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
2. 注釋
1. 踐阼:登上君位,開始即位。
2. 惡有:哪裡有。
3. 藏之約:能夠長久保存的準則。
4. 行之行:可實行的行為規範。
5. 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能夠世世代代為子孫遵循的法則。
6. 師尚父:即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的大臣。
7. 黃帝顓頊之道:指上古聖王的治國之道。
8. 意亦忽不可得見與:難道也忽然間不可再見了嗎?
9. 丹書:古代典籍,用朱筆寫成,多指記錄帝王之道的書籍。
10. 齊:齊整、整頓,此指齋戒、準備恭敬以聽。
3. 白話文
武王登基三天後,召集士大夫詢問說:「有沒有能長久保存、可以實行的準則與行為,使子孫萬世都能遵循呢?」士大夫回答:「我們沒有聽說過。」於是武王又召來師尚父詢問:「上古黃帝、顓頊的治國之道還存在嗎?難道已經完全無法再見到了嗎?」師尚父回答:「還在丹書之中。若大王想要聽,那就請先齊戒恭敬吧!」
4. 總結
武王即位後,急於尋找能讓子孫萬世長治久安的根本道理,顯示他重視治國的根本。士大夫無法回答,唯有姜子牙指出聖王之道仍記錄在典籍中,只要虔誠齊戒,就能領會。
啟示
治國需要根本法則,不能僅憑一時權謀。
聖王之道歷久不衰,只需虔心學習。
領導者應謙虛求道,重視典籍與賢臣的教誨。
二、
1. 原文
王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2. 注釋
1. 齊三日:齊戒三日,表示莊重虔誠。
2. 端冕:穿戴正式禮冠,表達莊嚴。
3. 負屏:背靠著屏風而立。
4. 南面而立:古代帝王面南而治,象徵為君之位。
5. 不北面:北面為臣,師尚父提醒武王不可站在臣子位置。
6. 折而南:轉向南方。
7. 敬勝怠:敬慎勝過懈怠,則吉祥。
8. 義勝欲:義理戰勝私欲,則順從正道。
9. 不強則枉:若不堅持原則,則行為偏差。
10. 仁:仁德。
11. 量百世:可持續百代。
12. 及其世:禍患立刻在當代顯現。
3. 白話文
武王齊戒三日後,戴上冕冠,師尚父也戴上冕冠,手捧典籍進來,背靠屏風站立。武王走下堂階,面向南方而立。師尚父說:「先王之道不是北面而立的!」於是武王走到西邊,再折向南,面向東而立。師尚父於是面向西誦讀書中的道理,說:「恭敬能勝過懈怠,則吉祥;若懈怠勝過恭敬,就會滅亡。義理能勝過私欲,則順從正道;若私欲勝過義理,則必凶險。凡事不堅持就會偏差,不恭敬就會不正直;偏差者終必滅亡,恭敬者則可傳萬世。這就是所謂可以為子孫萬世遵守的準則與行為!而且我聽說,若以仁德取得天下,又以仁德守持,能延續百代;若以不仁取得,但以仁德守持,能延續十代;若以不仁取得,又以不仁守持,則必在當代滅亡。」
4. 總結
這段記述師尚父向武王傳達治國之道,強調「敬」與「義」是長治久安的根本,而「怠」與「欲」則導向滅亡。並指出政權的長短取決於是否以仁德得之並守之。
啟示
恭敬慎重能保長久,懈怠放縱則導致衰亡。
義理應戰勝私欲,否則國家必陷危機。
政權的延續取決於仁德,得與守皆要以仁為本。
領導者若以私欲行事,禍患往往在當代即現。
三、
1. 原文
