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的旅程》(圖片來源:女性影展)。
深思良久,難以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來談論「第32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的焦點影人,香妲·艾克曼的電影。
於我而言,艾克曼的電影始終帶有若即若離的疏離感,本次觀看的《安娜的旅程》(1978)、《長夜漫漫》(1982),中篇幅的《1960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1994)和短片《我餓,我冷》(1984)、《在那天……》(1997),幾乎都給我相同的體驗,便是在形式主動搶眼的前提下,過度冷靜和克制的鏡頭語言使我能意會到「觀看行為」,然而電影有時又會出現稍微突兀的情感爆發,此時這具有表演痕跡與劇場感的安排,再膨脹了「觀看」與「體驗」的印象,形成柔軟卻撼動的微妙感觸,這就是艾克曼予我的獨特印記。

《長夜漫漫》(圖片來源:女性影展)。

《1960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圖片來源:女性影展)。
而像《1960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則有明確的敘事線和豐沛的台詞對話,乍看之下也許能比作為「愛在三部曲」的青春版本,並且電影出現好多使人憧憬的青春場面:逃課去電影院、偶遇年齡相近的彼此、在大街上暢談成熟話題、偷黑膠唱盤、爭辯與親吻。可是艾克曼讓少男少女進行的對話,給我的體會卻像是在閱讀一本艾克曼的思想隨筆集,雖然角色持續給予,然而真實情感則過於隱密,反倒「艾克曼」是突出的。只是這份角色自我的「舒適」與「保護」,卻又能在片尾成為一股生動的情感力,為觀者留下揮之不去的餘韻。

《我餓,我冷》(圖片來源:女性影展)。
短片《我餓,我冷》和《在那天……》,中間相隔15年,帶給我的是不同的實驗。前者是劇場感和戲劇性最重的一部,可是艾克曼精準詮釋出了一座城市、兩位少女的片段青春和與外界的交流;後者則由艾克曼親自出演,朗讀對電影未來的想像,而在極簡的形式裡,放大了文字(思想)的意義和生活(創作)的痕跡,之中朗讀的速度和鏡頭的運行節奏,讓隱隱糾纏的時間感浮現而出。

《在那天……》(圖片來源:女性影展)。
香妲·艾克曼的電影,創造的是觀者的體驗和投射,觀看途中可能朦朧,可以漂泊。但最後留下那輕飄飄的思緒,與其當做幻想抹去,把它當成對映現實(內心)某種面向的契機,進而成為自我對話,也許就是艾克曼的魔法。

圖片來源:女性影展。
第32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WMWIFF),將於10月17日至10月26日於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行。影展預售票及套票現在已於opentix開售。
✹˚₊· ͟͟͞͞➳ ⁌ 第𝟑𝟐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 ·₊˚𖤐
————— 𝟚𝟘𝟚𝟝.𝟙𝟘.𝟙𝟟 – 𝟙𝟘.𝟚𝟞 —————
⧻⧻⧻⧻⧻⧻⩥ 光點華山電影館 ⩤⧻⧻⧻⧻⧻⧻
▎女影官網|http://www.wmw.org.tw/
▎追蹤女影IG|@wmwiff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社群平台:
Instagram(主要):https:///cinemawriter_1/
FB:https://www.facebook.com/cinemawriter1
Letterboxd:https://boxd.it/38NRd
Goodreads:https://www.goodreads.com/user/show/144739427-cw-gray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user/21di5g3i56zuvqqjssnsw55pq?si=32f57f74fbec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