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衛將軍文子問於子貢曰:「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世;道者孝悌,說之以義,而觀諸體,成之以文德;蓋受教者七十有餘人。聞之;孰為賢也?」
子貢對,辭以不知。
2. 注釋
1. 衛將軍文子:衛國的將軍,名文子,向子貢詢問孔子教學之事。
2. 夫子:指孔子。
3. 施教:進行教化、傳授學問。
4. 詩世:以《詩經》為教學的起點。
5. 道者孝悌:教導學生的根本道理,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6. 說之以義:進一步以「義」來說明。
7. 觀諸體:觀察並落實在日常行為舉止之中。
8. 文德:文采與德行,孔子教導學生以文修德,成就人格。
9. 七十有餘人:指孔子的門生有七十餘位賢者。
10. 孰為賢也:詢問在眾弟子中,誰最賢能。
11. 辭以不知:推辭回答,表示自己不知道。
3. 白話文
衛國將軍文子向子貢詢問說:「我聽聞夫子(孔子)教導學生,最先是用《詩經》來開啟智慧;教導的根本道理是孝順與友愛,然後再用『義』來闡釋,使人懂得如何為人處世;並要求觀察日常行為舉止,最後成就於文采與德行。我聽說他所教的學生有七十餘人,那麼在這些學生中,誰最賢能呢?」
子貢回答時,以「不知道」來推辭。
4. 總結
此段記錄了文子向子貢詢問孔子教育的方式與弟子優劣。孔子教學由詩入德,以孝悌為本,以義為輔,落實於行為,再成之以文德。文子想知道誰最賢,然而子貢謙辭不敢妄評。
啟示
孔子教學強調從詩書啟蒙,落實於孝悌與義。
學問不僅在知識,更在日常行為與品德。
真正的德行成於文與德的結合。
謙虛不妄評他人,亦是君子品德之一。
二、
1. 原文
文子曰:「吾子學焉,何謂不知也。」
子貢對曰:「賢人無妄,知賢則難,故君子曰:『知莫難於知人』,此以難也。」
文子曰:「若夫知賢,人莫不難;吾子親游焉,是敢問也。」
子貢對曰:「夫子之門人,蓋三就焉;賜有逮及焉,有未及焉,不得辯知也。」
文子曰:「吾子之所及,請問其行也。」
2. 注釋
1. 吾子:對子貢的尊稱,意為先生、您。
2. 賢人無妄:賢人言行不虛妄。
3. 知賢則難:要真正辨別誰是賢人,是困難的。
4. 知莫難於知人:最難的是了解、識別人。
5. 三就:指孔門弟子分為三等層次。
6. 賜:子貢名端木賜,自稱用「賜」。
7. 逮及:能夠趕上、達到。
8. 未及:未能趕上。
9. 不得辯知:無法斷定清楚。
10. 行:品行、德行。
3. 白話文
文子說:「您在孔子門下求學,怎麼會說不知道呢?」
子貢回答:「賢人不會妄言,但要辨別誰是賢人卻很困難,所以君子說:『世間最難的是識人』,這就是困難的地方啊。」
文子說:「要知道誰是賢人,確實人人都難;但您曾親身跟隨夫子學習,所以我才敢請教。」
子貢回答:「夫子的學生大致分為三等。我子貢有的能夠達到,有的還沒達到,因此無法辨明誰最賢。」
文子說:「那麼您所能理解的,請告訴我他們的品行吧。」
4. 總結
這段文字呈現文子追問子貢孔門弟子中誰最賢,子貢謙遜推辭,強調「知人」之難,並以三等層次來說明自己有限的觀察。文子最後請求至少能談談弟子的品行。
啟示
知人難,真正識別賢愚比學問更不易。
君子應謙虛,不妄自斷人高下。
學習有不同層次,不能一概而論。
評價他人應慎重,寧謙退不妄言。
三、
1. 原文
子貢對曰:「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淵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詩云:『媚玆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則。』故國一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以申之。」
2. 注釋
