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從來不是那種一開始就會理財的人。
剛出社會那幾年,我的存款帳戶就像溜滑梯,領薪日那天滿滿的,月底時剩下幾個零。
那時候的我,覺得理財離自己很遠——那是有錢人的事,或者,是那種穿著西裝、拿著平板在咖啡廳講「資產配置」的人才會聊的話題。
但後來,生活開始給我上一堂又一堂「現實課」。
家人生病、工作轉換、意外開銷……每一件事都在提醒我:你不理財,錢就會來教育你。
💭 理財不是變有錢,而是變穩定
真正讓我開始改變的,是某一次和朋友聊天,他說了一句話:「理財不是為了變有錢,是為了有選擇權。」
那一瞬間我突然懂了。
當我們有餘裕,就能有選擇。
能選擇要不要換工作、能選擇陪家人多久、能選擇不因為金錢焦慮而妥協。
這跟「變富」一點都不一樣,它更像是一種「安心感」。
📈 我的第一步:不是投資,而是整理
剛開始,我沒有去買基金、股票或任何金融商品。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所有帳單、保單、信用卡帳整理起來。
我發現自己其實根本不清楚錢都花去哪裡,也不曉得原來有些保險早就不適合現在的生活階段。
整理完後,我才慢慢開始設定目標:
✔ 每月自動轉存 5,000 元
✔ 學習閱讀理財書、收聽 Podcast
✔ 找信任的顧問重新檢視保單
那段時間很像在「面對真實的自己」,有點赤裸,也有點成就感。
🧭 後來的我,學會用「時間」替自己賺錢
它需要紀律,也需要耐心。
定期檢視、適時調整,比一味追求報酬率更重要。
就像健身一樣,肌肉不是一天練成的,理財的底氣,也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
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