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週的市場,簡直像一場盛大的煙火秀。台股、美股,甚至全球股市都衝上了歷史新高。台積電一飛沖天,S&P 500 屢創新紀錄。
這個時候,許多投資朋友會開始陷入一種「精神分裂」般的矛盾:一方面為帳面上的數字興奮不已,另一方面又焦慮地想著:「該不該入袋為安?高處不勝寒啊!」
於是,我們開始尋求專家的意見。這時,你就會看到一種極其有趣的現象:專家們會先用一種大原則、普世智慧的語氣提醒你:「現在位階太高,市場風險集中,股債配置很重要!」——聽起來,他們是冷靜、理性的風險控管大師。
但當你問到「台積電」時,畫風立刻突變。他們的眼睛裡閃爍著對未來科技的狂熱,口中盡是「上看兩千、三千」的激昂預測,剛剛的風險提醒彷彿瞬間蒸發。
這兩種態度,讓一般人聽完之後,只會更迷惘:我到底該相信那個保守的大師,還是那個狂熱的賭徒?
專家們在販售「認知落差」
這種矛盾,其實並不是專家「錯了」,而是他們在販售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安全感與認知力。
- 安全感(指數化投資、股債配置):這是給普羅大眾的「標準答案」。它承諾的是「不會犯大錯」,一種平穩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財富累積方式。這是為了確保他們不會因為亂給建議,而承擔普遍性的批評。
- 認知力(台積電、AI核心):這是為了凸顯他們「與眾不同」的專業洞察。他們會開始講述「軍火庫」的故事,提到當年在 700 多塊時「勇敢接刀」的認知優勢。這種敘事,旨在區分「一般大眾」與「有膽識、有認知」的強者。
事實上,他們口中的「股債配置」是一種對市場整體波動的理性警示;而「台積電上兩千」則是對單一領先企業核心價值的感性預期。這兩者並不矛盾,但他們的溝通手法,成功地在聽眾心中植入了一個問題:
你想當那個「不會犯大錯,但也不會大富」的一般大眾,還是那個「敢於下注在未來核心」的強者?
你的選擇,暴露了你的「投資人設」
當所有資產都在歷史高位時,接下來該怎麼走?這個選擇,其實與市場無關,而是與你的「投資人設」有關。
社群調查結果很有趣:台積電已經遙遙領先。這說明了,在追求財富時,人類的本能傾向於選擇「最有可能帶來超額回報的那個選項」,即使它伴隨著更高的波動和風險。
如果你選擇「入袋為安,股債配置」,你的人設是:「紀律的風險管理者」。你重視波動控制,願意犧牲潛在的極高收益,來換取心靈的平靜和資產的穩定。你的人生宗旨是「不犯大錯」。
如果你選擇「繼續重倉,相信認知」,你的人設是:「信念堅定的時代參與者」。你相信台積電或 AI 核心技術的價值還未完全反應,你願意承受短期波動,去賺取「認知的溢價」。你的人生宗旨是「抓住大趨勢」。
你不需要去評判哪種方法是「對」或「錯」,你只需要選擇與你的性格、風險承受度、和財富目標最匹配的那個策略,並持續、一致地執行下去。
高點不是終點,它是信念的「試煉場」
歷史新高從來不是市場的終點,它只是下一個階段的起跑線。高點唯一能做的,就是考驗你的信念。
這個市場不需要你「同時」既保守又激進,它要求你的是清晰的自我定位。如果你真的相信台積電是「軍火庫」,那麼在任何價格時的賣出,都是對自己認知的背叛。如果你無法忍受波動,那麼任何的單一重倉,都將是未來恐懼的溫床。
當市場所有選項都達到歷史高點時,你面臨的不是投資選擇題,而是對自己「人設」的最終考驗:你是為風險而活,還是為信念而戰?
你的人設,決定了你的財富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