不再等於安全牌,懷舊也不是退回過去,而是帶著記憶重新觀看當下,看看同一首歌,今天還能說出什麼新的意思。

江蕙:沉靜的重逢
從「將舞台做客廳」的「等待舞伴」,一路唱到安可「甲你攬牢牢」的「往事放乎空,人生啊才有望,乎我甲你攬緊緊」,江蕙《無.有》演唱會,是唱給她自己聽的,從歌聲、選曲,可以聽得出來,生病一場,了悟很多事,寧願背駡名、破誓言,也要開這場她有好多話,寄託在歌裡,想跟歌迷分享的演唱會。
這場演唱會也是唱給台灣人聽的。台語歌曲各式各樣的美,從語韻到人情,從出社會打拼,到人情世故,女人心情,對土地的愛娓娓道來。這不是一場需要評分的演唱會,它是一場看完會覺得「活著真好」、「有江蕙真好」、「台灣真好」的那種演唱會。

當舞台上,明興閣布袋戲登場的「下午的一齣戲」,牽動著自己的成長故事和台灣情感;1:1的電車造景,不是花俏,而是準確,空間與歌曲的互文,讓敘事從音樂跨進劇場。「電車裡面」、「難過情關」、「若不是你」、「女人的故事」,在曲序上形成「自我剖白—關係試煉—柔軟承接」的情緒弧線;不間斷地合唱KTV組曲,聽江蕙這麼多年,她的歌不只「被唱出」,而是「活過」的痕跡。也因此,所謂「懷舊」在這裡並非回收舊情緒,而是讓經典文本以新的舞台文法再生。
周杰倫「記憶會走遠,但歌不會」、張清芳「想給的擁抱,都在歌裡」、張惠妹「感情沒了,但歌,還是我們專屬的」、陳美鳳「那首很吵的歌,也是家的回音」、張學友「她不只是歌手 她就是一首歌」…. 10年前的《祝福》,10年後的《無.有》,以前聽江蕙,是人生百態七情六慾,如今聽江蕙,是那種「很高興我們還可以見到一面」的老友相聚,唱人生、唱感悟、唱一路以來攜手走過的青春,唱我們之間共同有過的點點滴滴。
少年聽雨歌樓上,到如今鬢已星星也,我非常非常感恩這輩子能有江蕙的那麼多那麼多歌,當成人生標記和回憶,感恩能夠在這樣的一場演唱會,彼此平安健康的相遇相聚相惜。

周華健:那個少年,不曾遠離…
為了寫這篇文章,回頭去看當年我寫的《華健20》(2006)文章講些什麼…
「20年的周華健—這是很有紀念意義的一場演唱會,再怎麼不喜歡周華健,他的歌一定在你的回憶裡佔有一席之地,更別說我是從他尚未出道前,從廣播中就打聽唱「IT’S A WHOLE NEW FEELING」的主唱是誰,一首又一首,一張又一張的聽著周華健的歌「長大」,這樣一場演唱會自然得躬逢其盛才對…【華健20】演唱會的重點,不是周華健唱了什麼,也不是周華健沒唱什麼,重點是讓人發現,原來周華健的歌聲陪在我們身邊已經21年了(周華健堅持的說法)。從開始聽他歌時,我還是個青澀高中生,如今一轉眼,二十年過去,這一晚,我不想在周華健的歌聲裡找自己青春的身影,我感覺到的是一個老朋友,用他溫暖的歌聲,一個又一個音符,唱過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回憶,「都是有故事的人才聽懂心裡的歌」,「我現在唱的這首歌 就代表我對你訴說 就算日子匆匆過去 我們曾一起走過」。」
這些文字過了20年依舊成立。40週年的概念,很容易落入流水帳,但這場沒有。不再那麼地強調編年史觀,在周華健不靠花腔堆疊情緒的聲線娓娓道來這一路的旅程,我特別喜歡他和齊豫合唱「答案」、「天下有情人」時,聲音關係像兩條成熟的人生線互相支撐,沒有搶戲,只有互相成全。「忘憂草」、「怕黑」、「風雨無阻」、「雨人」讓現場空氣變得自然明亮…樂隊不炫技、聲線不逞強、敘事不濫情,真的,最簡單、最直接、最原始的周華健,才是最好聽的周華健。

