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將軍文子(一)

更新 發佈閱讀 26 分鐘

一、


1. 原文


衛將軍文子問於子貢曰:「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世;道者孝悌,說之以義,而觀諸體,成之以文德;蓋受教者七十有餘人。聞之;孰為賢也?」

子貢對,辭以不知。


2. 注釋


1. 衛將軍文子:衛國的將軍,名文子,向子貢詢問孔子教學之事。



2. 夫子:指孔子。



3. 施教:進行教化、傳授學問。



4. 詩世:以《詩經》為教學的起點。



5. 道者孝悌:教導學生的根本道理,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6. 說之以義:進一步以「義」來說明。



7. 觀諸體:觀察並落實在日常行為舉止之中。



8. 文德:文采與德行,孔子教導學生以文修德,成就人格。



9. 七十有餘人:指孔子的門生有七十餘位賢者。



10. 孰為賢也:詢問在眾弟子中,誰最賢能。



11. 辭以不知:推辭回答,表示自己不知道。




3. 白話文


衛國將軍文子向子貢詢問說:「我聽聞夫子(孔子)教導學生,最先是用《詩經》來開啟智慧;教導的根本道理是孝順與友愛,然後再用『義』來闡釋,使人懂得如何為人處世;並要求觀察日常行為舉止,最後成就於文采與德行。我聽說他所教的學生有七十餘人,那麼在這些學生中,誰最賢能呢?」

子貢回答時,以「不知道」來推辭。


4. 總結


此段記錄了文子向子貢詢問孔子教育的方式與弟子優劣。孔子教學由詩入德,以孝悌為本,以義為輔,落實於行為,再成之以文德。文子想知道誰最賢,然而子貢謙辭不敢妄評。


啟示


孔子教學強調從詩書啟蒙,落實於孝悌與義。


學問不僅在知識,更在日常行為與品德。


真正的德行成於文與德的結合。


謙虛不妄評他人,亦是君子品德之一。





二、


1. 原文


文子曰:「吾子學焉,何謂不知也。」

子貢對曰:「賢人無妄,知賢則難,故君子曰:『知莫難於知人』,此以難也。」

文子曰:「若夫知賢,人莫不難;吾子親游焉,是敢問也。」

子貢對曰:「夫子之門人,蓋三就焉;賜有逮及焉,有未及焉,不得辯知也。」

文子曰:「吾子之所及,請問其行也。」


2. 注釋


1. 吾子:對子貢的尊稱,意為先生、您。



2. 賢人無妄:賢人言行不虛妄。



3. 知賢則難:要真正辨別誰是賢人,是困難的。



4. 知莫難於知人:最難的是了解、識別人。



5. 三就:指孔門弟子分為三等層次。



6. 賜:子貢名端木賜,自稱用「賜」。



7. 逮及:能夠趕上、達到。



8. 未及:未能趕上。



9. 不得辯知:無法斷定清楚。



10. 行:品行、德行。




3. 白話文


文子說:「您在孔子門下求學,怎麼會說不知道呢?」

子貢回答:「賢人不會妄言,但要辨別誰是賢人卻很困難,所以君子說:『世間最難的是識人』,這就是困難的地方啊。」

文子說:「要知道誰是賢人,確實人人都難;但您曾親身跟隨夫子學習,所以我才敢請教。」

子貢回答:「夫子的學生大致分為三等。我子貢有的能夠達到,有的還沒達到,因此無法辨明誰最賢。」

文子說:「那麼您所能理解的,請告訴我他們的品行吧。」


4. 總結


這段文字呈現文子追問子貢孔門弟子中誰最賢,子貢謙遜推辭,強調「知人」之難,並以三等層次來說明自己有限的觀察。文子最後請求至少能談談弟子的品行。


啟示


知人難,真正識別賢愚比學問更不易。


君子應謙虛,不妄自斷人高下。


學習有不同層次,不能一概而論。


評價他人應慎重,寧謙退不妄言。





三、


1. 原文


子貢對曰:「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淵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詩云:『媚玆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則。』故國一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以申之。」


