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宇宙:「宇宙多元論」的歷史演進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宇宙多元論的歷史與思想演進

「Pluralism」或「Plurality of Worlds」指的是宇宙中存在多個世界的概念,這些世界可能與地球類似,甚至可能孕育生命與智慧。這一思想橫跨哲學、宗教與科學領域,歷經數千年演化,反映出人類對宇宙與自身定位的深刻探索。

「古代」哲學的起源:從原子論到宇宙多元

最早提出宇宙多元論的是古希臘的「原子論」者:

- 留基伯(Leucippus)與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他們認為宇宙由無數原子與虛空構成,並主張存在無數世界,每個世界都在不同的階段:生成、存在或毀滅。 - 伊比鳩魯(Epicurus):延續原子論思想,認為宇宙中有無限數量的世界,並強調這些世界可能與我們的世界截然不同。

這些思想家所說的「世界」並非現代意義上的「行星」,而是獨立存在的「宇宙」或宇宙區域,類似於今日的「多重宇宙」概念。

留基伯(Leucippus)

留基伯(Leucippus)

與此相對,柏拉圖(Plato)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則主張宇宙是唯一的整體,地球位於中心,其他天體環繞其運行。他們的宇宙觀強調秩序與完美,排斥多元世界的可能性。

「中世紀」神學與宇宙觀的衝突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地心說」成為主流宇宙觀。教會認為「地球」是上帝創造的中心,這一觀點與宇宙多元論產生衝突,尤其在神學層面:

- 若存在其他世界,是否也需要救贖? - 耶穌是否也在其他世界化身? - 上帝是否能創造多個世界?

儘管如此,仍有神學家挑戰這些限制:

- 1277年巴黎主教 Etienne Tempier:譴責亞里士多德的宇宙唯一論,主張上帝有能力創造多個世界,開啟了神學上的可能性。 - 尼古拉斯·庫薩(Nicholas of Cusa):提出「豐盈原則」(Principle of Plenitude),認為凡是上帝能做的事,就必定會實現。他主張宇宙無限,星星可能是其他太陽,也可能有其他生命。

這些觀點逐漸鬆動了「地心說」的神學基礎,為後來的科學革命鋪路。

哥白尼革命與科學宇宙觀的轉變

哥白尼(Copernicus)提出「日心說」後,地球不再是宇宙中心,這一轉變激發了對其他世界的想像:

- 布魯諾(Giordano Bruno):主張宇宙無限,恆星是其他太陽,周圍可能有行星與生命。他因異端被處死,但思想深遠。 - 克卜勒(Kepler)與惠更斯(Huygens):以數學與觀測支持多元世界的可能性,並推測其他行星可能有生命。 - 牛頓(Newton)的「萬有引力」理論進一步統一了宇宙的物理法則,使人們相信其他世界可能遵循相同的自然規律。

這一時期的科學家不僅探索天體運動,也開始思考宇宙中生命的分布與可能性。

布魯諾(Giordano Bruno)

布魯諾(Giordano Bruno)

哲學與神學論證:支持宇宙多元的思維架構

宇宙多元論不僅是科學假設,也有深厚的哲學與神學論證支撐:

1. 類比論證(Argument from Analogy) - 若其他行星與地球類似,則可能也有生命。 - 這是一種基於觀察與推理的推測,強調自然界的普遍性。

2. 豐盈原則(Principle of Plenitude) - 宇宙的豐饒性意味著所有可能的存在都會實現。 - 上帝不會浪費創造的可能性,因此宇宙中應有多種生命形式。

3. 存在鏈(Great Chain of Being) - 宇宙中存在從低等生命到高等智慧的連續體。 - 多元世界提供了這一存在鏈的空間與層次。

4. 顯微鏡論證(Microscope Argument) - 上帝能關照水滴中的微生物,也能照顧宇宙中所有生命。 - 這是一種反駁「人類中心論」的神學觀點。

5. 靈魂輪迴(Transmigration of Souls) - 靈魂在死後會遷移至其他星球,逐步達到完美。 - 這一觀點融合了神秘主義與宇宙多元論,認為宇宙是靈魂進化的舞台。

文學與文化中的宇宙多元想像

宇宙多元論也深深影響了文學與文化:

- 早期科幻作品如 Lucian 的《真實的歷史》、Voltaire 的《Micromégas》、Fontenelle 的《世界多元論對話錄》,都描繪了外星生命與多元世界。 - 這些作品不僅是娛樂,也反映了當時對宇宙與人類地位的哲學思考。

現代科學的延續與挑戰

進入現代,宇宙多元論轉化為更具科學性的探索:

