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球觀」的演進:從神話到科學
在古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知並非一開始就具備科學性,而是深受宗教、神話與哲學思想影響。不同文明對地球的理解各異,從平面到球體的轉變,反映了人類觀察自然、思考宇宙的方式逐漸理性化。
一、神話與宗教的地球模型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地球被視為一個「圓形平面」,周圍環繞著海洋。最著名的例子是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世界地圖》,描繪地球為一「圓盤」,中央為巴比倫,周圍有七個神秘島嶼,象徵未知世界。這種地圖不僅是地理工具,更是宇宙觀的象徵。
「希伯來」文化則認為地球是由水包圍的平面,天空如穹頂般覆蓋其上。這種觀念在《聖經》中也有所體現,影響了後世基督教世界的地球觀。
二、希臘哲學家的突破:地球是「球體」
希臘哲學家在地球形狀的認知上做出了重大突破:
- 泰勒斯(Thales):雖主張地球浮於水面,但未明確提出球形說。 -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創作了第一張已知的世界地圖,並提出地球懸浮於空間中,形狀如圓柱。 - 畢達哥拉斯(Pythagore):最早提出地球為「球體」的哲學家之一,認為球形是宇宙中最完美的形狀。 - 帕門尼德(Parménide):進一步主張地球懸浮於空中,並提出氣候區理論。

後人根據阿那克西曼德的假設,所繪製的世界地圖。
三、亞里士多德的科學論證
亞里士多德(Aristote)在公元前4世紀以觀察與邏輯推理支持地球「球形」說:
- 月食時地球影子呈圓形。 - 船隻遠航時先見帆後見船身。 - 北上或南下時星空出現變化。
這些觀察成為後世地球「球形」說的重要證據。
四、伊拉托斯特尼的測量:地球周長的估算
伊拉托斯特尼(Ératosthène)是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他在公元前3世紀,利用夏至時太陽在不同城市的影子角度差,成功估算地球周長約為39,375公里,與現代測量值相差不遠,展現了古代科學的精準性。
五、地理座標與氣候區劃的建立
希臘「地理」學家逐漸建立地球座標系統與氣候區劃:
- 狄西亞克(Dicéarque)與斯特拉波(Strabon):發展「經緯度」概念,繪製更精確的地圖。 - 地球被劃分為五個氣候區:兩個極地冰凍區、一個赤道酷熱區、兩個溫帶區。這一理論影響了後世地理學與航海探索。
六、天文觀測與宇宙模型的發展
古代「天文學」的進展也促進了地球觀的演變:
- 阿里斯塔克(Aristarque):在公元前3世紀提出「日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地球繞其運行,遠早於哥白尼。 - 希帕克(Hipparque):編製星表,發現歲差現象,對天文學影響深遠。 - 托勒密(Ptolémée):著作《天文大成》(Almageste)與《地理學》(Géographie)集大成,奠定中古世紀宇宙與地理知識基礎。他的「地心說」雖後來被推翻,但在當時具有極高權威性。
七、地球形狀的爭議與延續
儘管希臘哲學家與科學家已提出地球「球形」說,但在某些文化與宗教中,平面地球觀仍持續存在。例如早期基督教部分教父仍主張地球為「平面」,直到中世紀後期,「球形」地球才成為主流共識。
結語:從神話到理性,人類探索地球的旅程
古代人類從神話與宗教出發,逐步以觀察、推理與測量,建立起對「地球形狀」的科學理解。希臘哲學家與天文學家的貢獻不僅改變了「地球觀」,也為現代「地理學」與「天文學」奠定了基礎。地球從神秘的「圓盤」,轉變為精確測量的「球體」,這段歷程是人類理性思維與科學精神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