2. 注釋


1. 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勤於修身。



2. 諷誦崇禮:誦讀詩書,崇尚禮義。



3. 行不貳過:行為不重蹈同樣的過錯。



4. 稱言不苟:言語謹慎,不隨便發言。



5. 顏淵: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名顏回。



6. 孔子說之以詩:孔子稱讚顏淵,並以《詩經》中的詩句比擬。



7. 媚玆一人:愛敬這樣的一位君子。



8. 應侯順德:輔佐諸侯而能順應德義。



9. 永言孝思,孝思惟則:常懷孝敬之思,以孝作為規範。



10. 故國:祖國、家邦。



11. 顯命:顯達的使命與名位。



12. 以御于天子以申之:能輔佐天子,並由此彰顯其德行。




3. 白話文


子貢回答說:「早起晚睡,勤勉不懈,誦讀經典,崇尚禮義;行為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說話謹慎不隨便,這就是顏淵的品行。孔子稱讚他,並以《詩經》的話來比擬:『敬愛這樣的人,他能輔佐諸侯而順行於德;常懷孝思,以孝為法則。』所以,一旦國家遇到有德之君,就會世代蒙受顯達使命,不失去美好的名聲,並能輔佐天子而進一步彰顯。」


4. 總結


這段文字透過子貢的回答,突顯顏淵勤奮、守禮、謹言、改過的品德,並以《詩經》作為佐證,說明他若遇明君,必能輔佐天下,流芳百世。


啟示


真正的賢人重視勤勉與謹慎,不因小錯而重蹈覆轍。


孝與禮是立身之本,德行才能被推崇。


君子不在於外在的富貴,而在於遇明君時能發揮德性。


學習顏淵精神,重視自省與改過,是修身的根本。





四、


1. 原文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藉;不遷怒,不探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曰:「有土君子,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後怒;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以告之。


2. 注釋


1. 在貧如客:處於貧困之中,依然謙遜有禮,像作客一般。



2. 使其臣如藉:對待下屬,如同依靠的藉具一樣,敬重而不苛責。



3. 不遷怒:不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無辜的人身上。



4. 不探怨:不故意追究舊怨。



5. 不錄舊罪:不記恨別人過去的過錯。



6. 冉雍:孔子弟子,字仲弓。



7. 有土君子,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後怒:有領土的君子,需治理百姓、執行刑法,才有資格發怒。



8. 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普通人若因私怒而行事,只會導致自身毀滅。



9.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之句,意指事情多有好的開始,但能善終的卻少。




3. 白話文


在貧困時仍能謙遜如同作客,對待屬下則如依靠的藉具一樣,不遷怒、不追究怨恨、不記舊過,這就是冉雍的品行。孔子說:「有領土的君子,治理百姓、掌握刑法,這樣才可以發怒;若是平常人因私怒而行事,只會斷送自己的生命。」《詩經》說:「凡事皆有開始,但能善終的卻少。」這就是孔子用來勉勵的話。


4. 總結


這段文字讚美冉雍的寬厚仁德,能處貧而不失禮,待下不苛,且不因小怨而懷恨。孔子強調,君子之怒必有正當理由,而小人之怒只會自取滅亡,並引用《詩經》提醒人要持之以恆,始終如一。


啟示


真正的君子在貧困中仍能自守禮儀。


對人不遷怒、不記舊惡,是大度的表現。


君子之怒必基於公義,不是為私怨。


做事不僅要有好的開始,更要能堅持到底。





五、


1. 原文


不畏強禦,不侮矜寡;其言曰性,都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夫子未知以文也,詩云:「受小共大共,為下國恂蒙。何天之寵,傅奏其勇。」夫強乎武哉,文不勝其質。


2. 注釋


1. 強禦:強暴有力的人。



2. 矜寡:指孤獨、弱小之人。矜,鰥夫;寡,寡婦。



3. 性:天性,本性。



4. 都其富哉:盡其所有,展現豐盛。



5. 任其戎:承擔軍旅之事。



6. 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



7. 以文:以文飾、文采柔化。



8. 詩云:引用《詩經·大雅·皇矣》。



9. 小共大共:小國與大國都來朝貢。



10. 恂蒙:恭敬而順服。



11. 傅奏其勇:加持並成全其勇力。



12. 文不勝其質:文采不足以掩蓋其質樸剛健。




3. 白話文


他不畏懼強暴的人,不欺侮孤弱的人;他的言行皆出於天性,盡力發揮其所長,勇於承擔軍旅之責,這就是仲由(子路)的行為。孔子認為他尚未以文采涵養柔化。正如《詩經》所說:「受小國、大國的朝貢,使下國恭敬順服。這是上天的恩寵,輔助並成就了他的勇力。」可見子路確實剛強勇武,但其文采不足以勝過質樸。


