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作者是丁菱娟,她曾任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與共同創辦人。我過去也讀過她幾本關於職場相關的著作。記得她在生小孩前依然承受高壓、全力投入工作;而過了50歲之後,她選擇出售公司、退到第一線之外,轉為作家、到大學授課,開啟第三人生。
我大約在兩年前讀這本書。那段時間我看了許多關於第三人生與退休的書。雖然我還沒退休,但這些閱讀讓我提前思考:退休要怎麼規劃?退休之後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若我們一味期盼某個“將來”的日子(例如等著退休),就容易否定正在流逝的這段時光,只想把它「熬過去」。這其實是在浪費生命。因此,應該把握每天:今天是餘生最年輕的一天。
本書提醒我:精彩的第三人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自己開始規劃。作者將人生分成三幕:.第一人生是求學,探索世界,建立知識與價值觀,為未來奠基;
.第二人生是職場打拼,追求成就,建立事業與家庭,累積經驗與財富;
.第三人生是智慧生活,離開職場後追求「智慧、快樂與自在」,開展全新的生命境界。
五十歲以後,人生不必再是拚搏,而是學會「優雅地生活」。整體心態也要轉變:
1)從追求成就,轉為追求意義——不再只要外在肯定,而是尋找內心真正重視的價值;
2)從依賴收入,轉為願意付出——把焦點從賺錢移到貢獻,透過分享與服務,創造更大的價值;
3)從他人眼中的成功,轉為自己定義的幸福——擺脫社會期待,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
作者也指出,退休不是「完全不工作」。人若什麼都不做,容易失去活力、安全感與生活重心,社交也會流失。因此可以「以不同方式繼續工作」:不為錢,而為學習、興趣與貢獻;讓工作成為自我實現的途徑,而非生存壓力;並維持「一半工作、一半生活」的節奏,享受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工作同時帶來社會連結、自信與健康。作者本人就是例子:從公關公司董事長,轉為大學教授、作家、新創導師與 Podcaster,展現多元的職涯可能性。
學習方面,作者的動力來自「學習與成長」,希望「一路玩到掛」。她有兩個習慣:
.年度三件事:每年年底列出隔年要完成的三件事,十多年來把人生變成一場自我實驗;
.每年一項新才藝:鋼琴、油畫、易經、書法、哲學……讓生活充滿驚喜,也更有節奏。
她也熱愛 Long Stay 的遊學:在加拿大、倫敦等地長住,學繪畫與料理,重新感受世界之美。她說,遊學不是為了學分,而是為了生活。
在理財與生活方式上,她主張「減法人生」,讓人生更輕盈。東西越多,心靈越擁擠;因此練習「買一丟一」,購物前先問自己:「這真是需要,還是只是想要?」理財上,她建議把資產分成三個帳戶:
.生活費帳戶:基本支出,維持日常生活品質;
.救命錢帳戶:醫療與意外準備,面對突發狀況的安全網;
.享樂帳戶:旅行與體驗的預算,讓生活更豐富精彩。
她提醒要為自己存到95歲的生活與醫療費,提早規劃,就能減少後顧之憂。另也主張趁健康時立下遺囑,並每年更新;用不完的錢可回饋社會,讓愛延續。
健康與優雅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煉。飲食原則是「早好、午飽、晚少」;餐餐七分飽,九點後不進食;多菜少肉、少吃加工,盡量用蒸煮取代炸烤。她也愛上走路與散步,因為那是與自己對話的時刻,能在步行中找到平靜與力量。穿搭上,建議選擇有質感的衣物、妝容明亮、保持微笑;避免過度裝飾與過緊過短的衣服。打理外表,是對生活的尊重。
在人際與婚姻上,她把婚姻比喻為花園,需要定期清理;若努力無效,可考慮「卒婚」或分居,給彼此空間,找回平衡。與父母相處時,要理解「老人不是變了,而是病了」,用陪伴與接納代替責備;面對子女,則「把別人當別人」,尊重他們的選擇與節奏,不越界、不干涉,給予支持但不施壓。
最後,關於內在修煉,她提到:煩惱多半來自分不清「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要學會只管自己的事,不干擾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的事。也建議定期留白一天,不安排行程;在獨處中,聽見內在的聲音,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總結來說,第三人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最好的抗老祕方是保持熱情。人生下半場,我們不必再急著證明什麼,而是學會享受當下、珍惜每個平凡而美好的時刻。此時此刻,我們擁有更多智慧與經驗,也有更多時間與自由;可以選擇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事:學新技能、培養興趣、旅行探索,或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這些都是第三人生的精彩篇章。
幾句我特別記下的金句:
.「當你不再急著證明自己,才能真正活出自己。」
.「別讓退休成為結束,而是新的起點。」
.「優雅,是對自己與他人最好的禮貌。」
.「讓金錢成為支撐夢想的基石,而不是枷鎖。」
.「當你能享受孤獨,世界才會變得寬廣。」
如果你準備展開第三人生,請記得:五十歲以後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每個人的第三人生都像指紋般獨特——重要的不是照著別人的模式,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法。讓我們擁抱這個充滿可能性的階段,讓每一天都成為值得慶祝的新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