1. 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勤於修身。
2. 諷誦崇禮:誦讀詩書,崇尚禮義。
3. 行不貳過:行為不重蹈同樣的過錯。
4. 稱言不苟:言語謹慎,不隨便發言。
5. 顏淵: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名顏回。
6. 孔子說之以詩:孔子稱讚顏淵,並以《詩經》中的詩句比擬。
7. 媚玆一人:愛敬這樣的一位君子。
8. 應侯順德:輔佐諸侯而能順應德義。
9. 永言孝思,孝思惟則:常懷孝敬之思,以孝作為規範。
10. 故國:祖國、家邦。
11. 顯命:顯達的使命與名位。
12. 以御于天子以申之:能輔佐天子,並由此彰顯其德行。
3. 白話文
子貢回答說:「早起晚睡,勤勉不懈,誦讀經典,崇尚禮義;行為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說話謹慎不隨便,這就是顏淵的品行。孔子稱讚他,並以《詩經》的話來比擬:『敬愛這樣的人,他能輔佐諸侯而順行於德;常懷孝思,以孝為法則。』所以,一旦國家遇到有德之君,就會世代蒙受顯達使命,不失去美好的名聲,並能輔佐天子而進一步彰顯。」
4. 總結
這段文字透過子貢的回答,突顯顏淵勤奮、守禮、謹言、改過的品德,並以《詩經》作為佐證,說明他若遇明君,必能輔佐天下,流芳百世。
啟示
真正的賢人重視勤勉與謹慎,不因小錯而重蹈覆轍。
孝與禮是立身之本,德行才能被推崇。
君子不在於外在的富貴,而在於遇明君時能發揮德性。
學習顏淵精神,重視自省與改過,是修身的根本。
四、
1. 原文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藉;不遷怒,不探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曰:「有土君子,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後怒;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以告之。
2. 注釋
1. 在貧如客:處於貧困之中,依然謙遜有禮,像作客一般。
2. 使其臣如藉:對待下屬,如同依靠的藉具一樣,敬重而不苛責。
3. 不遷怒:不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無辜的人身上。
4. 不探怨:不故意追究舊怨。
5. 不錄舊罪:不記恨別人過去的過錯。
6. 冉雍:孔子弟子,字仲弓。
7. 有土君子,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後怒:有領土的君子,需治理百姓、執行刑法,才有資格發怒。
8. 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普通人若因私怒而行事,只會導致自身毀滅。
9.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之句,意指事情多有好的開始,但能善終的卻少。
3. 白話文
在貧困時仍能謙遜如同作客,對待屬下則如依靠的藉具一樣,不遷怒、不追究怨恨、不記舊過,這就是冉雍的品行。孔子說:「有領土的君子,治理百姓、掌握刑法,這樣才可以發怒;若是平常人因私怒而行事,只會斷送自己的生命。」《詩經》說:「凡事皆有開始,但能善終的卻少。」這就是孔子用來勉勵的話。
4. 總結
這段文字讚美冉雍的寬厚仁德,能處貧而不失禮,待下不苛,且不因小怨而懷恨。孔子強調,君子之怒必有正當理由,而小人之怒只會自取滅亡,並引用《詩經》提醒人要持之以恆,始終如一。
啟示
真正的君子在貧困中仍能自守禮儀。
對人不遷怒、不記舊惡,是大度的表現。
君子之怒必基於公義,不是為私怨。
做事不僅要有好的開始,更要能堅持到底。
五、
1. 原文
