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在茄萣圖書館看到這本,剛好近期對書法有些興趣,便翻了一遍。
書法只有在國小時有接觸,偶爾會看一些書法展,對書法屬於超級門外漢。
沒想到這本書提到一些知識,有些顛覆我對書法的印象。
從來沒想過這點,對我來說,書法是一件一件的作品,是刻意為之的展示,但這本書開宗明義就說,書法是工具,用來寫信、寫筆記,消遣或寄興的。
書中提到,一般欣賞書法,有三個層次:
1.一眼望去的直覺,單純喜歡,或不喜歡。
2.一字一字辨認書寫內容及技巧。
3.整體觀看,字體、風格、行距、字距、天地左右、橫直、空間佈局、及文字與書法的搭配等。
書中說,了解書法的過程很漫長,不是書法有多難,是審美觀會隨著年紀、閱歷、學問、修養而改變,有時要年紀大了才能明白其中的美。
現在人看書法大多當作一種視覺藝術,對作者來說,視覺觀感只是一小部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才是重要的,書法不是只是美感,最重要的是內容-文字、文學、文化的記載和傳承。
許多名作品其實是古人間的互動,書信往來產生的,書法如果離開了文字的意涵,只剩下技法視覺空間。所以重點其實是在寫書法的當下心境,和情感的寄託。
書法字體可概分:篆、隸、行、草、楷,這些其實是文字演化的結果,也是春秋戰國到隋唐各個時代的日用書體,不同字體搭配不同場合使用。
1.篆:文書公告
2.隸:碑文紀念、公告
3.行、草:速寫、生活應用、記事
4.楷:碑文紀念、公告
篆體是最莊重的文字,字體工整、莊重、大方、嚴肅,如李斯的《嶧山碑》。
隸
隸書是由篆體演變而來,因篆體不好書寫,演變出比較方便書寫、速度更快的隸書,是一般官吏日常生活應用的字體,但現在常練習的隸書碑刻,是書法家刻意寫的字體,屬比較正式的字體,如《張遷碑》、《曹全碑》。
漢朝是書法發展最迅速的時代,隸書從篆書的嚴謹中解放出來,也帶動草書、行書的迅速發展。
行、草
行草是速寫的生活應用,書中特別提到,現代人學書法常常是先楷書再行、草,其實行草和隸書同時出現,而且是先草書、再行書,最後才楷書。
《自敘帖》上記載「草稿始於漢代,崔、杜尤擅其美」。
行草的筆畫線條自由流暢,變化多端,是王羲之時期最通用的字體,但字體不易辨認,在字形結構上來說,一筆一畫的角度、大小、弧度等也不能太馬虎,否則無法辨認就失去溝通最基本的功能。
楷
楷書工整、規律、好辨認,所以成為現代學習書法首選,但因過度強調「學書法的方法」,反而限制了大家認識書法的廣度與深度。
楷書雖然工整好辨認,但日常生活書寫一定是比較快速的,不管是文書、筆記、書信,而且常常是邊想邊寫,所以作者認為是最豐富、自由多元的,所以接著介紹三大行書。
三、三大行書: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東坡《寒食帖》
在這個章節,大大打破我對書法的印象,因為這些耳聞已久的名作品中,常常可見修改、塗抹,跟刻板印象中的「作品」差異甚大,也是因為這些作品相傳是酒醉狀態下書寫,或是草稿,才能更為自在如意的揮灑吧。
作者強調,每一篇作品書寫的年代、地點、時間、作者人生經歷、當時的環境等因素,才是欣賞這篇作品的重點,也才能體會書寫者當時的心境和書寫力道轉折和美感。
可以看到上面修改塗抹的地方,原來天下第一行書,真跡是如此。
顏真卿書寫本文的背景是,安祿山造反時,他堂兄顏杲卿為常山太守,城陷罹難,幼子亦遭殺害,顏真卿為文祭之,所以字跡呈現鬱屈頓挫之情,多次刪改塗抹,字字國仇家恨。
大致介紹完了書法各家字體,書中後續介紹各家名作跟簡易背景介紹、書法用具概述,很值得一讀。
八訣傳說是歐陽詢所創,書法史評歐陽詢是「楷書極則」,八訣內容是:
點如高峰墜石
橫戈如長空之新月
橫如千里之陣雲
豎如萬歲之枯藤
豎戈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折如萬鈞之弩發
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
捺一波常三過筆
八訣不只形容形狀,也是筆法精要,以前看永字八法只是學其中一個字體的「形」,現在多了意境和力道的感受,也許自己動筆書寫能有更深的領略。
作者在書中後面有提到,他教學時常從《九成宮》開始,讓學生掌握基本運筆筆法,再開始嘗試行書,行書大多從碑刻的《聖教序》開始。
而臨摹很重要,臨摹是一種深度的閱讀,只用看的,沒有自己動手寫寫看,無法體會到其中細節。
在摹寫詩詞閒賦時,如能更了解這篇作品的背景、內容和表達的情感,選擇適當的字體,相信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文化蘊涵。
最後,書法是表達情感的書寫,就像現今社會,如果收到一封手寫的書信、賀卡,遠比印刷的字感受到其中的情義。
動手來寫書法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