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於席之四端為銘焉,於機為銘焉,於鑑為銘焉,於盥盤為銘焉,於楹為銘焉,於杖為銘焉,於帶為銘焉,於履屨為銘焉,於觴豆為銘焉,於戶為銘焉,於牖為銘焉,於劍為銘焉,於弓為銘焉,於矛為銘焉。
2. 注釋
1. 惕若恐懼:心中警惕,如臨大難般的恐懼。
2. 戒書:警戒自己的文字,類似座右銘。
3. 銘:刻辭,刻寫以為警戒。
4. 席之四端:坐席四角,用以提醒常居安思危。
5. 機:指織機或日常器具。
6. 鑑:銅鏡,用於自省。
7. 盥盤:洗手的器具。
8. 楹:大廳的柱子。
9. 杖:手杖或權杖。
10. 帶:衣帶。
11. 履屨:鞋子。
12. 觴豆:盛酒食的禮器。
13. 戶:門。
14. 牖:窗。
15. 劍、弓、矛:兵器。
3. 白話文
武王聽了書中的道理,心中震動,如臨大難般警惕恐懼,退下後便撰寫戒辭。他把這些戒辭刻寫在席子的四角上,用以時時警醒;也刻在織機上、銅鏡上、洗手盤上、屋柱上、手杖上、衣帶上、鞋子上、酒器與食器上、門上、窗上,甚至兵器如劍、弓、矛之上。如此一來,無論日常起居還是出征用兵,都能時刻被提醒。
4. 總結
此段描寫武王聽聞治國之道後,深感震懼,將警語刻於日用器物與兵器之上,以便無時無刻不自省、不忘戒懼。
啟示
領導者應常懷警惕,避免驕逸與懈怠。
戒懼之心不可一時,而需融入生活日常。
政治與軍事皆須以仁義與敬為根基。
真正的自律是時刻自省,將「戒」化為生活的一部分。
四、
1. 原文
席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後左端之銘曰:「一反一側,亦不可以忘」;後右端之銘曰:「所監不遠,視邇所代」。
2. 注釋
1. 席:坐席,象徵日常起居之所。
2. 安樂必敬:人在安逸快樂時,更要保持恭敬,不可放縱。
3. 無行可悔:行事不可做出令自己後悔之舉。
4. 一反一側:翻身側臥之間,比喻極小之事。
5. 亦不可以忘:即使在細微動作中,也不可忘卻警惕。
6. 所監不遠:監,即鑑。警惕就在身邊,不需遠求。
7. 視邇所代:看近處人事的更替,就能知道自身當警戒。
3. 白話文
坐席前左角的銘文說:「人在安樂之時,一定要保持恭敬。」前右角的銘文說:「行事不可留下悔恨。」後左角的銘文說:「即使只是翻身或側臥,也不可忘卻自省。」後右角的銘文說:「警惕不必遠求,觀察身邊的人事更替,就能得到借鑑。」
4. 總結
此段以坐席四角的銘文,提醒人無論在安樂、行事、日常細微舉動,甚至觀察身邊人事更替時,都要保持敬慎與自省。
啟示
安樂之時更需謹慎,勿因逸樂而生驕矜。
行事應深思熟慮,避免悔恨。
小處不可鬆懈,自律從細微行為開始。
借鑑近處的人事更替,可為自己警醒與戒懼。
五、
1. 原文
機之銘曰:「皇皇惟敬,口生㖃,口戕口。」
鑑之銘曰:「見爾前,慮爾後。」
盥盤之銘曰:「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2. 注釋
1. 機:織機,象徵日常器物,用以警戒。
2. 皇皇惟敬:皇皇,謹慎不安的樣子;惟敬,唯有敬畏。
3. 口生㖃,口戕口:言語多則生亂,亦可傷己,意在戒慎言。
4. 鑑:銅鏡,用以照形,亦寓自省。
5. 見爾前,慮爾後:觀前思後,行事要有全盤考慮。
6. 盥盤:洗手器具,用以比喻潔淨自身。
7. 溺於人:陷於他人權勢或私情之中。
8. 溺於淵:沉沒於深水,尚可自力掙脫。
9. 溺於人不可救:陷於人事與人情,難以自拔。
3. 白話文
織機上的銘文說:「常常謹慎恭敬,若口舌妄動,則會生亂,甚至自取傷害。」
