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
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
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2. 注釋
1. 單居離:人名,弟子向曾子請問。
2. 天圓而地方:古代流行的宇宙觀,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3. 云乎:你聽過這樣說嗎?
4. 不察:未明白、未理解。
5. 上首:天所生成的上方,象徵圓。
6. 下首:地所生成的下方,象徵方。
7. 四角之不揜:如果天圓地方是真實的,那麼圓天無法完全覆蓋方地的四角。
3. 白話文
單居離問曾子:「人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真有這回事嗎?」
曾子說:「離啊!這只是你聽來的說法罷了!」
單居離說:「學生因為自己不明白,所以才敢提出來請教。」
曾子說:「天所生的上方稱為圓,地所生的下方稱為方。若真是天圓地方,那麼方地的四角豈不是無法被圓天覆蓋嗎?」
4. 總結
此段透過曾子的回答,指出「天圓地方」只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並非實際的天地形狀。天之高遠稱為圓,地之安厚稱為方,而非具體的幾何形狀。曾子提醒弟子,不可執著於傳聞,要深入理解其義。
啟示
傳統觀念往往含有象徵意義,不必拘泥於表象。
學問應該多加思考,不能盲從人言。
提問是學習的重要途徑,敢於發問才能求得真知。
真理需要辯證與推理,不能僅憑俗說接受。
二、
1. 原文
「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
2. 注釋
1. 且來:過來,召喚對方注意聽講。
2. 參:曾參,曾子自稱其名。
3.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天的法則稱為圓,地的法則稱為方。
4. 幽:內含、深藏。
5. 明:光明、顯現。
6. 外景:顯現於外的現象。
7. 內景:蘊藏於內的作用。
8. 火日外景:太陽和火象徵外在明顯的作用。
9. 金水內景:金與水象徵內藏的力量。
10. 施:發散、施與。
11. 化:變化、滋生。
12. 陽施而陰化:陽氣發散作用,陰氣則內化生成。
13. 神:陽氣之精。
14. 靈:陰氣之精。
15. 品物:萬物。
16. 祖:根源、起始。
17. 善否治亂:善惡、興衰、治亂。
3. 白話文
「過來,我告訴你。參曾經聽夫子說過:『天的道理稱為圓,地的道理稱為方。地方象徵幽藏,天圓象徵光明。光明者是吐出之氣,所以表現於外;幽藏者是含納之氣,所以作用於內。因此火與太陽象徵外在之景,而金與水象徵內在之景。吐氣者用來施與,含氣者用來化生,所以說陽氣施予、陰氣化育。陽氣的精華稱為神,陰氣的精華稱為靈。神與靈,就是萬物的根本,也是禮樂仁義的源頭,善惡、治亂也由此而興起。』」
4. 總結
此段藉由天道與地道的「圓」與「方」象徵,闡述陰陽運行的規律。陽氣外施,陰氣內化,兩者相互作用,孕育出萬物,並成為人類禮樂仁義之本。由此說明自然法則與人倫道德的根源是一體相通的。
啟示
天地陰陽的運行原理是萬物生成的根本。
神與靈象徵自然精氣,也象徵人心之德性來源。
人倫禮樂仁義並非外加,而是順應天地自然而生。
明白自然之理,方能洞察善惡治亂的根源。
三、
1. 原文
陰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2. 注釋
1. 陰陽之氣:天地間陰氣與陽氣的運行與變化。
2. 各從其所:各自依循其本位。
3. 偏:偏盛,偏離均衡。
4. 俱:同時並行。
5. 交:互相交會。
6. 亂:混雜不分。
7. 和:調和、融合。
8. 霰:小冰粒。
9. 雹:冰雹,大冰塊。
10. 一氣之化:同一股氣的不同變化。
3. 白話文