不畏強禦,不侮矜寡;其言曰性,都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夫子未知以文也,詩云:「受小共大共,為下國恂蒙。何天之寵,傅奏其勇。」夫強乎武哉,文不勝其質。
2. 注釋
1. 強禦:強暴有力的人。
2. 矜寡:指孤獨、弱小之人。矜,鰥夫;寡,寡婦。
3. 性:天性,本性。
4. 都其富哉:盡其所有,展現豐盛。
5. 任其戎:承擔軍旅之事。
6. 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
7. 以文:以文飾、文采柔化。
8. 詩云:引用《詩經·大雅·皇矣》。
9. 小共大共:小國與大國都來朝貢。
10. 恂蒙:恭敬而順服。
11. 傅奏其勇:加持並成全其勇力。
12. 文不勝其質:文采不足以掩蓋其質樸剛健。
3. 白話文
他不畏懼強暴的人,不欺侮孤弱的人;他的言行皆出於天性,盡力發揮其所長,勇於承擔軍旅之責,這就是仲由(子路)的行為。孔子認為他尚未以文采涵養柔化。正如《詩經》所說:「受小國、大國的朝貢,使下國恭敬順服。這是上天的恩寵,輔助並成就了他的勇力。」可見子路確實剛強勇武,但其文采不足以勝過質樸。
4. 總結
這段文字以子路的剛直與勇敢為特色,讚賞他勇於承擔、不欺弱、不畏強的精神,但同時也指出他缺乏文采涵養與柔和的一面。
啟示
勇敢剛毅固然可貴,但更高境界在於以文德柔化剛武。
人格的圓滿需要「文質彬彬」,剛柔並濟。
待人不可恃強欺弱,要有尊重與仁愛之心。
六、
1. 原文
恭老恤孤,不忘賓旅,好學省物而不懃,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老則近禮,克篤恭以天下,其稱之也,宜為國老。」
2. 注釋
1. 恭老:尊敬年長者。
2. 恤孤:憐憫孤兒、照顧弱小。
3. 賓旅:指遠道而來的客人、旅人。
4. 省物:省察事物,謹慎對待。
5. 不懃:不強迫,不苛責。
6. 冉求:孔子弟子,字子有。
7. 好學則智:勤於學習則能生智慧。
8. 惠:仁愛、慈惠。
9. 近禮:合乎禮的精神。
10. 克篤恭:能夠真誠而篤實地恭敬待人。
11. 國老:能輔佐國政的賢臣。
3. 白話文
尊敬長者,憐憫孤弱,不忘接待遠方的客人,勤於學習並能省察事物而不苛迫,這就是冉求的行為。孔子因此評論說:「好學便能增長智慧,憐恤孤弱便能顯出仁惠,恭敬長者便能接近禮的精神。若能真誠篤實地以恭敬之心施行於天下,那麼對他的稱讚,便應是國家的長者、輔政之臣。」
4. 總結
這段文字以冉求的品德為核心,強調他恭敬長者、仁惠孤弱、勤於學習而待人不苛。孔子認為這些美德能使他成為能輔佐國政的「國老」。
啟示
孝敬長者、關懷弱小,是仁義之本。
學習與謹慎態度能培養智慧與德性。
真誠恭敬能使人接近「禮」,並成為治理國家的基石。
人格修養應兼具智慧、仁愛與恭敬,方能承擔大任。
七、
1. 原文
志通而好禮,擯相兩君之事,篤雅其有禮節也,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曰:「禮儀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公西赤問曰:「何謂也?」孔子曰:「貌以擯禮,禮以擯辭,是之謂也。主人聞之以成。孔子之語人也,曰:『當賓客之事則通矣。』謂門人曰:『二三子欲學賓客之事者,於赤也。』」
2. 注釋
1. 志通:心志通達。
2. 擯相:主持賓主之間的迎送、接待。
3. 篤雅:誠篤文雅。
4. 禮節:合乎禮的規範與儀節。
5. 禮儀三百:指《禮》所載三百條大禮。
6. 威儀三千:指行禮時的儀態細節。
7. 貌以擯禮:以儀容舉止來表現迎賓送客的禮。
8. 辭:言辭、言語。
9. 主人聞之以成:主人才聽到賓主禮辭,禮才算完成。
10. 賓客之事:接待賓客的禮儀。
11. 二三子:孔子對門人親切的稱呼。
3. 白話文
