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將軍問二三子之行於賜也,不一而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未知中否,請嘗以告。」孔子曰:「言之。」子貢以其質告。孔子既聞之,笑曰:「賜,汝偉為知人,賜!」子貢對曰:「賜也焉能知人,此賜之所親睹也。」孔子曰:「是女所親也:吾語女耳之所未聞,目之所未見,思之所未至,智之所未及者乎?」子貢曰:「賜得則願聞之也。」
2. 注釋
1. 適魯:回到魯國。
2. 二三子:孔子的門人弟子。
3. 不一而三:不止一次,而是多次。
4. 辭不獲命:推辭卻不能推掉,只得回答。
5. 質:實情,實際所見。
6. 偉為知人:極善於識人。
7. 女:同「汝」,你。
8. 耳之所未聞…智之所未及:指人所難以接觸、理解的境界。
9. 賜得則願聞之也:如果能夠的話,願意聆聽。
3. 白話文
子貢和衛將軍文子談過之後,回到魯國,去見孔子,說:「衛將軍向我詢問諸位弟子的行為,多次追問,我推辭不得,只好依照自己親眼所見來回答。不知道是否合宜,特來稟告。」孔子說:「說給我聽聽。」於是子貢把情況如實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完後笑著說:「賜啊,你真是擅長識人啊!」子貢回答說:「我怎麼能算懂得識人呢?這些只是我親眼所見罷了。」孔子說:「這只是你親身見到的而已。我告訴你一些耳朵未曾聽過,眼睛未曾見過,心思未曾想到,智慧未能達到的事,好嗎?」子貢說:「如果能聽到,那我願意拜聽。」
4. 總結
子貢因答文子之問,謹慎地將情況回報孔子,孔子則藉此啟發子貢,指出識人之道不止眼前所見,還有更深層的領悟。
啟示
識人不僅憑外在行為,更需洞察深層本質。
學問需虛心求教,不能自滿於眼見。
真正的智慧來自超越經驗的領悟與師道傳授。
君子應當承認自己的不足,方能有所進益。
十七、
1. 原文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舊惡,蓋伯夷、叔齊之行也。」
2. 注釋
1. 不克不忌:不與人爭勝,也不懷猜忌。
2. 不念舊惡:不記仇,不追究過去的怨恨。
3. 蓋:大概是、應當是。
4. 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國的王子,因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以高風亮節著稱。
3. 白話文
孔子說:「不爭勝、不嫉妒,不記仇、不懷恨,這大概就是伯夷和叔齊的行為品德。」
4. 總結
孔子以伯夷、叔齊為典範,說明真正的高尚人格是不爭、不忌、不懷舊怨,胸懷寬廣而無私。
啟示
君子應當寬厚待人,不爭強好勝。
不記仇、不懷怨,能使人格高潔。
以歷史賢人為榜樣,可自省自勉,修養德行。
真正的品德在於寬容與謙讓,而非爭奪與計較。
十八、
1. 原文
晉平公問於祁徯曰:「羊舌大夫,晉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徯對,辭曰:「不知也。」公曰:「吾聞女少長乎其所,女其閹知之。」祁徯對曰:「其幼也恭而遜,恥而不使其過宿也;其為侯大夫也悉善而謙,其端也;其為公車尉也信而好直,其功也;至於其為和容也,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也。」公曰:「嚮者問女,女何曰弗知也?」祁徯對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知。」蓋羊舌大夫之行也。
2. 注釋
1. 羊舌大夫:晉國大夫,姓羊舌,名職,字叔向。
2. 閹知:完全知道。
3. 過宿:過夜,比喻延誤、積累。
4. 悉善而謙:盡善盡美而又謙遜。
5. 公車尉:掌管王室車馬的官職。
6. 和容:寬和容恕。
7. 博聞而時出:學識廣博,適時表現出來。
8. 每位改變:隨官職不同,德行表現各異。
3. 白話文