- 「天文學」與行星科學:發現數千顆系外行星,部分位於「適居帶」,可能有液態水與生命。 - 宇宙學與物理學:提出多重宇宙(Multiverse)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可能只是眾多宇宙之一。 - SETI 計畫:尋找外星智慧生命的訊號,延續了宇宙多元論的探索精神。

儘管尚未發現確鑿的外星生命證據,但宇宙多元論已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結語:從哲學到科學的宇宙探索

宇宙多元論是一個跨越時代的思想,它從古代哲學家的直覺推測,經過中世紀神學的辯證,到現代科學的實證探索,始終反映出人類對宇宙的好奇與對自身定位的追問。

這不僅是關於「是否有其他生命」的問題,更是關於「我們在宇宙中的角色」與「宇宙的本質」的深層思考。

參考資料: David Darling, "Pluralism (plurality of world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洋歷史小故事的沙龍
0會員
41內容數
說說西洋歷史故事。
2025/09/29
古代「地球觀」的演進:從神話到科學 在古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知並非一開始就具備科學性,而是深受宗教、神話與哲學思想影響。不同文明對地球的理解各異,從平面到球體的轉變,反映了人類觀察自然、思考宇宙的方式逐漸理性化。 一、神話與宗教的地球模型 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地球
Thumbnail
2025/09/29
古代「地球觀」的演進:從神話到科學 在古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知並非一開始就具備科學性,而是深受宗教、神話與哲學思想影響。不同文明對地球的理解各異,從平面到球體的轉變,反映了人類觀察自然、思考宇宙的方式逐漸理性化。 一、神話與宗教的地球模型 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地球
Thumbnail
2025/09/29
羅馬帝國的遺產:文明的基石 羅馬帝國不僅是古代世界最強大的政權之一,其遺產更深深影響了歐洲、中東乃至全球的歷史進程。從語言到法律、從宗教到建築,羅馬的影響跨越千年,成為西方文明的基礎。 一、語言與文字的傳承 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這種語言在帝國滅亡後仍持續影響歐洲各地:
Thumbnail
2025/09/29
羅馬帝國的遺產:文明的基石 羅馬帝國不僅是古代世界最強大的政權之一,其遺產更深深影響了歐洲、中東乃至全球的歷史進程。從語言到法律、從宗教到建築,羅馬的影響跨越千年,成為西方文明的基礎。 一、語言與文字的傳承 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這種語言在帝國滅亡後仍持續影響歐洲各地:
Thumbnail
2025/09/29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歷史背景與概述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通常被視為古典時代的終結與中世紀的開端。這一過程並非一夕之間發生,而是經歷了數世紀的衰退與轉型。歷史學者普遍認為,帝國的崩潰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包括政治腐敗、軍事弱化、經濟崩潰、人口減少、宗教變革,以及外族入侵等。 關鍵歷史事件
Thumbnail
2025/09/29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歷史背景與概述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通常被視為古典時代的終結與中世紀的開端。這一過程並非一夕之間發生,而是經歷了數世紀的衰退與轉型。歷史學者普遍認為,帝國的崩潰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包括政治腐敗、軍事弱化、經濟崩潰、人口減少、宗教變革,以及外族入侵等。 關鍵歷史事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理論學家/各自表述 宇宙的起點 從沒一個見解 能下定論且被承認 ~~~ 想要的不多 能要的更少 要得的也將轉虛無 浸淫其中/終感空乏 時刻檢點擁有的/將發現 無一事物真實不變 甚而 無跡可尋 ~~~ 宇宙大爆炸的奇點 怎麼發生 對生命價值毫無益助 ~~~ 今只想問
Thumbnail
理論學家/各自表述 宇宙的起點 從沒一個見解 能下定論且被承認 ~~~ 想要的不多 能要的更少 要得的也將轉虛無 浸淫其中/終感空乏 時刻檢點擁有的/將發現 無一事物真實不變 甚而 無跡可尋 ~~~ 宇宙大爆炸的奇點 怎麼發生 對生命價值毫無益助 ~~~ 今只想問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10/123.html 00:03 ➠不只有一個地球 02:25 ➠人類有一個世界毀滅於核子大戰……。 04:50 ➠人類內在世界的探索與演化
Thumbnail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10/123.html 00:03 ➠不只有一個地球 02:25 ➠人類有一個世界毀滅於核子大戰……。 04:50 ➠人類內在世界的探索與演化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動物世界所沒有的,正是利用不同符號(形式)表達同樣願望和思想的能力,即掌握原初表達或意義的特定功能,並將文化視為對象。符號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透過符號的抽象化、象徵作用,區分了真實與可能,為可能性創造空間,並指向物理之外的意義。人類透過行動,在文化的兩面性中,成為真正意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