公西赤心志通達而且喜好禮儀,他能主持兩國君主之間的迎送接待,誠懇文雅並且合乎禮節,這就是公西赤的行為。孔子說:「禮儀三百條,可以努力做到;威儀三千細節,卻很難周全。」公西赤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用儀容舉止表現迎送之禮,用言辭體現禮節,這就是所謂的難處。只有當主人聽到應有的禮辭時,禮才算完成。」孔子對人說:「若是遇到接待賓客的事情,就應該找公西赤。」他還對弟子們說:「你們若想學習接待賓客的禮儀,就應該向公西赤學。」
4. 總結
這段文字以公西赤為例,突顯他在禮儀與接待賓客方面的專長。孔子稱讚他能掌握賓主之間的應對,並指出「禮」雖可勉力為之,但「威儀」細節難以周全,而公西赤正能勝任此事。
啟示
禮不僅在於大節,更在於細微處的威儀與言辭。
待人接物,應以誠懇文雅、合乎禮節為本。
學習之道應觀摩實踐者,效法其行,方能精通。
細節能展現人格修養,小處也能見大德。
八、
1. 原文
滿而不滿,實如虛,通之如不及,先生難之;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也,中夫四德者矣哉。」以此稱之也。
2. 注釋
1. 滿而不滿:雖然充實卻不自滿。
2. 實如虛:有才德卻謙虛如無。
3. 通之如不及:通達卻好像跟不上,謙讓之意。
4. 先生難之:老師都覺得難能可貴。
5. 不學其貌:不追求外表裝飾。
6. 竟其德:專心於德行的完成。
7. 敦其言:言辭質樸誠懇。
8. 無所不信:待人處事都能取信。
9. 橋大人:大人之風,形容品格寬厚。
10. 皓皓:潔白純淨,比喻心地光明。
11. 眉壽:長壽。
12. 四德:孝、悌、信、忠。
3. 白話文
曾參雖然內心充實卻不自滿,雖有實德卻謙虛如同無有,雖然通達卻表現得好像不足,連老師都認為他難能可貴。他不在外貌上模仿他人,而是專注於完成自身的德行,說話敦厚誠懇;對人處處講求信實,顯得有大人之風。他常保持純潔光明的心,因此得以長壽。這就是曾參的行為。孔子說:「孝是德的開端,悌是德的次序,信是德的厚實,忠是德的正直,而曾參正是完全符合這四種德行的人啊!」因此以此稱讚他。
4. 總結
這段文字突顯曾參的謙虛、敦厚與德行的完備。他不以外表取人,而以德行立身;不矯飾、不浮華,卻誠懇純正,忠信孝悌兼備,因此受到孔子的高度讚許。
啟示
謙虛是德行的根本,即使充實也不可自滿。
修養應重內在德行而非外表裝飾。
孝悌、忠信是做人最重要的根基。
德行純淨光明,能使人長久安樂並受人敬重。
九、
1. 原文
業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無告,是顓孫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則猶可能也,其不弊百姓者則仁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為大也。」
2. 注釋
1. 業功不伐:有功勞卻不自誇。
2. 貴位不善:身處尊貴地位卻不倚勢作惡。
3. 不侮可侮:不欺侮那些容易被欺負的人。
4. 不佚可佚:不因可享安逸就放縱自己。
5. 不敖無告:不傲慢對待無依靠的人。
6. 顓孫:孔子弟子顓孫師(字子張)。
7. 伐:誇耀。
8. 弊百姓:使百姓困苦。
9.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意為和樂仁厚的君子如同百姓的父母。
3. 白話文
顓孫子張有功而不自誇,身居高位而不作惡,不欺凌弱小,不因能安逸就放縱,不傲慢對待沒有依靠的人。這就是顓孫的行為。孔子評論說:「他不自誇還算容易做到,但能不使百姓受害,這就是仁了。《詩經》說:『和樂仁厚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我認為顓孫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仁。」
4. 總結
這段文字強調顓孫子張的仁德,尤其表現在不傲慢、不欺侮弱小、不濫用權力。他能安身於高位仍能不損害百姓,這是孔子認為最可貴的地方。
啟示
真正的仁德在於不使百姓受害。
