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或你身邊是否有朋友,曾經這麼說過:
我是不是命犯天煞孤星?為什麼我總是在愛情中遇到錯的人?有的人在愛中,反反覆覆選擇同一類型的對象、掉入同樣的戀愛模式;
有的人在愛中,總認為伴侶不是自己想要找的那一位,但自己到底要找什麼卻又不知道。
在愛情中,許多人往往都經歷過相處緊張、情緒劇烈、既抓不住又放不下。其實,真正的問題往往不是「好男人好女人都死光了」,而更多的可能是我們對愛情的認知、對安全感的需求、對自我價值的感受,從一開始就用錯了坐標系。
跟各位分享以下三個觀點,邀請你重新拆解自己的「愛情劇本」:
一、辨識你對「心動」的誤會
許多人在戀愛初期追求濃烈心跳,於是把高度情緒起伏與身體反應(心悸、緊張、意亂)視為「真愛」。 這種被浪潮推著走的感覺,很可能來自焦慮型依附機制(Anxious Attachment):
- 我渴望被肯定,但又深怕被拋下。
- 在愛中愛得熱烈、虐心虐肺的,才是真正的愛情。
結果將愛情過得像賭徒心態:對方偶爾的溫柔就當成獎賞,反覆的若即若離卻無法離場。 要破除這種對「愛」的誤會,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先給自己一段「慢熱期」。
嘗試觀察:當對方對你的態度穩定、友善、誠實開放、沒有劇烈的情感時,你是否反而感覺「毫無挑戰」「索然無味」?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喜歡的也許不是「他」,而是「忽遠忽近所帶來的焦慮感」。這樣的依附機制,是讓你總是遇不到“對的人”的主要原因。
認清這一點,才有機會把愛情從刺激遊戲轉回健康關係。

二、停下來問自己:你要的是感覺,還是關係?
許多人口頭上說想要長期伴侶,行為卻不斷追逐情緒的雲霄飛車。想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可以用兩個問題自我檢測:
- 過去的戀情裡,哪一部分讓你最難忘?是安心的陪伴還是高峰低谷的刺激?
- 假設此刻出現一個願意傾聽、規劃未來、情緒穩定的人,你的直覺反應是安心還是無聊?
如果你真心想要共築生活,卻對穩定感到輕視,那麼真正需要調整的不是外在擇偶條件,而是內在對安全感的容受度。 先檢視自己內心安全感的指數:
你能否跟自己共處?能否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並給自己帶來富足的心理狀態?
接著,再把「興奮指標」換成「態度可預測、值得信賴、價值觀相近」,用理性篩選、再用時間累積。火花未必一觸即發,真正的「對得人」往往是感情越處越親密的踏實。
三、與自己的「內在劇本」對話
愛情模式多半可追溯至童年的依附經驗。 如果成長過程中,你必須「懂事、犧牲」才換得關注,成年後則很可能被「讓你很累卻離不開」的對象吸引;
如果成長過程中,你想要的關愛都沒有得到回應,成年後則很可能在愛情中習慣保持個人空間,會感到不被理解但卻又不想跟伴侶太過親密。
因為這些都是潛意識中,最熟悉的劇本。
三步驟練習,逐步調整內在設定:
1. 書寫回溯
寫下孩提時,與照顧者之間「最渴望卻最得不到」的場景。例如:父母忙碌很少給予關愛、成績不夠好就被責怪成沒用的孩子。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常在戀愛中重演。
2. 角色分離
弄清楚過去沒被滿足的自己,是孩提時代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有更多的能力與資源,可以去充當「那時候自己」的英雄。不推走它,而是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
3. 建立替代經驗
刻意與能提供穩定回應的人互動,把「安全關係」寫入身體記憶。可能是一段健康的友誼、師徒關係,或是家人的支持,或與伴侶之間的小承諾兌現。新經驗重複足夠的次數,讓身體儲存更多能讓你變美好的記憶。
愛情不是純粹的邂逅運氣,而是一面映照內在腳本的鏡子。
當你每次都遇到似曾相識的「錯的人」,或許代表你的劇本還沒翻篇。
下一段關係想走得長久,先回到自己身上:分辨真心動與焦慮感、釐清感覺與關係的需求、重寫內在劇本。願你從情緒過山車,轉向一條踏實而自由的路。
如果你喜歡這類深入拆解情感模式、陪你練習自我修復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主頁。我將持續更新關於親密關係、情緒依附與自我成長的實用內容,陪你將自己變成「找對人」,與自己同行的旅程。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