我自己是在演唱會最後一首歌「朋友」時,情緒崩潰。「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年輕時聽這首歌,天真地認為未來的日子還很長,於是那些日子不再有也沒關係;但如今半百再聽,意識到時間的不可逆,與身邊人的逐漸消失,於是簡單的字句被賦予了生命的重量。那一刻,歌不只是聲音,而是一種確認:你還在,你還記得,這條路不是你一個人走過來的。
聽周華健40年,甚至喜歡他這麼多年,原因也就這麼樸素:他的音樂總能安穩地把人在時間洪流裡帶回來原點。當小巨蛋的燈亮,人潮散去,會發現自己比來時更平靜,心裡那個少年沒有離席,只是坐到了更靠近現實的第一排。

史汀Sting:減法讓作品更有價值
在我音樂神龕上,在中間的那幾位,現在還活著的,史汀Sting是其中一位。看一輩子的演唱會,他是少數讓我看到「出神」的歌手,每一次都一樣,1994、1996、2012...這次74歲的史汀來台灣,我也從年少看到大叔,應該是人生最後一次見到他了。
這次演唱會取名為《Sting 3.0》,其實是「三重奏」的意思:Sting(主唱/Bass)、 Dominic Miller(吉他)、Chris Maas(鼓),形式上夢回當年的The Police,卻又不是當年的警察合唱團重現。這樣的編制逼出更精準的律動與留白,史汀彈奏的貝斯線條,在主旋律與和聲之間穿梭,形成counter-melody的聽覺亮點;鼓組的重音配置與弱拍拖拽,讓雷鬼/白人雷鬼reggae-rock與新浪潮new wave的推拉感被放大,音樂架構像是工藝設計,緊湊卻不擁擠,節奏裡有空氣,旋律裡有彈性。年逾七十的史汀,聲音當然沒有青年時的彈性銳利,但年紀(或者是經驗)換來的卻是聽覺上的進化:音樂不是把你推出去,而是把你帶進來。

將歌曲做「減法」的工作,反而讓音樂更突出。這讓我我想到史汀在義大利自家莊園釀酒的事情。好的酒不是加進去什麼,而是拿掉不必要的東西,等待時間發酵的一項工程。這一晚的史汀,就在我的眼前,展現他把音樂當成釀酒的一項工藝,把聲響的糖衣剝除,留下筋骨與香氣,隨興又精準地的演出,反而讓人更注意到長年擅長的重音位移、和聲走法、以及旋律中微妙的爵士、民謠、雷鬼、搖滾的混血,對的!就像是啜飲老藤葡萄酒,濃郁的風土風味、複雜的生命力展現之餘,吹過一股夏天金風的活力。
當我們把裝飾都拿掉,這些回憶中的歌曲還站得住嗎?在大型回顧與舞美競技盛行的年代,史汀選擇做減法,以三重奏的形式,用最少的編制,最強的音樂功力,說最完整的故事。對74歲的史汀來說,這是高風險的誠實;也因此,高雄這一場,我確定我聽見的不是懷舊,而是持續創作的現在式。
這晚,近距離的感受史汀,就像在看一位武林宗師,信手拈來都是隨心所欲不逾矩。從年少聽史汀,聽的是旋律、是歌詞;中年聽史汀,聽的是理解、是心情,那些曾被唱成青春背景的歌,聽了四十幾年,現在才剛好走到能把這些歌聽懂的年歲…所謂的「經典」,就是一首永不褪色的歌,不管是舞台上的Sting,還是他唱出來的那些歌,都是「經典」。專業上,他展現的是作品再詮釋的能力:退一萬步說,史汀不是把經典換一個包裝,而是用當下的身體與耳朵,證明這些音樂,依舊活著。
不管怎樣,都請收下我的膝蓋。

我聽故我在
音樂從來不只是聲音,它可以讓人回望,也可以讓人暫停,更可以帶人前進。2025年九月,江蕙用母語與劇場語彙,讓台語歌獲得新的觀看角度;周華健以可親的聲線與穩定的敘事,守住一種值得相信的人際秩序;史汀用減法把好歌的筋骨端出來,提醒我們:時間不是敵人,而是釀造美好的那個人。
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記憶越來越淺的時代,三位歌手用不同方式維持了我們以為已經流失的溫度,重新感受那種一聽到旋律,就知道世界還沒那麼糟的確定感。好的現場不是證明自己沒有老,而是證明歌曲仍然活著,「把聲音還給歌、把舞台還給呼吸」,對我而言,這三場不只是演唱會,更是一場內在時序的對話:那些陪我走過不同段落的歌,今天再次出現,像在耳邊輕聲說:「你看,你還在,你依然在聽。」這就夠了!
這些成長過程中的歌或音樂,就是在這樣的時刻,幫你確認…你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