晉平公問祁徯:「羊舌大夫是晉國的賢良大夫,他的品行怎麼樣?」祁徯回答推辭說:「不知道。」平公說:「我聽說你自小跟隨在他身邊,你應該完全了解吧。」祁徯回答說:「他年少時恭敬謙遜,知道羞恥,不讓過錯停留;他做侯大夫時盡善盡美而又謙遜,這是他的端正;他做公車尉時誠信而喜好正直,這是他的功勞;至於他作為和容之人時,溫和善良而喜好禮儀,學識廣博而能適時表現,這是他的志向。」平公說:「剛才我問你,你為什麼說不知道呢?」祁徯回答說:「他在不同的官職上,每次都隨位而變,不知道他最終要停在哪一種品行,所以才說不知道。」這大概就是羊舌大夫的品行。
4. 總結
羊舌大夫隨官職而顯示不同的德行:少年時謙恭自律,為官時謙謙君子,任職時誠信正直,平日則溫良好禮、博學有志。他能隨職責展現不同的品格,難以用單一標準評斷。
啟示
品德應隨身份與職責展現不同層面。
真正的賢人能在各種位置上都表現合宜。
行為隨位而變,顯示其德性之廣博與靈活。
君子不固執於一端,而能因時因職責展現不同的美德。
十九、
1. 原文
畏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乎父而恭於兄,好從善而矅往,蓋趙文子之行也。
2. 注釋
1. 畏天:敬畏天命。
2. 服義:遵循義理。
3. 行信:踐行誠信。
4. 矅往:矅,明察;往,過去或行事。指明察事理而前行。
5. 趙文子:趙衰,字子餘,晉國大夫,諡號文。
3. 白話文
敬畏上天而尊敬他人,遵循義理而踐行誠信,孝順於父親而恭敬於兄長,喜好追隨善行並且明察事理而前行,這大概就是趙文子的品行。
4. 總結
趙文子能以敬畏、義信、孝恭與好善為行事準則,展現出全方位的道德典範。
啟示
敬天敬人是立身之本。
行義守信是處世之要。
孝順恭敬是家庭根本。
喜好追善能使人不斷提升德行。
二十、
1. 原文
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君陳則進,不陳則行而退,蓋隨武子之行也。
2. 注釋
1. 不敢愛其死:不惜犧牲生命以事奉君主。
2. 不忘其身:雖然效忠,仍不輕棄自身安危。
3. 謀其身不遺其友:在謀求自保時,也不遺棄朋友。
4. 君陳:陳,列陣。君若出兵列陣則跟隨而進。
5. 隨武子:隨會,字子玉,晉國卿,諡號武。
3. 白話文
他事奉君主時,不惜犧牲性命,但也不忘保全自身;在謀求自保時,並不遺棄朋友。君主出兵列陣時,他便隨軍而進;若君主不出陣,他就從容而退。這大概就是隨武子的品行。
4. 總結
隨武子忠於君主卻能兼顧自身與朋友,進退有度,展現了忠義與謀略兼備的品德。
啟示
忠君不必盲目,亦要保全自身。
謀身而不棄友,顯示義氣與仁心。
進退有度,合乎時宜,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一、
1. 原文
其為人之淵泉也,多聞而難誕也,不內辭足以沒世;國家有道,其言足以生;國家無道,其默足以容,蓋桐提伯華之行也。
2. 注釋
1. 淵泉:深邃如泉水,比喻學識淵博、德行深厚。
2. 多聞而難誕:博學多聞而不輕率浮誇。
3. 不內辭足以沒世:不逢迎獻媚,其辭言足以安度一生。
4. 國家有道:國家政治清明。
5. 國家無道:國家政治混亂。
6. 桐提伯華:古人名,品行賢德之士。
3. 白話文
他這個人如同深泉一般深厚,學識廣博而不輕率浮誇;不阿諛奉承,其言辭足以安度一生。國家有道時,他的言語足以使他立身;國家無道時,他的沉默也足以容身。這大概就是桐提伯華的品行。
4. 總結
桐提伯華品性深厚,處事有度,懂得在有道之世言語有益,在無道之世則以沉默自保。
啟示
學識要深厚,言行不可浮誇。
在政治清明時,應勇於建言;在政治黑暗時,則應懂得自保。
明哲保身並非懦弱,而是智慧的選擇。
二二、
1. 原文
外寬而內直,自設於隱栝之中,直己而不直於人,以善存,亡汲汲,蓋蘧伯玉之行也。
2. 注釋
1. 外寬而內直:外表寬厚,內心正直。
2. 隱栝:隱逸清靜之處。
3. 直己而不直於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他人。
4. 以善存:以善行自持。
5. 亡汲汲:沒有急切追逐之心。
6. 蘧伯玉:春秋衛國賢大夫,名瑗,字伯玉。
3. 白話文
