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又能參加郝哥線下的演講,雖然是己經聽過很多場線下的演講,但是每次再聽,都能夠再帶給我不同的想法。自己對外都是說郝哥腦粉,但是腦粉也是可以一聽再聽後都能夠有不同的想法時,就知道郝哥的演講內容是很有啟發性。
一、主旨脈絡
- 核心觀點:擴大選擇權=多讀書、多閱人、多理解判決書;
- 改變要「少一點、爽一點、久一點」,用微小行動累積,結果,過程。
二、三大關鍵主題
1) 擴大選擇權
- 多知道,才有選擇權;資訊與人脈是槓桿。
- 三件事:閱人(提升圈層)、閱讀(含聽書)、理解人性與法理。
- 朋友圈影響自我評價與機會:「不是你多優秀,而是你圈子弱」。
2) 改變的方法論
- 少一點、爽一點、久一點:把門檻降到幾乎零,創造成就感迴路,才能持久。
- 原子習慣(2 分鐘法):行動單位極小化。
- 微習慣:目標小到「開始=完成」(如每天 1 下伏地挺身)。
- 指標設計:只看「有做就打勾」的達標指標,避免焦慮性 KPI。
3) 旅程 vs 目的地 vs 夥伴
- 大熊貓與小龍繪本啟發:答案不在二選一之外,而是「夥伴更重要」。
- 好的選擇需 3 個以上選項,避免被框在假議題。
- 思維→行動→習慣→品格→命運(科維「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與蘇瑪克「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一生。
三、工具與做法
- 聽書法:把書名丟進 YouTube 等平台,讓系統推送提醒;每本 5–20 分鐘優先吸收概念。
- 書單管理:先記書名,再決定是否深讀;避免買了不看。
- 指標設計:
- 行動 KPI:是否出現(打勾),不要一開始綁時長/里程。
- 心理回饋:設定容易超標的門檻(如 2000 步),增加多巴胺。
- 開始的藝術:
- 刪掉完美主義,先做出「第一集」。
- 不做繁瑣前置(不寫訪綱、不剪輯),維持「舒服就做」。
- 只統計「集數累積」作為勝利指標,對抗焦慮。
- 冬季行動(飲食易超標時):
- 運動下限:2–3 分鐘即可達標。
- 室內替代:跑步機走到門口、家中徒手 1 組也算。
四、故事錨點(可用於演講或文章)
- 圈層語錄:「不是你不會做事,只是你圈子弱」。
- 微習慣案例:每天 1 下伏地挺身,年度減重 20+kg。
- 步數心法:目標 2000 步與 1 萬步的情緒差異(超標快感 vs 未達成挫敗)。
- Podcast 實作:手機+杯子=腳架;「怕什麼?又沒人聽」→去除表現焦慮;堅持「舒服、不剪輯、無訪綱」→890+集。
- 能力陷阱:別用過去有限能力,想清楚未來無窮潛力;先做再優化。
五、金句
- 做任何事情:少一點、爽一點、久一點。
- 結果是副產品,過程才是正產品。
- 好的選擇從 3 個以上選項開始。
- 你無法用過去有限能力,想清楚未來無窮潛力。
- 人生最大失敗不是沒達標,而是垂垂老矣時說:早知道我當時有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