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強調「工具、材料與風格之間的相互關係」:不同時代、不同質地的筆墨紙硯,往往促成不同的書法風格與技法。若用錯工具,就可能妨礙技法的發揮。
作者常提醒讀者,工具固然重要,但不能被迷信工具所迷惑,不是用好筆就能寫好字,必須配合技法與練習。
工具不是萬靈丹,但若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在學書法的初期,許多人容易被「名筆」「名硯」「名紙」吸引,認為買最好的器物就能寫得好。但侯吉諒強調:真正的關鍵在於「適合自己」+「熟悉器材的特性」+「正確技法」。工具只是輔助,核心還是在人的功力與控制力。
了解材料特性能更好掌握表現
例如,紙張的吸墨性與濕度、墨的濃淡與黏度、筆毛的彈性與回彈力……若不懂這些物性,很容易在書寫過程中遇到不如意的墨痕、墨水流不順、筆毛開散等問題。透過閱讀這章,有助於建立對「工具的語言感」——當筆觸變得不順、線條虛散、不穩時,就能先檢查是否為器材不配合所致,而非全歸咎於自己的功力。
風格受器材制約的觀念,讓我重新思考風格的形成
在以前的想像中,風格常被視為書者個性的外在呈現。但這一章提出:器材本身就會對風格有所影響。也就是說,即便你的技法很好,但如果器材(筆、紙、墨、硯)與你想要的風格不匹配,也可能無法表現出理想效果。這讓我思考,練習某種風格之前,是否要先把器材調整到適合那風格的狀態。
反覆試用與調整,是走向成熟的過程
讀這一章讓我更理解為什麼前輩書家常說「筆要用熟、墨要磨穩、紙要摸熟」。器材並不是一拿到就能善用,而是需要反覆試驗、微調、與手感調和。透過大量練習與對比(如不同紙的表現、墨水濃淡的變化等),才會漸漸有直覺:在某一張紙上要用什麼濃度墨、水分、筆勢,才比較能達到預期效果。
作者對於正在或想學書法的人,有幾點可以立刻應用或思考:
1. 不必急買高級器材,可以從入門但品質尚可的工具開始,重在熟悉與練習。
初學者不必追求極品筆、極品硯,而是選擇性價比高、性能穩定的工具,一旦手感與技法有基礎之後,再進階改換器材。
2. 先做器材測試與記錄
建議在開始穩定練字之前,先以同一字帖、同一組線條練習,在不同的紙、墨、筆進行對比測試,並記錄筆墨紙硯在那組合下的特徴(如墨色、暈染、筆觸尖利/柔和度)。這樣日後如果線條不如意,可以回頭檢查是技法問題還是器材問題。
3. 選材要與風格匹配
如果你偏好某種書體(如楷書、行書、草書),可以去了解該書體歷史時期常用的筆、紙與墨,模仿那些器材的特性來練習與嘗試。這樣更能貼近風格的精神。
4. 保持對工具的尊重與保養
器材雖可替換,但良好的筆、墨、硯若保養得當,可以用很久。平常要注意清墨、晾乾、防潮、防裂,這樣在使用時才不會因為器材老化、變質而影響書寫品質。
不斷回頭:工具章可以常回顧
即使到了中階或高階練習者,也建議常回頭複習工具與材料這一章的觀念。當你換筆、換紙、嘗試新墨時,時常回顧這些理論有助於更快速適應新器材,不至於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