銅鏡上的銘文說:「要能看清眼前,更要思慮未來。」
洗手盤上的銘文說:「與其沉溺在人事中,不如沉溺於深淵。沉於深淵尚可掙扎求生,但若陷於人情世事,則難以自救。」
4. 總結
此段三銘皆在警惕:言語不可妄出,凡事須前後兼顧,且當保持自守,勿受人情世故所困。
啟示
慎言是自保之道,口舌能成事亦能害己。
凡事要有遠慮,不能只看眼前。
人若沉溺於世俗人情,最難自拔,唯有自守其道方能全身。
六、
1. 原文
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
杖之銘曰:「惡乎危?於忿疐。惡乎失道?於嗜慾。惡乎相忘?於富貴。」
2. 注釋
1. 楹:屋柱,建築支撐之物,象徵根本。
2. 毋曰胡殘:不要輕言「有什麼可殘害的」,意指勿輕忽傷害之心。
3. 其禍將然 / 大 / 長:將引起災禍、變大、延長。
4. 杖:手杖,象徵行止依靠。
5. 惡乎危:危險在哪裡。
6. 忿疐:因憤怒而受阻礙、失足。
7. 嗜慾:嗜好與欲望。
8. 相忘:彼此疏遠或忘卻情義。
9. 富貴:財富與高位。
3. 白話文
屋柱上的銘文說:「不要以為傷害很小,因為災禍將要發生;不要以為禍害無關緊要,因為災禍將變得巨大;不要以為損傷無所謂,因為災禍將延續不斷。」
手杖上的銘文說:「危險來自何處?來自憤怒與衝動。道德何時失去?在於嗜好與欲望。情誼何時疏遠?在於富貴之時。」
4. 總結
此段以「柱與杖」為喻,警惕人不可輕忽小害,因其可演變為大禍;更提醒人要防範憤怒、欲望與富貴,它們是危險、失道與忘義的根源。
啟示
小害若不制止,終將演變為大禍。
忿怒與衝動是危險之源,必須抑制。
嗜慾能毀道,當以節制守正。
富貴最易令人忘情失義,更須謹慎自守。
七、
1. 原文
帶之銘曰:「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
履屨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
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
2. 注釋
1. 帶:腰帶,象徵約束與自持。
2. 火滅修容:猶如火被熄滅後,應整肅儀容,比喻收斂自身。
3. 慎戒必恭:謹慎自戒,必須謙恭。
4. 恭則壽:謙恭則可延年益壽。
5. 履屨:鞋子,象徵行路與行為。
6. 慎之勞:謹慎勤勞。
7. 勞則富:勤勞則能致富。
8. 觴豆:古代盛酒食之器,象徵飲食。
9. 食自杖:比喻飲食應有所節度與依憑規範。
10. 憍:驕縱、傲慢。
11. 憍則逃:若因飲食驕縱,則禍患隨之而來(逃散、失敗)。
3. 白話文
腰帶上的銘文說:「如火熄滅後整肅儀容一般,要常常謹慎自戒,保持恭敬,恭敬才能長壽。」
鞋子上的銘文說:「行事要謹慎又勤勞,勤勞就能致富。」
飲食器上的銘文說:「飲食應有所節度,要小心戒除驕縱,因為一旦驕縱,災禍就會隨之而至。」
4. 總結
此段以「帶、鞋、飲食器」為喻,強調約束、勤勞與節制。人若能謙恭自守,勤奮謹慎,並在飲食享樂中保持節度,就能避免禍患,長久安泰。
啟示
謙恭能養德並延壽。
勤勞是致富的根本。
飲食與享樂須有節制,驕縱會招來禍患。
自持、勤奮、節度是安身立命之要。
八、
1. 原文
戶之銘曰:「夫名,難得而易失:無懃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懃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為謀也。」