身居高位更應謙遜,不可仗勢欺人。
仁者能視百姓如子女,為人父母般關懷。
德行的價值大於功勞的誇耀。
十、
1. 原文
學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孔子曰:「詩云:『式夷式已,無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謂不險也。」
2. 注釋
1. 卜商:孔子弟子,字子夏。
2. 學以深:學問追求深厚。
3. 厲以斷:果敢決斷。
4. 送迎必敬:對送往迎來的禮儀必定恭敬。
5. 上友下交:對上謙敬交友,對下平易待人。
6. 銀手如斷:處事果斷有力。
7. 式夷式已:《詩經·大雅·板》中的句子,意為平和安定,無有小人之禍。
8. 不險:不涉險,不危險,意指行為光明正大。
3. 白話文
卜商(子夏)學問深厚,處事果斷,送迎之禮必定恭敬,對上能交友,對下能結交,行事果決有力。這就是卜商的行為。孔子說:「《詩經》有句:『平和而安定,就沒有小人的禍患。』卜商可謂為人光明正大,沒有險惡之心。」
4. 總結
卜商的特點在於學問深厚、待人恭敬、行事果斷光明,沒有險惡心思。孔子稱其能如詩所言,不涉危險與邪僻。
啟示
學問要追求深厚,才能立德行事。
待人必敬,不分上下,皆宜謙和。
行事果斷光明,遠離險詐。
真正的君子處事坦蕩,能保身立世。
十一、
1. 原文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苟於民利矣,廉於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孔子曰:「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
2. 注釋
1. 澹臺滅明:孔子弟子,字子羽。
2. 貴之不喜:地位尊貴時不自喜。
3. 賤之不怒:身處卑賤時不憤怒。
4. 苟於民利矣:只要有利於百姓。
5. 廉於其事上:在事上廉正謹慎。
6. 佐其下:能輔助地位低下的人。
7. 獨貴獨富:一人獨自尊貴富有。
8. 中之矣:得其中道,不偏不倚。
3. 白話文
身居尊貴時不自喜,身處卑賤時不憤怒;只要是對百姓有利的事,他便廉正謹慎地去做,並能輔助地位低下的人。這就是澹臺滅明的行為。孔子說:「一人獨自尊貴、獨自富有,君子認為是可恥的,而滅明卻能得其中道。」
4. 總結
澹臺滅明能處尊不驕,處賤不憤,凡事以百姓為利,為人廉正,能扶助弱小,真正合於中道。
啟示
君子應不以尊貴而驕喜,不以卑賤而憤怒。
行事以百姓利益為先。
廉正謹慎,能扶助弱者,方合中道。
獨享富貴為恥,與人共利為榮。
十二、
1. 原文
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訊,欲給則豫,當是如偃也得之矣。」
2. 注釋
1. 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
2. 先成其慮:事前先周密思考計劃。
3. 及事而用之:到事情發生時便能派上用場。
4. 不忘:不致慌亂或遺失準備。
5. 欲能則學:想要有能力就去學習。
6. 欲知則問:想要明白就去請教。
7. 欲善則訊:想要行善就去詢問善道。
8. 欲給則豫:想要應付周全就事先準備。
3. 白話文
事前能先加以深思熟慮,等到事情臨到時就能加以運用,因此不會遺忘,這就是言偃的行為。孔子說:「想要有能力就去學習,想要明白就去請教,想要行善就去詢問善道,想要應付得周全就要事先準備,如果能如此,像言偃就能做到。」
4. 總結
言偃為人謹慎,重視事前規劃,臨事從容,合乎君子之道。孔子稱其行能體現學習、請教、求善與預備的精神。
啟示
凡事先思慮,臨事方能應對自如。
學習與請教是增長能力與知識的根本。
行善須詢問正道,避免盲從。
做好準備,才能臨事不亂。
十三、
1. 原文
獨居思仁,公言言義;其聞之詩也,一日三復白圭之玷,是南宮縚之行也。夫子信其仁,以為異姓。
2. 注釋
1. 獨居思仁:獨處時常常思考仁德。
