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書法:技術工具 侯吉諒 - 第一章書法史的基本認識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一、   五體基本認識

篆書

·起源最早,分大篆、小篆,小篆最具規範化。

·特徵:線條勻稱、圓轉流暢,結構對稱,有幾何美感。

·心得:練篆書能培養筆畫的均衡感與耐性,是學書法的「定心」功夫。

隸書

·漢代成熟,由篆書簡化而來。

·特徵:橫勢展開,「蠶頭雁尾」、波磔分明,結構扁平。

·心得:隸書給人穩健、厚重的感覺,練之能掌握「方圓兼施」的功力。

楷書

·魏晉至唐代發展最盛。

·特徵:點畫分明、筆法嚴謹、結構中正,是最具規範性的書體。

·心得:楷書是學書法的基礎,「中鋒用筆、點畫到位」是入門的首要修煉。

行書

·在楷書與草書之間,兼具法度與流暢。

·特徵:筆勢靈動、連帶自然,書寫自由但仍守規矩。

·心得:行書是最能展現書者性情的書體,適合日常書寫,也最能培養節奏感。

草書

·最自由奔放,由章草、今草演變。

·特徵:筆畫省略、連綿飛動,重在氣勢和節奏。

·心得:草書需要深厚的筆法基礎,否則容易流於「亂草」。它是一種「心手合一」的境界。

二 書法與幾何

·篆書特別體現幾何美:線條均衡、結構對稱,字形如圖案。

·楷書也有明確的比例關係,橫直、寬窄、高低皆有幾何意識。

·心得:幾何感是「眼力」的訓練,讓書法不只是感性之美,更具理性的支撐。

三 書法與力學

隸書的波磔、楷書的頓挫,都是筆鋒受力與釋放的表現。

書寫過程像力學實驗:起筆、行筆、收筆都是受力、轉折、回收的動作。

心得:懂得「用力與卸力」,才能寫出有筋骨而不僵硬的線條。

四、書法與個性

·晉人書風(王羲之、王獻之)最能表現書者性情,從中可見「人品即字品」。

·書法在唐代重規範,宋代重文氣,明清重個人風格,皆映照書者個性與時代風貌。

·心得:練字不僅是臨摹技法,更是培養心境與性格的修養。

五、書法與點畫

·點畫是書法的基本單元。

·唐楷強調點畫到位、精準嚴謹,故有「永字八法」。

·行草則在點畫間加入連綿、提按,使點畫轉化為節奏。

·心得:一筆一畫不可輕忽,「點畫若不正,結構難成」。練字當從一點一劃扎根。

總結

侯吉諒強調「書法史的基本認識」不是死背年代,而是透過**幾何(比例)、力學(用力)、個性(風格)、點畫(技術)**等角度來理解五體的發展。這樣學書法史,才能真正把歷史轉化為練字的養分。最有啟發的是:

  • 篆書養「形」,隸書養「勢」,楷書養「法」,行書養「氣」,草書養「神」。

書法五體既是歷史脈絡,也是一條由形入神的修行之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lycen的沙龍
50會員
223內容數
2017年 10 月習篆書 2024年 10 月習國畫及楷書以及隸書 2025年 3 月習智永行楷
Allyc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30
1.“我這樣練”很重要,能讓理論具象化 書裡如果作者能把自己每天、每週的練習流程、反思方式、習慣養成說出來,對讀者會很有幫助。因為很多人知道「正確觀念」,但不知怎麼從零開始、一步步落實。這種「實踐範例」能縮短摸索的時間。 2. 教學要有方法,也要有因材施教 我認為“我這樣教”不只是告訴學生“你
2025/09/30
1.“我這樣練”很重要,能讓理論具象化 書裡如果作者能把自己每天、每週的練習流程、反思方式、習慣養成說出來,對讀者會很有幫助。因為很多人知道「正確觀念」,但不知怎麼從零開始、一步步落實。這種「實踐範例」能縮短摸索的時間。 2. 教學要有方法,也要有因材施教 我認為“我這樣教”不只是告訴學生“你
2025/09/30
唐(釋懷仁、釋行敦、釋齊巳)五代(羅隱、韋莊、張徐州、潘佑、孫昭祚、釋應之) 釋懷仁 基本敘述:唐代僧人,世傳不見詳細傳記,但書家多能言其行、草書功力。《宣和書譜》特以懷仁為「集王書之宗」之一,認為模仿王羲之諸行法,學者多從懷仁入手。 源流考證:懷仁所作之《集王聖教序》(常簡稱「懷仁集王聖教序
2025/09/30
唐(釋懷仁、釋行敦、釋齊巳)五代(羅隱、韋莊、張徐州、潘佑、孫昭祚、釋應之) 釋懷仁 基本敘述:唐代僧人,世傳不見詳細傳記,但書家多能言其行、草書功力。《宣和書譜》特以懷仁為「集王書之宗」之一,認為模仿王羲之諸行法,學者多從懷仁入手。 源流考證:懷仁所作之《集王聖教序》(常簡稱「懷仁集王聖教序
2025/09/25
常見的錯誤觀念 重技巧,輕觀念 很多人一開始就急於臨摹筆畫、追求筆法的熟練,卻忽略了書法的核心是「線條的精神」與「結構的意識」。如果沒有觀念,技巧很容易流於表面。 迷信工具 有人認為好毛筆、好墨汁就能寫出好字,但其實工具只能輔助,最重要的是手中對筆墨的掌握與內心的沉穩。 只求像,不求
2025/09/25
常見的錯誤觀念 重技巧,輕觀念 很多人一開始就急於臨摹筆畫、追求筆法的熟練,卻忽略了書法的核心是「線條的精神」與「結構的意識」。如果沒有觀念,技巧很容易流於表面。 迷信工具 有人認為好毛筆、好墨汁就能寫出好字,但其實工具只能輔助,最重要的是手中對筆墨的掌握與內心的沉穩。 只求像,不求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尋根之旅:給古文典故一個新生命。
Thumbnail
尋根之旅:給古文典故一個新生命。
Thumbnail
回台灣後,跑去彰化員林學書法。是朋友的老師,在員林教書法十幾年了。告訴老師想學趙孟頫的小行書,因此從前赤壁賦練起。帶了一枝狼毫,結果太粗,寫起來也不挺。老師走過來說:「我看看。」
Thumbnail
回台灣後,跑去彰化員林學書法。是朋友的老師,在員林教書法十幾年了。告訴老師想學趙孟頫的小行書,因此從前赤壁賦練起。帶了一枝狼毫,結果太粗,寫起來也不挺。老師走過來說:「我看看。」
Thumbnail
斑鳩在文學出現的比率並不少,但資料一多就麻煩了,不知道如何入手開始寫作。於是就用了很原始的方法,用了直覺法,腦中想起最有印象的一句,就用那一句作爲開始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詩經·關雎》  
Thumbnail
斑鳩在文學出現的比率並不少,但資料一多就麻煩了,不知道如何入手開始寫作。於是就用了很原始的方法,用了直覺法,腦中想起最有印象的一句,就用那一句作爲開始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詩經·關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