4. 總結


這段文字以子路的剛直與勇敢為特色,讚賞他勇於承擔、不欺弱、不畏強的精神,但同時也指出他缺乏文采涵養與柔和的一面。


啟示


勇敢剛毅固然可貴,但更高境界在於以文德柔化剛武。


人格的圓滿需要「文質彬彬」,剛柔並濟。


待人不可恃強欺弱,要有尊重與仁愛之心。





六、


1. 原文


恭老恤孤,不忘賓旅,好學省物而不懃,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老則近禮,克篤恭以天下,其稱之也,宜為國老。」


2. 注釋


1. 恭老:尊敬年長者。



2. 恤孤:憐憫孤兒、照顧弱小。



3. 賓旅:指遠道而來的客人、旅人。



4. 省物:省察事物,謹慎對待。



5. 不懃:不強迫,不苛責。



6. 冉求:孔子弟子,字子有。



7. 好學則智:勤於學習則能生智慧。



8. 惠:仁愛、慈惠。



9. 近禮:合乎禮的精神。



10. 克篤恭:能夠真誠而篤實地恭敬待人。



11. 國老:能輔佐國政的賢臣。




3. 白話文


尊敬長者,憐憫孤弱,不忘接待遠方的客人,勤於學習並能省察事物而不苛迫,這就是冉求的行為。孔子因此評論說:「好學便能增長智慧,憐恤孤弱便能顯出仁惠,恭敬長者便能接近禮的精神。若能真誠篤實地以恭敬之心施行於天下,那麼對他的稱讚,便應是國家的長者、輔政之臣。」


4. 總結


這段文字以冉求的品德為核心,強調他恭敬長者、仁惠孤弱、勤於學習而待人不苛。孔子認為這些美德能使他成為能輔佐國政的「國老」。


啟示


孝敬長者、關懷弱小,是仁義之本。


學習與謹慎態度能培養智慧與德性。


真誠恭敬能使人接近「禮」,並成為治理國家的基石。


人格修養應兼具智慧、仁愛與恭敬,方能承擔大任。





七、


1. 原文


志通而好禮,擯相兩君之事,篤雅其有禮節也,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曰:「禮儀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公西赤問曰:「何謂也?」孔子曰:「貌以擯禮,禮以擯辭,是之謂也。主人聞之以成。孔子之語人也,曰:『當賓客之事則通矣。』謂門人曰:『二三子欲學賓客之事者,於赤也。』」


2. 注釋


1. 志通:心志通達。



2. 擯相:主持賓主之間的迎送、接待。



3. 篤雅:誠篤文雅。



4. 禮節:合乎禮的規範與儀節。



5. 禮儀三百:指《禮》所載三百條大禮。



6. 威儀三千:指行禮時的儀態細節。



7. 貌以擯禮:以儀容舉止來表現迎賓送客的禮。



8. 辭:言辭、言語。



9. 主人聞之以成:主人才聽到賓主禮辭,禮才算完成。



10. 賓客之事:接待賓客的禮儀。



11. 二三子:孔子對門人親切的稱呼。




3. 白話文


公西赤心志通達而且喜好禮儀,他能主持兩國君主之間的迎送接待,誠懇文雅並且合乎禮節,這就是公西赤的行為。孔子說:「禮儀三百條,可以努力做到;威儀三千細節,卻很難周全。」公西赤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用儀容舉止表現迎送之禮,用言辭體現禮節,這就是所謂的難處。只有當主人聽到應有的禮辭時,禮才算完成。」孔子對人說:「若是遇到接待賓客的事情,就應該找公西赤。」他還對弟子們說:「你們若想學習接待賓客的禮儀,就應該向公西赤學。」