陰氣與陽氣,各自依循其本位,便會安靜無變。若一方偏盛,就會成為風;兩氣並行,就會產生雷;互相交會,就會發出閃電;混亂不清,就會形成霧;若彼此調和,就會降雨。陽氣勝出,便散為雨露;陰氣勝出,就凝成霜雪。陽氣專盛,則結成冰雹;陰氣專盛,則形成霰。霰與雹,本來都是同一股氣變化而成的。
4. 總結
此段闡述陰陽氣候運行的變化規律:平衡則安,偏盛或交錯則產生各種天象。風、雷、電、霧、雨、霜、雪、雹、霰,皆是陰陽氣互動的不同表現。
啟示
自然界的現象皆由陰陽消長、互動而生。
陰陽和諧則安定,失衡則生變。
人事亦如自然,平衡則和,偏執則亂。
理解陰陽變化,有助於洞察天地與人生之道。
四、
1. 原文
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勞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
2. 注釋
1. 毛蟲:指有毛的動物,如獸類。
2. 羽蟲:指有羽毛的動物,如鳥類。
3. 介蟲:有甲殼的動物,如龜、蟹、甲蟲。
4. 鱗蟲:有鱗片的動物,如魚類。
5. 勞匈:胸膈、胸腔。此處指人類具有胸膈以分氣息。
6. 陰陽之精:陰陽二氣最精微的結合。
3. 白話文
有毛的動物,長毛之後才能生存;有羽毛的動物,長羽之後才能生存。毛羽之類的動物,都是由陽氣所生。有甲殼的動物,具甲殼後才能生存;有鱗片的動物,具鱗片後才能生存。介殼與鱗片之類的動物,都是由陰氣所生。唯獨人類,有胸膈之後方能生存,是陰陽二氣的精華所孕育的產物。
4. 總結
此段以動物分類說明陰陽作用:毛羽類屬於陽,介鱗類屬於陰,而人則是陰陽精氣的綜合體,最為特殊。
啟示
萬物各因陰陽而生,人類則承陰陽之精,地位殊異。
人能兼陰陽之氣,顯示出天地所重,亦寓示人應以平衡為本。
明白自身是陰陽之合,可提醒人順應自然、調和身心,方能保全生命。
五、
1. 原文
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勞蟲之精者曰聖人;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此皆陰陽之際也。玆四者,所以聖人役之也;是故,聖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
2. 注釋
1. 毛蟲:指獸類。
2. 麟:麒麟,毛蟲中最精妙的靈獸。
3. 羽蟲:指鳥類。
4. 鳳:鳳凰,羽蟲中最尊貴的神鳥。
5. 介蟲:指有甲殼的動物,如龜蟹。
6. 龜:龜在古代為靈物,用以占卜。
7. 鱗蟲:指魚類或鱗片動物。
8. 龍:鱗蟲之精,象徵變化無窮。
9. 勞蟲:指人類(具胸膈、勞作之蟲)。
10. 聖人:人類之精,具備陰陽之德,能總領萬物。
11. 龍非風不舉:龍需藉風而飛騰。
12. 龜非火不兆:龜甲需以火灼裂方能占卜。
13. 陰陽之際:陰陽交感的關鍵。
14. 役之:駕馭、運用。
15. 宗廟主:宗廟祭祀之主宰。
3. 白話文
毛類動物的精華是麒麟,羽類動物的精華是鳳凰,甲殼動物的精華是龜,鱗片動物的精華是龍,而人類的精華則是聖人。龍沒有風便不能升舉,龜沒有火就不能顯兆,這些現象都是陰陽交會的表現。這四種靈物,都可以被聖人所役使。因此,聖人是天地的主宰,是山川的主宰,是鬼神的主宰,也是宗廟的主宰。
4. 總結
此段以四靈(麟、鳳、龜、龍)對應陰陽象徵,並指出人之精為聖人,能統御萬物。聖人因通曉陰陽、役使四靈,而成為天地、山川、鬼神及宗廟的主宰。
啟示
自然萬物皆有其靈,聖人因通達陰陽,能統御萬靈。
龍鳳麟龜象徵自然力量,顯示聖人須順應陰陽規律才能駕馭。
人之為貴,在於能化物統道,承擔天地與社稷的責任。
聖人之德並非凌駕自然,而是與天地陰陽相合,進而成為主宰。
六、
1. 原文
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厤,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而治陽,厤居陽而治陰,律厤迭相治也,其間不容髮。
2. 注釋
1. 日月之數:日月運行的規律。
