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夜,大雨沖垮堰塞湖,泥水順著山勢湧入花蓮的村落。
隔天早晨,新聞畫面裡是一片泥濘。
沒人等命令,也沒人被派遣,只是透過一則貼文、一張照片、幾句「需要幫忙」的呼喚,成千上萬名志工與援助者,就也如同潮水一般,湧向災區。
媒體稱他們為「隱形超人」。
以心理學的語言,會稱這是一場由罪惡感驅動的集體慷慨(guilt-driven generosity)。
跨 20 國的研究:罪惡感比羞愧更能推動慷慨
2025 年最新發表於《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一項研究,邀請超過兩萬名來自 20 個國家的參與者投入行為實驗。研究者讓數千名受試者參與「獨裁者博弈」:參與者獲得一筆金錢,決定要不要與匿名他人分享。
研究結果發現:
- 當人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影響他人」時,有 60% 的人選擇慷慨。
- 當人們「可以選擇不去知道自己行為對他人影響」時,慷慨比例下降到 41%。
- 而「是否被他人看見」,則對慷慨率幾乎沒有影響。
簡單來說,人們的善意,並不是出於「怕丟臉」的羞愧,而是出於「不忍心不幫」的罪惡感。
這樣的罪惡感,並不負面,更不是懲罰自己,而是一種誠實的道德自覺,因為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的不作為會讓別人受苦時,我們會自然而地伸出援手。
罪惡感與羞愧:兩種截然不同的道德情緒
在心理學中,罪惡感(guilt)與羞愧(shame)都屬於看似接近的「自我意識情緒」,但它們推動的方向,卻是截然不同。
罪惡感:
聚焦在行為層面,內在的訊息往往是「我做錯了某件事」,在心理功能上,傾向建立責任感與同理對方,進而產出「想要修復關係、補償傷害」的行動。
羞愧:
聚焦在自我層面,內在的訊息往往是「我就是錯的」,在心理功能上,傾向逃避、隱藏或否認自己的錯,進而趨動「維持社會控制與自我防衛」的行為。
白話一點:
羞愧讓人逃避,罪惡感讓人靠近;
羞愧關心的是「別人怎麼看我」,
罪惡感關心的是「我對他人造成了什麼影響」,而這份內在的責任感,是人性最溫柔的力量。
誠實,就是人性的柔軟
「真正的心理安全感,不是完美,而是有力量去承擔不完美所帶來的責任。」
花蓮的鏟子超人們,正是這樣行動的。
他們的出發點,不是期待被讚美,而是被深深觸動;
他們不是出於義務,而是出於渴望與他人的連結;
他們可能害怕、可能疲憊,甚至不知道該怎麼給予幫助,
但他們仍選擇出發,勇敢上路。
這份誠實,正符合柔仁精神:不追求「完美的溫柔」,而是相信——在不完美之中,仍願意靠近,仍願意承擔。
謝謝每一位,願意踏出第一步的隱形超人。
💗謹以此文,紀念因奮身救災而失去生命的桃園市蘆竹區挖土機行老闆 林鴻森先生,他的善行和大愛,用文字無法傳達感動的萬分之一。
💫 若這篇文章讓妳有所觸動,歡迎加入【花路教練沙龍】。
花路教練會持續分享那些關於「誠實、溫柔與勇氣」的故事與視角,讓柔仁的精神延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