2. 公言言義:在公開場合講話必定合於義理。
3. 一日三復:一日之中反覆誦讀多次。
4. 白圭之玷:比喻品德高尚卻仍警惕微小的瑕疵,出自《詩經·大雅·抑》。
5. 南宮縚:孔子弟子,品德仁厚。
6. 異姓:不是孔子同姓,卻仍視之如同族人般信任。
3. 白話文
他在獨處時常常思考仁德,在公開場合講話一定合乎義理;他聽到《詩經》的詩句時,一天之中要反覆誦讀〈白圭之玷〉這篇詩多次,這就是南宮縚的品行。孔子深信他的仁德,甚至把他視為同族人一般。
4. 總結
南宮縚為人內省而仁厚,公開則言行合義,平日勤於誦讀經典以自警。孔子對他的仁德極為信任,視若同姓族人。
啟示
君子應在獨處時自省修德。
公開場合要講求義理,不失正道。
勤於學習經典,可以常保警惕與進步。
德行能得到師長高度信任,超越血緣。
十四、
1. 原文
自見孔子,入戶未嘗越屨,往來過人不履影;開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高柴執親之喪則難能也,開蟄不殺則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恕則仁也;湯恭以恕,是以日躋也。』
2. 注釋
1. 越屨:跨越鞋子。這裡指進門時不隨意踐踏鞋具,表示恭敬。
2. 不履影:不踩到他人的影子,以示謹慎與敬重。
3. 開蟄:驚蟄節氣,萬物復甦之時。
4. 不殺:不在蟲蟄初出之時隨意殺生。
5. 方長不折:草木方生長時不隨意折損,寓意對萬物懷有慈心。
6. 執親之喪:父母之喪。
7. 未嘗見齒:喪期內不露齒笑,以示哀戚。
8. 天道:順應自然的道理。
9. 恕:推己及人,寬容仁厚。
10. 湯恭以恕:商湯王以恭敬與恕道治理天下。
11. 日躋:天天進步,上升不已。
3. 白話文
他見孔子時,進入門戶從不隨意踐踏鞋具,行走經過他人身邊也不踩到別人的影子;在驚蟄之時不殺生,在草木生長之際不折損;父母去世服喪期間,從未露齒而笑,這就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說:「高柴能在父母喪中守禮,這已經非常不容易;驚蟄不殺生,這是順應天道;草木方長不折,這是恕道;能行恕就是真正的仁。商湯王因為以恕為本,所以能天天進德不已。」
4. 總結
高柴的行為細微而謹慎,對人敬重,對自然萬物慈憫,對親喪哀戚守禮。孔子認為他的德行契合仁與恕,這正是聖王日益提升的根本。
啟示
君子之德表現在日常細節中,謹慎不失禮。
尊重他人,連影子也不踩,顯示極致的敬意。
愛護生命,順應天道,是仁者之心。
恕道是仁的核心,能使人不斷提升德行。
十五、
1. 原文
此賜之所親睹也,吾子有命而訊,賜則不足以知賢。」文子曰:「吾聞之也,國有道則賢人興焉,中人用焉,百姓歸焉。若吾子之語審茂,則一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也。」
2. 注釋
1. 賜:指子貢,孔子的弟子。
2. 親睹:親身見到。
3. 命而訊:受命詢問。
4. 不足以知賢:自謙,表示自己不足以判斷誰是賢人。
5. 文子:即子夏,孔子弟子,名卜商。
6. 國有道:國家政治清明。
7. 中人:中等之才的人。
8. 語審茂:言辭詳盡而有文采。
9. 諸侯之相:諸侯國的宰相。
10. 未逢明君:還沒有遇到能真正賞識並任用賢才的明主。
3. 白話文
這些都是我子貢親眼所見的事,若是您受命來詢問,子貢自覺不足以斷定誰是賢人。」子夏說:「我聽說過,國家有道時,賢人便會興起,中等之才也能被任用,百姓自然歸附。如果依照您所言詳盡而有條理,那麼您完全有資格做一國的宰相,只不過尚未遇到明君啊。」
4. 總結
子貢自謙不敢妄論賢才,子夏則肯定子貢的見識,認為他有宰相之才,只是時運未至。
啟示
真正的賢者懂得自謙,不自誇己能。
國家清明,人才才能得到應用。
能力再高,也需良好的時運與明君賞識。
君子當備才守德,等待時機,不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