2. 星辰之行:星辰運轉的軌跡與規則。
3. 四時之順逆:春夏秋冬的更替與運行規律。
4. 厤:曆法,用於推算天象、安排農事。
5. 截十二管:指製作十二律管,用以定音。
6. 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樂器所發的聲音。
7. 律:音律,調整音高與音階的制度。
8. 律居陰而治陽:音律屬陰,用以調和陽氣。
9. 厤居陽而治陰:曆法屬陽,用以調和陰氣。
10. 迭相治:交互制衡、彼此調和。
11. 不容髮:形容嚴密精細,絲毫不差。
3. 白話文
聖人謹慎掌握日月的運行規律,用以觀察星辰的運行,依此來安排四季的順逆,這就叫做「曆」。他又截取十二根竹管,用來求取八音的高低清濁,這就叫做「律」。音律屬於陰,用來調和陽;曆法屬於陽,用來調和陰。律與曆相互交替制衡,其精密程度連一根頭髮都容不下。
4. 總結
此段說明聖人以曆法掌控時序、以音律調和陰陽,二者互相配合,構成天地運行與人事秩序的和諧。
啟示
曆法與音律皆是聖人調和陰陽、治理天下的重要工具。
天文與音樂相通,皆需精密而不可差錯。
真正的治理在於順應自然規律,並以制度使陰陽調和。
聖人治世,必兼顧天地運行與人心和諧。
七、
1. 原文
聖人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後貴賤。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無祿者稷饋,稷饋者無尸,無尸者厭也;宗廟曰芻豢,山川曰犧牷,割列禳瘞,是有五牲。
2. 注釋
1. 五禮:吉、凶、軍、賓、嘉五種禮制。
2. 五衰:喪服制度,用以區分親疏。
3. 五聲:宮、商、角、徵、羽五音。
4. 五味: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
5. 五色:青、赤、黃、白、黑五種正色。
6. 五穀:稻、黍、稷、麥、菽等主要穀物。
7. 五牲:牛、羊、豕、犬、雞五種祭祀牲畜。
8. 太牢:以牛、羊、豕三牲為祭品,諸侯用。
9. 少牢:以羊、豕二牲為祭品,大夫用。
10. 饋食:士用單豕祭祀。
11. 稷饋:平民無牲畜,僅以穀物祭祀。
12. 無尸:祭祀時沒有象徵祖先的代表。
13. 厭:僅以飲食供奉,不設正式祭儀。
14. 芻豢:用草料養肥的牲畜,專供宗廟祭祀。
15. 犧牷:純色無瑕的牲畜,用於祭山川。
16. 割列禳瘞:割牲分祀、祈禳、埋祭。
3. 白話文
聖人制定五種禮制,讓百姓有所依循;設置五等喪服,以分辨親疏遠近;調和五聲來引導民眾情氣;調配五味來觀察民情;規正五色的位置,確定五穀的名稱,並安排五牲的先後貴賤。諸侯祭祀用牛,稱為「太牢」;大夫祭祀用羊,稱為「少牢」;士祭祀用豕,稱為「饋食」;沒有俸祿的人用穀物祭祀,稱為「稷饋」。稷饋者無設「尸」,無尸則僅行飲食供奉,叫做「厭」。宗廟祭祀所用牲畜叫「芻豢」,祭山川所用牲畜叫「犧牷」,此外還有割牲、祈禳、埋祭,這些都屬於五牲之禮。
4. 總結
此段闡述聖人以五禮、五衰、五聲、五味、五色、五穀、五牲等制度規範天下,建立完整的禮樂秩序,使人倫、祭祀與民情皆有依歸。
啟示
禮制涵蓋生活方方面面,從服喪到飲食、從音樂到祭祀,皆有規範。
禮的設立在於教化百姓,使人倫有序。
祭祀的等級差異,顯示身份分尊卑之分。
真正的和諧需依靠禮樂制度與自然之道相配合。
八、
1. 原文
此之謂品物之本、禮樂之祖、善惡治亂之所由興作也。
2. 注釋
1. 品物之本:萬物之根本。
2. 禮樂之祖:禮樂的根源。
3. 善惡治亂:社會的善惡、政治的治亂。
4. 由興作:由此而興起、產生。
3. 白話文
這就叫作萬物的根本、禮樂的源頭,也是善惡、治亂由此而興起的根源。
4. 總結
這段話點明了聖人制定制度、禮樂與秩序的重要性,它是萬物的基礎,也是社會善惡與政治治亂的起點。
啟示
一切社會制度皆有根本,不可忽視基礎。
禮樂並非形式,而是治理人心的根源。
善惡與治亂都與根本制度有關,君子應重視秩序與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