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從弟󠇡皮󠇢崇歸復州》 唐󠇡 皮󠇢日休
- 羨爾󠇢優游正󠇡少󠇢年󠇡,竟陵󠇡煙月󠇢似󠇡吳󠇡天󠇡。
- 車螯近󠇡岸󠇡無󠇡妨取,舴艋隨風不費牽󠇡。
- 處處路傍󠇡千頃稻,家󠇡家󠇡門󠇡外一󠇡渠蓮。
- 殷勤󠇡莫󠇡笑󠇡襄陽住,為愛南溪縮󠇡項鯿。
舴艋tik-bing2:
皮日休為唐代晚期詩人,出身於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其詩作多關注現實、描寫家鄉風物與田園生活,兼具樸實與清雅之風。此詩題為「送從弟皮崇歸復州」,「從弟」即同祖父的弟弟,可見二人血緣相近、情誼深厚。
從詩中內容推測,此詩應作於皮日休客居他地(詩末提及「襄陽」,或為其暫居之處)時,從弟皮崇即將返回故鄉復州之際。當時皮崇正值少年,詩人既羨慕其年少輕鬆、可歸故園的閒適,又借故鄉的煙月、物產、風光,寄託自身對家鄉的思念 —— 既送別親人,也通過描寫故鄉之美,慰藉彼此的離別之情,同時暗含對故鄉生活的嚮往。此詩的意境整體呈現為「清雅閒適、溫暖親切」,無一般送別詩的悲傷淒涼,反而充滿對故鄉的懷戀與生活的熱愛,其中以「車螯」,「縮項鯿」等地方特產,突出鄉思!
車螯,古人不重自然科學,對於動植物多有一名多物的現象!此詩的車螯,指的是義河蚶,學名是橄欖蟶蚌,義河蚶是中國湖北省天門市特有的水產名品,學名為橄欖蛏蚌,因產於天門河(義河)的特定水域而得名。[明·嘉靖][清·道光]《天門縣志》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微服逃脫郭延成的追逼,過竟陵河,舟子不收渡費。趙登基後,詔封龍潭灣至文昌閣河段為「義河」,「義河蚶」由此而得名。成菜味道鮮美,冬季與孟春是食用的最佳時節。牠擁有狹長金黃的貝殼,肉質奶黃,味道鮮美,是當地著名的珍貴菜餚,享有盛譽。

《初食車螯》 北宋·歐陽修 (蛤)
(節錄)
- 螯蛾聞二名(自注:車螯一名車蛾。),久見南人誇khua。
- 璀璨殼如玉,斑斕點生花hua。
- 含漿不肯吐,得火遽已呀ha/ga5。
- 共食惟恐後,爭先屢成譁hua/hua5。
- 但喜(續校:一作知)美無厭,豈思來甚遐ha5。
- 多慙ts(h)am5海上翁,辛苦斵tok泥沙sa。
車螯 (蚶)-- 閩南語 ham-a2
此詩中的車螯,卻是蛤類!福州人口中的「青娥湯」即是文蛤湯!「青娥」與台語歌曲中的「青蚵」仔嫂,兩字近音,一個是 tshinn-go5, 一個是tshinn-o5, 兩者源頭一樣,只是後者丟失g-聲母!「青, 生」兩字同音義,另一個字是「鮮」字,閩南語此三字可混用!都念tshinn!,台灣用的「蚵」字,與中文的「蠔」字,都是從車螯的「螯」字來的!
「螯」:《玉篇》車螯。《本草》其殻色紫,璀粲如玉,斑點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則殻開,取肉食之。
《台日典》
- 蚶ham:(動)赤貝[あかがひ]。淺蜊[あさり]。蚶貝[きさがひ]。板屋貝[いたやがひ]。
- 車螯tshia-go5:(動)蛤[はまぐり]。
張璽《牡蠣·引言》:「牡蠣在廣東稱蚝,福建名蚵,浙江叫蠣黃,山東以北沿海諸省通稱海蠣子。」《篇海類編·鱗介類·蟲部》:「蚝,蚌屬。」唐·韓愈《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蚝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宋·徐照《壽昌道中》:「圓萬蚝黏滿,平途鷺立寒。」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蚝,即牡蠣也,其初生海島邊,如拳石,四面漸長,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
台灣稱文蛤為ham-a2, 稱牡蠣為 蚵仔 o5-a2 !
台灣的o5是牡蠣!與福州的go5所指物不同,但都是甲殼貝類!因此,古人會混用!
鯿:《爾雅·釋魚註》江東呼魴魚爲鯿。《後漢·馬融傳》魴鱮鱏鯿。《註》鯿,魴之類也。襄陽耆舊傳:漢中鯿魚甚美,常禁人捕,以槎斷水,因謂之槎頭縮項鯿。又《劉弇詩》歸釣潭頭楓葉鯿。又《廣韻》布還切,音斑pan。 卑連 pian(《廣韻·下平聲·仙·鞭》。
縮項鯿,學名:: 團頭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俗名:武昌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