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民國6、70年代,小孩子們在過年或中秋節前,一定會先跑到矸仔店「儲備軍火」,買好各式各樣的鞭炮,只為了在節日的某個夜晚,和鄰居玩伴、對街的囡仔來場大火拼。那時候我們根本沒有什麼3C產品,除了偶爾能玩到的任天堂之外,逢年過節吃完年夜飯或中秋晚餐後,閒閒無事最期待的娛樂就是和一群孩子們聚在巷口,燃放鞭炮、廝殺嬉鬧,歡笑聲此起彼落,成了童年最熱鬧的回憶。
經典火炮除了沖天炮之外,當中最傳奇、最經典、玩法最多,就屬最便宜,大家都買得起的「水鴛鴦」了,堪稱鞭炮界的萬用手榴彈。記得小時候單買一盒「水鴛鴦」只要20元,一大把沖天炮也只要50元,一盒1元抽200當的綜合鞭炮也只要200元,真是太便宜了~
「水鴛鴦」這名字取得未免太好,既有詩意又反映了武器特性,水鴦鴛長相不起眼,一根細紙棍5、6公分長,有些是單色粉紅色或藍色紙捲,也常是五彩繽紛捲,有如鴛鴦般燦爛的羽毛。(唬爛
這盒水鴛鴦的封面剛好是嫦娥,是給中秋節用的喔!
在性能諸元方面,「水鴛鴦」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點燃後不像一般鞭炮在1、2秒內就點燃火藥爆炸,而是悶燒一段時間,順便冒出大量白煙,約10幾秒到接近1分鐘才爆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怕水,丟到水溝、河流裡,除了冒煙之外,照樣能炸得冒泡,還能激起高飛的水花。
有了時間延遲與水陸兩棲的特性,小孩子紛紛發揮創意變化出各種好玩的花樣。「水鴛鴦12吃」,甚至20吃,都有可能。
最基本的玩法,就是點燃以後丟在馬路上看它冒白煙,一群小孩凝神屏息,醞釀爆炸情緒,但總是有人等得不耐煩,以為失效了,要上前撥弄才突然迸出巨響,嚇得飛跳狂奔,引來一陣大笑。
炸鐵罐、汽水瓶
因為有延遲爆炸的特性,點燃以後,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將其裝進各種容器(通常是飲料鐵鋁罐,也有奶粉罐)倒扣,看罐子被炸衝得老高,掉在地上叩囉叩囉響的。
炸罐子2.0版
用水鴛鴦加強版-大龍砲來炸,汽水罐會被炸飛三樓高!
炸泥巴、大便
由於水鴛鴦體積小又不怕水、威力大,許多小孩喜歡把它包在泥巴裏,或插在牛糞上,自己躲起來看這些爆炸的畫面,還有它四處噴濺的樣子。綠黃黃的牛大便飛濺到路人身上,躲起來看,還得憋住氣不能笑出來,裝作什麼都不知情,以免被人家揍。
炸小動物
雖然回想起來很殘忍,但是我們就是忍不住把水鴛鴦點燃,然後炸蟑螂甚至是炸螞蟻窩或蜜蜂窩,炸蜥蜴、炸青蛙、炸狗、炸貓都很常見。記得有一次把一隻野狗抓來,牠也不明就裡,任憑我們幾個小孩處置,我們在牠的尾巴上綁上一串小串連珠炮,點了之後開始爆炸,只見牠狂奔跑步帶殺聲而去,我們幾個小孩當然是笑得樂不可支,這隻狗後來看到我們都直接躲得遠遠的~
炸牛
這個就得大書特書了,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專門探討如何炸牛,然後屁股如何無法正常坐在椅子上的故事:
有一天,其中一個小鬼帶了「水鴛鴦」來學校,當然又要拿去欺負那隻可憐的牛了,平常水鴛鴦都是插在牛糞裡,這次心血來潮想要玩點別的,於是乎點燃了手中那支僅存的「水鴛鴦」,說時遲那時快就插在牛的屁股上,然後一哄而散,跑回教室,在跑的過程中隱約聽到牛的哀嚎聲...

炸女生
這是最好玩的方式了。考量把水鴛鴦丟在水溝裏就會炸出水花。非常好看👀,而且因為水鴛鴦泡在水裡要過一陣子才會爆炸!它會先冒一陣子的白煙,大概要等一兩分鐘才炸開,這時候如果有不知情而傻呼呼又很漂亮的女同學走過,剛好爆炸,躲在一邊角落裏的我們,看了就很爽,真的會笑翻一堆人。
炸汽、機車
當然目標都是馬路上經過的汽、機車了,記得曾經無聊到把水鴛鴦丟到停在路邊的汽車排氣管中,這要丟了就趕快跑,免得被從家裡衝出來的車主幹瞧。
炸學校任何地方
我們甚至會去學校炸自己掃的廁所,還會炸廁所後面的化糞池,點了之後從化糞池透氣孔丟進去,那還真是無聊到極點,都不知道沼氣的危險性。
炸下棋的人
有時候看到路邊亭仔腳或涼亭有一堆阿公在下棋,很專心,偷偷到旁邊點了丟到水溝去再慢慢走開,水鴛鴦爆炸時的威力會讓這些阿公的棋子從桌上嚇到掉下來,接著阿公們會幹幹叫罵人,超恐怖!
即使時光飛逝,那些童年過年過節燃放鞭炮的歡樂場景,至今依然深深烙印在腦海裡,現在的小孩,恐怕已無法再像我們當年那樣盡情放鞭炮了吧!別說城市早已全面禁放鞭炮,就連鄉下地方,居民們大概也嫌那霹靂啪啦的聲響過於吵鬧,隨著時代進步,人們更重視環保與安全,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也變得像溫室般寧靜而有規矩,自然無緣體會當年那種「野戰炮火」的樂趣。我只是偶爾回想起很久很久以前,那段屬於我們童年的美好時光,心中仍覺得無限溫暖懷念。
延伸閱讀
爆竹鞭炮:臺灣傳統年節的童年記憶
與一頭水牛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