4. 總結


這段文字以公西赤為例,突顯他在禮儀與接待賓客方面的專長。孔子稱讚他能掌握賓主之間的應對,並指出「禮」雖可勉力為之,但「威儀」細節難以周全,而公西赤正能勝任此事。


啟示


禮不僅在於大節,更在於細微處的威儀與言辭。


待人接物,應以誠懇文雅、合乎禮節為本。


學習之道應觀摩實踐者,效法其行,方能精通。


細節能展現人格修養,小處也能見大德。





八、


1. 原文


滿而不滿,實如虛,通之如不及,先生難之;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也,中夫四德者矣哉。」以此稱之也。


2. 注釋


1. 滿而不滿:雖然充實卻不自滿。



2. 實如虛:有才德卻謙虛如無。



3. 通之如不及:通達卻好像跟不上,謙讓之意。



4. 先生難之:老師都覺得難能可貴。



5. 不學其貌:不追求外表裝飾。



6. 竟其德:專心於德行的完成。



7. 敦其言:言辭質樸誠懇。



8. 無所不信:待人處事都能取信。



9. 橋大人:大人之風,形容品格寬厚。



10. 皓皓:潔白純淨,比喻心地光明。



11. 眉壽:長壽。



12. 四德:孝、悌、信、忠。




3. 白話文


曾參雖然內心充實卻不自滿,雖有實德卻謙虛如同無有,雖然通達卻表現得好像不足,連老師都認為他難能可貴。他不在外貌上模仿他人,而是專注於完成自身的德行,說話敦厚誠懇;對人處處講求信實,顯得有大人之風。他常保持純潔光明的心,因此得以長壽。這就是曾參的行為。孔子說:「孝是德的開端,悌是德的次序,信是德的厚實,忠是德的正直,而曾參正是完全符合這四種德行的人啊!」因此以此稱讚他。


4. 總結


這段文字突顯曾參的謙虛、敦厚與德行的完備。他不以外表取人,而以德行立身;不矯飾、不浮華,卻誠懇純正,忠信孝悌兼備,因此受到孔子的高度讚許。


啟示


謙虛是德行的根本,即使充實也不可自滿。


修養應重內在德行而非外表裝飾。


孝悌、忠信是做人最重要的根基。


德行純淨光明,能使人長久安樂並受人敬重。





九、


1. 原文


業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無告,是顓孫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則猶可能也,其不弊百姓者則仁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為大也。」


2. 注釋


1. 業功不伐:有功勞卻不自誇。



2. 貴位不善:身處尊貴地位卻不倚勢作惡。



3. 不侮可侮:不欺侮那些容易被欺負的人。



4. 不佚可佚:不因可享安逸就放縱自己。



5. 不敖無告:不傲慢對待無依靠的人。



6. 顓孫:孔子弟子顓孫師(字子張)。



7. 伐:誇耀。



8. 弊百姓:使百姓困苦。



9.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意為和樂仁厚的君子如同百姓的父母。




3. 白話文


顓孫子張有功而不自誇,身居高位而不作惡,不欺凌弱小,不因能安逸就放縱,不傲慢對待沒有依靠的人。這就是顓孫的行為。孔子評論說:「他不自誇還算容易做到,但能不使百姓受害,這就是仁了。《詩經》說:『和樂仁厚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我認為顓孫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仁。」


4. 總結


這段文字強調顓孫子張的仁德,尤其表現在不傲慢、不欺侮弱小、不濫用權力。他能安身於高位仍能不損害百姓,這是孔子認為最可貴的地方。


啟示


真正的仁德在於不使百姓受害。


身居高位更應謙遜,不可仗勢欺人。


仁者能視百姓如子女,為人父母般關懷。


德行的價值大於功勞的誇耀。





十、


1. 原文


學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孔子曰:「詩云:『式夷式已,無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謂不險也。」


2. 注釋


1. 卜商:孔子弟子,字子夏。



2. 學以深:學問追求深厚。



3. 厲以斷:果敢決斷。



4. 送迎必敬:對送往迎來的禮儀必定恭敬。



5. 上友下交:對上謙敬交友,對下平易待人。



6. 銀手如斷:處事果斷有力。



7. 式夷式已:《詩經·大雅·板》中的句子,意為平和安定,無有小人之禍。



8. 不險:不涉險,不危險,意指行為光明正大。




3. 白話文


卜商(子夏)學問深厚,處事果斷,送迎之禮必定恭敬,對上能交友,對下能結交,行事果決有力。這就是卜商的行為。孔子說:「《詩經》有句:『平和而安定,就沒有小人的禍患。』卜商可謂為人光明正大,沒有險惡之心。」