外表寬厚,內心正直,自己選擇隱居於幽靜之中,端正自身而不苛責他人,以善行立身,沒有急切追逐功名的心思,這大概就是蘧伯玉的品行。
4. 總結
蘧伯玉外圓內方,恪守自身正直,不苛責他人,安於善道而不急於追逐名利。
啟示
為人應外柔和、內剛直。
修己不責人,是處世的高明之道。
安守善行,淡泊名利,方能自全。
二三、
1. 原文
孝子慈幼,允德稟義,約貨去怨,蓋柳下惠之行也。
2. 注釋
1. 孝子慈幼:孝順父母,慈愛年幼。
2. 允德稟義:誠信仁德,承受並遵循義理。
3. 約貨去怨:淡泊財物,不計私怨。
4. 柳下惠:春秋時魯國賢士,名展,字禽,號柳下惠,以德行仁厚著稱。
3. 白話文
孝順父母,慈愛幼小,誠信仁德而遵循義理,對財物淡泊,不存怨恨,這就是柳下惠的品行。
4. 總結
柳下惠的德行重在孝親、仁愛、守義、忘怨,並不看重財物。
啟示
孝與慈是人倫之本。
堅守義理能建立人格典範。
淡泊名利、不計怨仇,才能真正安身立命。
為人處世應多從仁德出發,而非私欲。
二四、
1. 原文
其言曰:君雖不量於臣,臣不可以不量於君,是故君擇臣而使之,臣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君,無道橫命;晏平仲之行也。
2. 注釋
1. 不量:不以實情衡量,不公平對待。
2. 君雖不量於臣:即使君主不能正確評價臣下。
3. 臣不可以不量於君:臣子仍應正確看待君主。
4. 擇臣而使之:君主要慎選臣子並任用。
5. 擇君而事之:臣子要選擇有德的君主而效力。
6. 有道順君:若君有道,則順從君主。
7. 無道橫命:若君無道,則聽從命運,不盲目效忠。
8. 晏平仲:即晏嬰,齊國賢相,以清廉正直著稱。
3. 白話文
他說:即使君主不能正確地看待臣下,臣下也不能不正確地對待君主。所以君主要慎重選擇臣子並任用,臣子也要選擇君主來事奉。有道的時候就順從君主,無道的時候則隨命而行,這就是晏平仲的品行。
4. 總結
晏平仲的行為準則在於君臣互相選擇、互相成就,臣子應忠而有度,能分辨君主是否有道。
啟示
君主用人要慎重,臣子事君也要有原則。
忠臣不盲從,要以道義為準繩。
在有道的時代積極盡忠,在無道之世保持清白。
人生抉擇需順應時勢,但不失正直。
二五、
1. 原文
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在尤之外,貧而樂也,蓋老萊子之行也。
2. 注釋
1. 德恭:品德謙恭。
2. 行信:行為誠實守信。
3. 尤:過失、怨尤。
4. 在尤之內:涉及過失與怨尤之中。
5. 在尤之外:不牽涉過失與怨尤之外。
6. 貧而樂:生活清貧卻能安貧樂道。
7. 老萊子:春秋楚國隱士,以孝道與恬淡知名。
3. 白話文
他的品德謙恭,行為誠信,整日所說的話都不落在怨尤與過失之中,而常在怨尤之外;雖然貧窮,卻能自得其樂。這就是老萊子的品行。
4. 總結
老萊子以恭敬守信為本,不涉怨尤,安於清貧,保持心靈快樂。
啟示
謙恭與誠信是立身的根本。
言語要避免過失與怨尤。
物質貧困並不妨礙精神的富足。
樂道安貧是修身的重要境界。
二六、
1. 原文
易行以俟天命,君下位而不援其上;觀於四方也,不忘其親;苟思其親,不盡其樂;以不能學為己終身之憂,蓋介山子推之行也。
2. 注釋
1. 易行:安然行事,隨順自然。
2. 俟天命:等待天命的安排。
3. 援其上:攀附在位的權貴。
4. 觀於四方:觀察四方世事。
5. 不忘其親:不忘父母親人。
6. 苟思其親:只要想到親人。
7. 不盡其樂:便無法盡情享樂。
8. 以不能學為己終身之憂:將不能好好學習視為終身的憂患。
9. 介山子推:春秋時晉文公的臣子,忠義隱士。
3. 白話文
他處事安然以等待天命的安排,身居下位也不去攀附上位的人;觀察四方事物時,仍不忘懷念親人;只要一想到親人,就無法盡情享樂;並且把不能好好學習視為一生的憂患。這就是介山子推的品行。
4. 總結
介山子推安然隨順天命,不求攀附權貴,念親守義,重視學習,把學問當作終身之責。
啟示
隨順天命,安守本分,不必苟求權勢。
行事不忘親恩,是仁孝的表現。
不沉迷享樂,常懷思親之心。
將學習視為終身的功課,是修身立德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