牖之銘曰:「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
2. 注釋
1. 戶之銘:刻在門戶上的箴言。
2. 夫名:指聲名、名譽。
3. 難得而易失:聲名難以取得,卻很容易失去。
4. 無懃弗志:沒有勤奮,就無法達成志向。
5. 弗及:不能達到。
6. 杖之:依靠它。
7. 擾阻以泥之:使之混亂阻塞,形容名譽被污損。
8. 若風將至,必先搖搖:像大風將至之前,樹木必先搖動,比喻災禍將至,必有徵兆。
9. 聖人不能為謀:即使聖人也無法替你謀劃補救。
10. 牖之銘:刻在窗戶上的箴言。
11. 隨天之時:順應天時。
12. 以地之財:利用土地的資源。
13. 敬祀皇天:虔誠祭祀上天。
14. 敬以先時:敬事要先於時令,不可怠慢。
3. 白話文
門戶上的銘文說:「名譽是難得而容易失去的。若沒有勤奮努力,就說自己懂得它嗎?若沒有努力達到,就說能依靠它嗎?一旦名譽被擾亂污損,就如同大風將至前,必定先有搖動的徵兆。即使是聖人,也無法為你籌劃補救。」
窗戶上的銘文說:「要隨順天時,善用土地的資源,虔誠祭祀上天,並且要提前恭敬準備,不可延誤。」
4. 總結
這段銘文以戶與牖為象徵,戶訓示人名譽需靠勤奮而不可妄自自滿,且一旦敗壞難以挽回;牖提醒人應順天應地,敬天祭祀不可怠慢。
啟示
名譽難以建立,卻容易毀壞,必須以勤勉維護。
災禍往往有徵兆,應及早警惕,不可僥倖。
順應自然與時令,敬天畏地,方能安身立命。
敬事不可以拖延,預備早於時令才能顯示誠意。
九、
1. 原文
劍之銘曰:「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
弓之銘曰:「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
矛之銘曰:「造矛造矛!少閒弗忍,終身之羞。」
「予一人所聞,以戒後世子孫。」
2. 注釋
1. 劍之銘:刻在劍上的銘文。
2. 帶之以為服:佩帶劍作為隨身之物。
3. 行德:行事要合乎道德。
4. 倍德:背離德行。
5. 弓之銘:刻在弓上的銘文。
6. 屈伸之義:弓能屈能伸,比喻進退自如,合乎義理。
7. 廢興之行:弓的使用關乎成敗興衰,比喻人的行為亦然。
8. 無忘自過:不可忘記自省自身過失。
9. 矛之銘:刻在矛上的銘文。
10. 少閒弗忍:一時不能忍耐。
11. 終身之羞:將造成終身羞辱。
12. 予一人:武王自稱,指「我一人」。
13. 以戒後世子孫:將所聞到的道理,作為警戒,傳給後世子孫。
3. 白話文
劍上的銘文說:「佩帶它作為服飾,每一個行動都要依循道德,遵循道德則能興盛,背離道德則必崩潰。」
弓上的銘文說:「弓能屈能伸,象徵進退合宜;其使用關乎興盛與衰敗,因此不可忘記自我反省。」
矛上的銘文說:「製作矛啊製作矛!若一時無法忍耐,就會導致一生羞恥。」
武王說:「這些是我一人所聽聞的,用來警戒後世子孫。」
4. 總結
劍、弓、矛三器之銘皆以兵器寓德,劍象徵德行為根本,弓喻屈伸進退需合義,矛警示忍耐之要。最後武王強調,這些皆為他所得之訓示,專為後世子孫留下。
啟示
行事必須以德為本,否則雖盛必衰。
人需懂得進退之道,並不斷自省過失。
一時之忍能免終身羞恥,涵養耐性至關重要。
前人智慧應成為後人警惕,以防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