4. 總結


卜商的特點在於學問深厚、待人恭敬、行事果斷光明,沒有險惡心思。孔子稱其能如詩所言,不涉危險與邪僻。


啟示


學問要追求深厚,才能立德行事。


待人必敬,不分上下,皆宜謙和。


行事果斷光明,遠離險詐。


真正的君子處事坦蕩,能保身立世。





十一、


1. 原文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苟於民利矣,廉於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孔子曰:「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


2. 注釋


1. 澹臺滅明:孔子弟子,字子羽。



2. 貴之不喜:地位尊貴時不自喜。



3. 賤之不怒:身處卑賤時不憤怒。



4. 苟於民利矣:只要有利於百姓。



5. 廉於其事上:在事上廉正謹慎。



6. 佐其下:能輔助地位低下的人。



7. 獨貴獨富:一人獨自尊貴富有。



8. 中之矣:得其中道,不偏不倚。




3. 白話文


身居尊貴時不自喜,身處卑賤時不憤怒;只要是對百姓有利的事,他便廉正謹慎地去做,並能輔助地位低下的人。這就是澹臺滅明的行為。孔子說:「一人獨自尊貴、獨自富有,君子認為是可恥的,而滅明卻能得其中道。」


4. 總結


澹臺滅明能處尊不驕,處賤不憤,凡事以百姓為利,為人廉正,能扶助弱小,真正合於中道。


啟示


君子應不以尊貴而驕喜,不以卑賤而憤怒。


行事以百姓利益為先。


廉正謹慎,能扶助弱者,方合中道。


獨享富貴為恥,與人共利為榮。





十二、


1. 原文


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訊,欲給則豫,當是如偃也得之矣。」


2. 注釋


1. 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



2. 先成其慮:事前先周密思考計劃。



3. 及事而用之:到事情發生時便能派上用場。



4. 不忘:不致慌亂或遺失準備。



5. 欲能則學:想要有能力就去學習。



6. 欲知則問:想要明白就去請教。



7. 欲善則訊:想要行善就去詢問善道。



8. 欲給則豫:想要應付周全就事先準備。




3. 白話文


事前能先加以深思熟慮,等到事情臨到時就能加以運用,因此不會遺忘,這就是言偃的行為。孔子說:「想要有能力就去學習,想要明白就去請教,想要行善就去詢問善道,想要應付得周全就要事先準備,如果能如此,像言偃就能做到。」


4. 總結


言偃為人謹慎,重視事前規劃,臨事從容,合乎君子之道。孔子稱其行能體現學習、請教、求善與預備的精神。


啟示


凡事先思慮,臨事方能應對自如。


學習與請教是增長能力與知識的根本。


行善須詢問正道,避免盲從。


做好準備,才能臨事不亂。





十三、


1. 原文


獨居思仁,公言言義;其聞之詩也,一日三復白圭之玷,是南宮縚之行也。夫子信其仁,以為異姓。


2. 注釋


1. 獨居思仁:獨處時常常思考仁德。



2. 公言言義:在公開場合講話必定合於義理。



3. 一日三復:一日之中反覆誦讀多次。



4. 白圭之玷:比喻品德高尚卻仍警惕微小的瑕疵,出自《詩經·大雅·抑》。



5. 南宮縚:孔子弟子,品德仁厚。



6. 異姓:不是孔子同姓,卻仍視之如同族人般信任。




3. 白話文


他在獨處時常常思考仁德,在公開場合講話一定合乎義理;他聽到《詩經》的詩句時,一天之中要反覆誦讀〈白圭之玷〉這篇詩多次,這就是南宮縚的品行。孔子深信他的仁德,甚至把他視為同族人一般。


4. 總結


南宮縚為人內省而仁厚,公開則言行合義,平日勤於誦讀經典以自警。孔子對他的仁德極為信任,視若同姓族人。


啟示


君子應在獨處時自省修德。


公開場合要講求義理,不失正道。


勤於學習經典,可以常保警惕與進步。


德行能得到師長高度信任,超越血緣。





十四、


1. 原文


自見孔子,入戶未嘗越屨,往來過人不履影;開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高柴執親之喪則難能也,開蟄不殺則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恕則仁也;湯恭以恕,是以日躋也。』


