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AI 的股價持續創新高,但實際上技術並沒有出現顛覆性的突破,因此不少分析師認為 AI 正在泡沫化。不過,AI 的產品確實在不斷進化,例如 Meta 的 AI 眼鏡,以及好萊塢出現的 AI 演員,這些都顯示 AI 已經深入各種產業。
許多人質疑 AI 的侷限性—例如無法真正感知世界,容易產生幻覺,僅靠網路資料無法解決 AGI 的挑戰。但馬斯克等人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利用電腦自行生成模擬物理環境來訓練 AI,或透過具備感測器與攝像頭的人形機器人,讓 AI 真正融入現實世界,這或許會成為下一個突破點。

和朋友討論時,許多科技產業的人認為 AI 的威脅還很遙遠,甚至覺得對我們這一代中年人不會有太大影響,反倒能帶來不少便利。這樣的想法,是一種逃避,還是樂觀?我也無法確定。因為 AI 的影響,本來就難以被精準預測。
我自己仍然期待 AI 能減輕生活瑣事。如果有一台能代替我們工作的智慧機器人,那我們投資它就好。但這其實就像現在的股市一樣,資本才是最終的力量。甚至已有 UBI(全民基本收入)組織在推動未來的可能:當工作被 AI 取代時,每個人都應該無條件獲得一筆基本收入。過去覺得這樣的想法天方夜譚,如今卻愈來愈顯得合理。
我沒有下一代,不必為後代擔憂。但 AI 的衝擊,我們這一代已經逐漸感受得到。或許最好的辦法,是維持身體健康、節制開支,等待那個真正光明的時刻到來。少子化也未必是壞事,因為人口減少,資源壓力相對降低,或許更多人能因此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