2. 注釋


1. 越屨:跨越鞋子。這裡指進門時不隨意踐踏鞋具,表示恭敬。



2. 不履影:不踩到他人的影子,以示謹慎與敬重。



3. 開蟄:驚蟄節氣,萬物復甦之時。



4. 不殺:不在蟲蟄初出之時隨意殺生。



5. 方長不折:草木方生長時不隨意折損,寓意對萬物懷有慈心。



6. 執親之喪:父母之喪。



7. 未嘗見齒:喪期內不露齒笑,以示哀戚。



8. 天道:順應自然的道理。



9. 恕:推己及人,寬容仁厚。



10. 湯恭以恕:商湯王以恭敬與恕道治理天下。



11. 日躋:天天進步,上升不已。




3. 白話文


他見孔子時,進入門戶從不隨意踐踏鞋具,行走經過他人身邊也不踩到別人的影子;在驚蟄之時不殺生,在草木生長之際不折損;父母去世服喪期間,從未露齒而笑,這就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說:「高柴能在父母喪中守禮,這已經非常不容易;驚蟄不殺生,這是順應天道;草木方長不折,這是恕道;能行恕就是真正的仁。商湯王因為以恕為本,所以能天天進德不已。」


4. 總結


高柴的行為細微而謹慎,對人敬重,對自然萬物慈憫,對親喪哀戚守禮。孔子認為他的德行契合仁與恕,這正是聖王日益提升的根本。


啟示


君子之德表現在日常細節中,謹慎不失禮。


尊重他人,連影子也不踩,顯示極致的敬意。


愛護生命,順應天道,是仁者之心。


恕道是仁的核心,能使人不斷提升德行。





十五、


1. 原文


此賜之所親睹也,吾子有命而訊,賜則不足以知賢。」文子曰:「吾聞之也,國有道則賢人興焉,中人用焉,百姓歸焉。若吾子之語審茂,則一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也。」


2. 注釋


1. 賜:指子貢,孔子的弟子。



2. 親睹:親身見到。



3. 命而訊:受命詢問。



4. 不足以知賢:自謙,表示自己不足以判斷誰是賢人。



5. 文子:即子夏,孔子弟子,名卜商。



6. 國有道:國家政治清明。



7. 中人:中等之才的人。



8. 語審茂:言辭詳盡而有文采。



9. 諸侯之相:諸侯國的宰相。



10. 未逢明君:還沒有遇到能真正賞識並任用賢才的明主。




3. 白話文


這些都是我子貢親眼所見的事,若是您受命來詢問,子貢自覺不足以斷定誰是賢人。」子夏說:「我聽說過,國家有道時,賢人便會興起,中等之才也能被任用,百姓自然歸附。如果依照您所言詳盡而有條理,那麼您完全有資格做一國的宰相,只不過尚未遇到明君啊。」


4. 總結


子貢自謙不敢妄論賢才,子夏則肯定子貢的見識,認為他有宰相之才,只是時運未至。


啟示


真正的賢者懂得自謙,不自誇己能。


國家清明,人才才能得到應用。


能力再高,也需良好的時運與明君賞識。


君子當備才守德,等待時機,不急於求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36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一、 1. 原文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 2. 注釋 1. 踐阼:登上君位,開始即位。
2025/09/29
一、 1. 原文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 2. 注釋 1. 踐阼:登上君位,開始即位。
2025/09/29
一、 1. 原文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 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 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2. 注釋 1. 單居離:人名,弟
2025/09/29
一、 1. 原文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 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 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2. 注釋 1. 單居離:人名,弟
2025/09/28
一、 1. 原文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盡有之矣;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鶽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鱉、黿、枨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苟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 2
2025/09/28
一、 1. 原文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盡有之矣;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鶽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鱉、黿、枨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苟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 2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孔子對以往和同時代著名人士多有評價評價。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第五)。  孔圉(yǔ),衛國大夫,『文』是他的諡號,『子』是尊稱。  子貢問,為何給孔圉『文』的諡號。孔子回答,『他
Thumbnail
孔子對以往和同時代著名人士多有評價評價。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第五)。  孔圉(yǔ),衛國大夫,『文』是他的諡號,『子』是尊稱。  子貢問,為何給孔圉『文』的諡號。孔子回答,『他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